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全域旅游 > 美食 >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

你真的了解胆固醇吗?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0-17 20:57:37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人数为2.9亿,估计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9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约占居民疾病死亡率的40%~50%。

近日,由国家卫计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联合举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知识共享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教授王晓黎表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简称动粥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且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病死率处于逐年上升阶段。

血脂异常者冠心病风险高,“坏胆固醇”成居民首位致死病因

“动粥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一致认为,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会引起冠心病和缺血性脑中风,尤其是‘坏胆固醇’偏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原因。” 王晓黎提醒。

坏胆固醇是什么?

血液中的胆固醇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

二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

“好”胆固醇蛋白多、脂肪少、密度大、颗粒小,能将附着在血管上的游离胆固醇带回肝脏,再将之代谢,有疏通、保护血管的功能,又被称为“血管清道夫”。

相反,“坏”胆固醇蛋白少、脂肪多、较黏稠、颗粒大,数量过多可能阻塞血管,导致血管硬化。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血液中“好”胆固醇的水平,尽量降低“坏”胆固醇的水平。日常饮食中,以下六种营养素可谓“坏”胆固醇的“克星”,不妨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下多加补充。

胆固醇高的原因是什么

1.饮食不当

饮食因素是引起总胆固醇增高最常见的原因,过多进食含高胆固醇的食物,身体内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引起总胆固醇偏高,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

2.阻塞性黄疸

这是由于胆汁排出受阻,血中出现脂蛋白-X和肝内胆固醇合成亢进所致,以游离型胆固醇的增加为主。引起总胆固醇偏高,所以阻塞性黄疸是造成总胆固醇偏高的原因之一。

坏胆固醇的克星竟然是它!

膳食纤维

适量摄入膳食纤维利于产生饱腹感,它不仅能和肠道内的胆酸、胆盐结合,还能刺激大肠蠕动,将胆固醇排出体外,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另外,膳食纤维还对减缓血糖上升、预防大肠癌等癌症,防止便秘和痔疮很有帮助。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包括蔬果、杂粮、坚果、豆类等,建议成人每日摄入25~35克,大约为3碟蔬菜、2份水果,并以杂粮饭代替白米饭,便可轻松满足一天所需。

类胡萝卜素

它能防止“坏”胆固醇的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的完整,避免斑块和血管病变的产生。另外,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能力很强,有延缓衰老、降低血糖、抵抗紫外线伤害、预防白内障和老年认知障碍的作用。黄色、绿色、红色蔬果都是类胡萝卜素的优质来源,比如木瓜、芒果、西红柿、南瓜、红薯、胡萝卜等均可多吃。

推荐大家每日摄入6毫克类胡萝卜素,大约食用6份蔬果(大约500克),其中必须包括2~3份黄色、绿色、红色的蔬果,就能达标。

维生素B2

强化脂质代谢、防止脂质沉积、保护血管健康、避免肥胖和脂肪肝,维生素B2的降脂功能真是不容小觑。它还有益于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促进皮肤、头发、指甲的再生,防治口角炎和眼睛疲劳。

建议大家每日摄取1.6毫克维生素B2,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豆类、坚果类、五谷杂粮、牛奶制品等都是富含维生素B2的大户。

烟酸

烟酸不仅可以减少“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还能增加“好”胆固醇的水平,并能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另外,它还对强健肠胃、消除口臭和口角炎、维持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健康有积极作用。

膳食中,烟酸的最佳食物来源主要有动物肝脏、猪瘦肉、家禽肉、鱼肉、蛋类、花生、鳄梨、核桃、全麦食物等,每日最好摄入12~18毫克,大约等于100克猪肝、一碗半五谷饭。

维生素C

它能增加“好”胆固醇的水平,促进胆固醇代谢,并可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化,降低胆固醇合成速率。维生素C还是细胞间质的主要构成物质,能促进胶原蛋白生成,加速伤口愈合,提高抗压力和免疫力。

建议每日摄入100毫克维生素C,其最佳膳食来源是新鲜果蔬,每天吃两个橙子、两个猕猴桃就能满足所需。

适量摄入钾利于调节心跳、降低血压、减少脂质附着、预防血管受损和硬化。另外,它还在体内肩负着控制骨骼和肌肉活动,预防心肌异常、心律不齐的重要任务。

建议大家每日摄入2000毫克的钾,瘦牛肉、鱼肉、贝类、花生、木耳、黄豆、口蘑、西红柿、豌豆等都是膳食中钾的优质来源。将主食的一部分换成薯类和豆类,并多吃果蔬,就能满足人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