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非遗馆 > 非遗知识

非遗知识

黎族歌谣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20 15:22:49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本章讲的“歌谣”即黎族人民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关于民歌、山歌、民谣和儿歌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民歌,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山歌,形式短小,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的民间歌曲,流行语南方农村或山区,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民谣,民间歌谣,多指与时事政治有关的”。“儿歌,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唱的歌谣”。笔者把上述民歌、山歌、民谣和儿歌通称为歌谣。

黎族歌谣的出现,与本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黎族是海南岛的土著民族,古越族的后裔。根据目前看到的资料,最早提到古越族歌谣出现的是东周时代,《吕氏春秋-遇合篇》载:“......越王不善。为野音而反善之。”说明在春秋战国时,古越人就善于“野音”。也说明古越人不习惯于笙籁之乐,尽管奏得“不谬”,也不以为善。而对于野音,反以为善。由此可以推知,所谓越人的“野音”,应是自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黎族迁居海南岛后,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为了以歌解除劳累,便创造出相关的歌谣来,如流行于各地的《砍山歌》就有《保城砍山歌》《什玲砍山歌》《毛道砍山歌》《毛岸砍山歌》《毛感砍山歌》《八村砍山歌》《三道砍山歌》《通什砍山歌》和《王下砍山歌》等。这些都是黎族原始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