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南岛从1951年起先后开展过4次考古调查,以1954年和1957年这两次考古调查收获最丰富,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磨光石斧,还有石锛、铲、凿、锤等工具,以昌化江流域最多,依次为南渡江、万泉河和望楼溪。这表明在汉族进入海南岛以前,黎族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这片地域上,他们以上述这些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从事各种可能的生产活动,开始改变这里的原始面貌,揭开了以原始农业为起点的海南土地开发史的第一页。这些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和所出土的工具,以昌化江流域最多,说明美孚方言黎族聚居的昌化江中下游地区,是海南岛土地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受气候和植被的影响。以及地形地势的制约,人们最先在沿海平象、大河下游或谷地、盆地建立原始聚落,继而向河流上游、向河流两旁扩大土地利用面积,从沿海向内地.从平原台地向丘陵山地,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不断地扩大生产和生活区域。这种土地开发的趋势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土地开发的不平衡性。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分布格局及内涵来看,海南岛这一阶段土地开发的趋势,从地区来说是从四周向中央发展. 西南半部比东北部面积要广,开发程度要高;从时间来说,北部比南部,沿海比内地要早。在这种不平衡性中,美孚方言黎族聚居地区,处在昌化江中下游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不管是从地区来说还是从时间来说,始终都处在海南岛土地开发的前沿。这充分表明,美孚方言黎族很早以来,一直都是昌化江中下游流域土地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历史上第一次建立郡县。由于郡县的建立,中原封建势力开始进人海南岛,大陆汉族移民陆续源源不断地迁入,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的逐步输入:在新一轮的土地开发中,面对强大的外力,黎族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汉化,二是从沿海退入山区。从美孚方言黎族聚居区的分布情况来看,有部分诸如保平、峨港、峨沟、白石一带接受了汉化,而相当部分方言黎族则选择了从沿海地区退入山区。但除了退到大山边缘、山中河谷的少部分美孚方言黎族,因受地里、交通等条件的局限,社会发展处于极端封闭落后的状态之外,退入山区的绝大部分美孚方言黎族早在汉初,便开始接触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其汉化进程(当然有的历史阶段可能会有反复)一直从未中断过,这一点对美孚方言黎族地区的土地开发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意义。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