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赛方言长调,为黎族赛方言长凳调的简称,也叫做黎族赛方言长匾调,是黎族民歌的一种演绎形式。
黎族赛方言长调演变自黎族短调,最先萌芽于明朝中期,是那时候居住在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隆广镇、田仔乡的赛(加茂)方言的黎族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在黎族短调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改良后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黎族民间曲艺。它主要是演唱的时间可以变得很长,并且可以根据演唱者的唱法加入大量的衬音,唱出不一样的旋律。
黎族赛方言长调于明朝后期逐渐成熟,并随着和外乡人的通婚而传到田仔乡的周边乡镇,于清朝中后期为鼎盛时期,涵盖了包括隆广、田仔、文罗、本号、群英镇等地方在内的所有赛(加茂)方言的黎族人聚居地。
黎族赛方言长调多用于黎族赛(加茂)方言人民结婚时迎亲和接亲上,演唱时多坐在长凳或长匾上,桌上要摆着山兰米酒和熟鱼。黎族赛方言长调遵从黎族新民歌的曲式,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但即使这样的一首歌谣却可以有艺人的演绎而唱到4至5分钟,而且,在一首歌谣里面,它没有固定的调式,有时是3 /4拍,有时是4/4拍,或者别的,属于比较自由的唱法。黎族赛方言长调以前没有乐器和,后来根据需要和出现了八音队后,逐渐的就用箫、二胡、唎咧等民族乐器来配乐。
黎族赛方言长调演唱时主要发音为鼻子,利用鼻子来控制气流产生声音,再配上口音,结合而成,是种比较少见的唱法。
黎族人民没有文字,所以黎族方言长调没有乐谱相传,只有当地人的口口相传,长时间处于自生自灭的原生状态。虽然现在有用汉语的音乐形式编译成曲谱。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