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非遗馆 > 非遗传承 > 传承技艺

传承技艺

住宅类型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11 11:04:00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美孚方言黎族的传统住宅是纵向式泥墙茅草房,其主要特点是平面呈纵长方形,由两端山墙人口,屋盖—般呈半圆拱形,屋外轮廓像一条船。“船形屋”从原始古老的悬虚构屋到直接落在地上,将船篷顶升起,横向两面演变成檐墙,前廊也演变成宽阔的“前厅”,既有利于疏通空气,又方便空间上的利用,变成一种被称作“半船形屋”的住宅,这就是我们至今还能见到的美孚方言黎族的传统住宅。


美孚方言黎族群众把他们的“半船形屋”分为两类。一类是房屋柱子深埋在屋基里,靠天然树杈接托、用藤条或野麻皮缚扎的原始接合方法盖起来的茅草屋,称为“榜贡”。这类住宅大部分流行于江边、石碌、重合等地区。一般纵长约6米,个别达到10米,横跨度—般为4〜6. 5米.另一类是东河镇一带盛行的用较为先进的榫卵技术,通过凸出的榫头和凹进的卵眼相连接的方式,把屋子梁柱接合起来做成举架式的屋架,屋架柱滑的石头垫在屋子地面上的同—个水平线上,用这种方法盖起来的茅草屋称为“榜穿”。 “榜穿”的纵长、横跨度都要比“榜贡”稍微大些,“榜穿”的正中入口处,两旁有廊墙,其高度与檐墙平,廊墙以上是敞口,敞口上有檀条和梁架连接共同支承房子前部的屋盖。整个屋架的构架很特殊,富有自己的特色“榜穿”从纵深、横跨度、技术、材料、平面布置、使用空间、耐用程度以及美感等方面,显然都比“榜贡”进了一大步。


美孚方言黎族的传统住宅,不论是“榜贡”还是“榜穿”,其平面都由“外厅”和内居室两部分组成。“外厅”面积比内居室大,“外厅”靠里的右角设有一张床,热天可以从内居室出来,有客人来时也可以安排睡在这张床上。床头上方的檐墙壁上设有供奉祖先的神龛和“梃”,放置小香炉、小酒杯、小茶杯 等祭器。靠外右角处有一马蹄形泥灶,是酿酒、煮粽子或嫁娶、丧葬诸事多人吃饭时煮饭菜用的,平时不经常生火。左边靠内角,也就是前门左边墙角的地方,放置水缸、水桶(此处有向屋外的排水口),并从水缸往外沿着檐墙放一排盛“湳桑”的陶罐,其他方言黎族屋子的这个地方不放置这些东西。


相比之下,在这时一种比较特殊的布置。左边靠前角落排列鸡笼、木臼、农具等,檐墙璧上挂竹笠、腰篓、镰刀和自制的独木牛铃等杂物。黎族地区气候炎热,因此,黎族同胞日常都喜欢在“外厅”进行各种活动。举凡家务和副业上的春米、纺织、编竹藤器、养鸡等,生活上的休息、谈心、会客等,均经常在“外厅”进行,实际上已具有生活室和工作室的功能了。前门、后门开在前后山墙中柱的左侧,进入前门便是内居室,睡床(也称祖公床)设在入口之右侧,床头以上至居室东北角沿着檐墙扎一个高1.5米、宽0.5米的竹排架,上面摆放装衣物的藤织“革兜”(即衣箩)、木箱等,竹排架底下沿檐墙摆一棑盛米的陶坛陶罐;厨房没有独立设置,三石灶安装在内居室左侧靠檐墙的前后山墙的中点上,灶顶约高1.5米处悬吊一个正方形木(竹)架,供烤食物用;左侧靠前门的角落通常还有一个马蹄泥灶,是煮猪食或有时煮粽子用的,泥灶上部还有“仗”即架子,专放饭碗、筷子、勺子等炊具、餐具;后门左角落至三石灶之间的地上,放置盐缸、饭锅、菜锅等,是平时席地用餐的地方这个角落的布置与哈方言黎族相比,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布置,因为哈方言黎族在这个角落正好是放置水桶、水缸及向外排水的所在,他们平时吃饭的地方则安排在后门的右侧;在接合前后中柱的圆木与左右侧柱檩条之间架设多条竹(木)竿,形成一层阁楼,美孚方言黎族称“港”。“港”平日放置各种需要防虫蛀的器具,收获玉米时节把玉米棒挂满架上,使灶烟上熏可避虫蛀。美孚方言黎族传统住宅没有设置专用的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