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梦 > 共同富裕论

共同富裕论

峨港村布质家谱:简单记录 承载丰富信息的家谱世系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26 15:58:17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乌烈镇峨港村一万多人口,有“中国最大黎村”之称,主要有符、张、王、叶等姓氏,民国时期开始有家谱传世,将家族的繁衍信息用毛笔抄写在白布上。


  峨港村的布质家谱,不断拼接,记录家族历史,与卷帙浩繁的汉族家谱一样,形式感都超强,只是式不同。


  从始祖开始记录,越往下,随着后代人口的增多,名字也就越来越多,连接直系亲属之间的红色线条,渐渐地,也由原先的直线,变为密密麻麻的曲线。查找时,都要趴在家谱上,让手指跟着曲线走,慢慢寻找。


  这些都是“吊线谱”,只是记载族人的生死情况,没有汉族家谱中常见的“谱序”,但人名旁边的注脚,尽管只有三两个字眼,仍然能让人洞见一些零碎而丰富的历史记忆。


  符氏家谱:始祖是女人


  峨港村符姓是最早入村定居者,先后有4位不同的祖先,其中最早的是一位妇女,带着2个儿子落户峨港。

  符氏家谱上的始祖是一位女性


“万寿堂”符氏家谱创修于1925年,1936年、1979年再次增补。第一代人写着“始祖婆夫人”,第二代胪列了3个儿子的名字——正禄、正隆和正宏,其中正禄的旁边有4个黑色小字——“住保平村”。


  据介绍,当年“婆夫人”为了寻找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带着3个儿子,从昌化江上游的白沙金波,顺流下山,经过今昌江十月田镇的保平村时,长子符正禄在那里住了下来;符家在峨港村住了大约百年之后,第四代中有个叫符学先的人,举家搬到附近的白石村居住。


  在第六代的世系图上,“永卿”“永峻”“殷受”的名字与其他人的不同,是用红色书写。围观的老人说那是考取了功名的人,才有这样的标志。


  在“殷受”的下方,有两个小字“万包”,村老介绍,这个叫“符殷受”的人没有儿子,由下一代中一个叫“万”的兄弟的儿子负责为其养老送终。


  这一支符氏迄今总共传承了15代人,考取功名的还有第八代的“训典”,是名“武庠”。


  王氏先祖:劝说村民学官话


  “一世祖由福建省过广东省琼州府昌江县峨港村宿住,代远失名……传言在世颇有德行,殁后竟能显圣回神,子孙出躯玉敕封为大张天云。”


  王姓是峨港村人数最多的姓氏,入村始祖的名号佚失,但仍在始祖的位置写上红色的“张天”二字,至今已有18代人,持谱者是76岁的第十四世族人王恩松。


  原来,这一支王姓迁琼先祖共有三人,其中一人定居儋州木棠地区,一人迁居东方板桥一带,其直系始祖最先落户昌江海尾,后来才又迁移到峨港村。


  最先的几代,峨港王姓人丁并不兴旺,到第五代仅有6名男丁,其中“王邦治”还是外姓,家谱称其“邦治公乃是任姓,带与将军神入王户”。王邦治的后代现在居住在白石村。

 

考取功名者的名字用红色墨水书写


  从第六代至第十代,王姓考取功名的人逐渐多起来。家谱记载,王廷瑛是“初开榜庠生”,其儿子安吉是“恩九品”、“武生”,安吉的侄儿士英也是“恩九品”,安吉的孙子登轩为“脩生”,登轩的儿子王之纪是“庠生”。这只是王廷瑛一家5代人读书入仕的情况,其他家庭考取八、九品功名者不胜枚举。


  王恩松说,先祖王廷瑛外出读书,取得一定成绩后,回到村里发动族人和村民学习讲官话,即现在当地还在沿用的“军话”,但多数村民觉得官话太难,还是坚持只讲黎话。

  王氏家谱第十一代,男丁多达172人,没有后代的人也有35人之多!原来,那时是清代末期,很多家庭要么因为家穷,娶不起老婆,要么去当兵,死在了战场,当然,也有年幼夭亡的。


  王家第十一、十二、十三代的读书人也呈锐减之势;第十三至第十五代中,有不少人迁到白石村。


  据了解,白石村现有300多户人家,有符、王、蔡、吴等姓氏,多数家庭的先祖迁自峨港村。


  峨港叶氏迁自广东梅州,原住昌江昌化镇浪炳村,入村始祖叶仲樑是名木匠兼道士,有一年到峨港村做法事时,村民主动提出给他田地耕种,他便举家迁居峨港,至今已繁衍了13代人。


  与王氏家谱所言一样,峨港张氏也自称原籍福建,但家谱上一世祖和二世祖的名字均已失传,并未说明来自何方。


  峨港人的家谱最多者未超过20代,他们的先祖不大可能迁自福建、广东等地,而是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受汉文化影响,因此逐渐跟从汉姓,以便民族之间的交流;黎村出现家谱,是黎族“汉化”的佐证。


  黎族家谱这一文化现象恰恰说明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比如,有一支符姓就自称是北宋进士符确的后人,之前并不会讲黎话,与黎族杂居,久而久之,黎语美孚方言也就成了母语;又如,一些从昌化江南北两岸迁来的谢、李、何、文、赵、马、邱等姓氏,虽然还会讲母语,但在峨港村则以黎语为通用语。


  而此前峨港人的民族身份是“汉族”,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再次进行民族识别和认定时,才更改为“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