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2025049979号
峨港地处昌江县乌烈镇北部,坐落于峨沟岭、白石岭和峨港岭之间,东北西三面环山,一面朝南。东临白石村、峨沟村,南接乌烈村,西靠昌化镇先田村,北与海尾镇打显村和白沙村为邻。村庄北面离棋子湾旅游专道2公里,相距棋子湾度假区约6公里。离镇政府约4公里,距县城石碌约40公里。该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7000多亩。
2015年,全村总人口13000多人,总户数2469户,是海南黎族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村庄,也是“中国最大黎村”。
该村落形成历史悠久。明代以前,村址在现今海尾镇进董村西北老港处,因经常遭受海盗打劫,村民不得安宁,明初村民被迫迁至今址。始初村名称“老港村”,后因生产条件差,生活饥寒交迫,故又称“饿港村”。明中叶后,改称为“峨港村”,沿袭至今。1983年,昌江县文物普查小组对县域进行文物普查时,在今峨港村的东面、北面高地,发现汉代的油岭遗址和宋代的峨港村寨遗址。1958年,开挖水利沟时在峨港村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现存有鸡首壶1件、小陶罐1件、瓷罐1件、山水彩釉数件。今峨港村落是由明代始附近几个小村落因生存条件所限,致而搬迁聚居而成。1954年,油岭村落因生产条件差,政府帮助村民迁移,有部分村民迁入峨港村定居。历经600多年的繁衍生息,现峨港村已成为海南黎族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村庄。
据村里姓氏族谱记载,符氏是最早入村定居者。明初始,先后有4位不同的祖先,其中最早的是一位黎族妇女,带着2个儿子落户峨港。明代中叶,王氏、张氏、叶氏、陈氏等姓氏陆续迁入,民国以后从昌化江南北两岸迁来的有谢、文、赵、黄、邱、何等姓氏。他们和睦相存,人丁兴旺。自第一支符氏定居迄今总共传承15代人。目前姓氏人口最多为王氏,依次为符氏、叶氏、张氏,这4大姓氏人口中,每个姓氏人口均达3000人以上。村里头现存一棵600多年的古老酸豆树是峨港村落形成的历史佐证。
峨港村在黎族当中属美孚方言,黎话是村中母语。但因长期受地域环境影响,长期与汉族杂居,受汉文化影响,因此有逐渐跟从汉姓,学汉话与汉人交流。据王氏家族记载,先祖王廷瑛登轩“脩生”外读后,回归故里发动族人和村民学习讲官话,即现在当地还在沿用的“军话”,但多数村民觉得官话太难学而放弃。峨港黎村出现的姓氏族谱,是黎族“汉化”的历史佐证。
黎族的风土习俗在峨港黎村一直在沿袭,黎族人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该村也在传承。在峨港黎村有个独特传统节日“过小年”。即每年过了大年(春节)后,还要补过个小年。相传很久以前,峨港黎寨仅有二百来人。村民们世世代代靠种山兰和狩猎过日子,风调雨顺,日子倒过得平和。不料有一年,海岛大旱,峨港村寨从年头到年尾都没下过一场雨,点播下的山兰枯死,颗粒无收,靠山兰度日的全寨人即将挨饿。此时,寨子里有一个汉子,他勤劳勇敢且智慧过人,于是决心带领乡亲寻活路渡难关。他费尽心思,想了好多办法,其中有一条是挑选些青壮年组成狩猎队,到山高林密的三架岭打猎,接济乡亲。他的想法得到寨里乡亲一致称赞,并推举他当了寨里的领头人(即奥雅)。三十人组成的青壮年狩猎队,第二天大早就进了三架岭。他们协同作战,奋勇捕猎,山马、黄猄、野猪、坡鹿等猎物,大有收获。准备大年三十运回寨子里,让全寨子火红地过个好年。自狩猎队进山后,寨子里老少们盼呀盼呀,盼望他们早日归来。一直过了大年初三,狩猎队才挑着二十担干肉回到寨里。原来狩猎队把心都放在打猎上,把大年给忘了。为了庆贺狩猎队胜利和慰劳队员辛苦,全寨人决定为狩猎队“补年”,于是全寨杀猪宰羊,包粑蒸糕,鸣枪放炮,庆祝一番。后来,寨子人们为纪念狩猎队的劳苦功高,每年的这一天要“过小年”(每年过小年按午日推算),寨里都热闹庆祝,逐渐形成传统节日。这一传统习俗节日,至今仍流传下来。
姓氏族谱是峨港黎村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海南黎族当中有家谱传世甚少,而峨港黎村却较为普通。据说从民国起就有家谱传世,将家族的繁衍信息用毛笔抄写白布上。兴修家谱是峨港村各姓氏家族的大事,各姓氏都有完整的家谱,一般由各族长老保管。家谱从最上头的始祖开始记录,越往下,随着代数和人口的增多,名字也就越来越多。连接直系亲属之间用红色线条,渐渐地由原先的直线,变为密密麻麻的曲线,很像电视机电路上的铜线。后人每次查找先人名讳,都要趴在家谱上,让手指跟着曲线走,慢慢寻找。可想而知,当初誊抄家谱是一个了不起技术活。不但要字写得好,还要善于统筹“版面”布置,最是挑战眼力。据2016年,《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所见的家谱,或装在麻袋里,或存放于铁箱中,取出来需要三四个人协助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开,而全部摊开能铺满村委会办公室大厅,占地40-50平方米,颇是壮观。峨港村的黎族布质家谱,不断拼接,记录家族历史,与卷中浩繁的汉族家谱一样,形式感都超强,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黎族家谱只用“吊线谱”,记载族人的生死情况,没有汉族家谱中常见的“谱序”,且人名旁边的注脚,尽管只有两三个字眼,仍然能让人洞见一些零碎而丰富的历史记忆。
峨港黎村姓氏家谱是村头各姓氏沿袭发展足迹的历史载体,是峨港村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
该村村民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道教。村里的红白事及“去邪”等,都爱请“道公”做法事。现村里有“明王公”祠堂庙,占地60平方米,为全村最大的祠庙,逢年过节,村民常往朝拜,热闹非凡。
解放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峨港村塑造出许多新鲜事迹。1954年11月,昌感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峨港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全社140户。1962年,石碌水库干渠贯通峨港村,村民们如鱼得水般的喜悦。1964年,饥饿贫苦的峨港百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向荒山要田,向田要粮”的开发乌烈田洋运动。耗时3个月,投入3000多劳力日夜奋战,共挖平小山包270座,填平墓穴1050个,开挖支渠36条,完成土石方7万立方米。18000多亩旱涝保收的乌烈万亩田洋建成。从此,峨港村发展粮食生产始有了模样。60—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峨港大队“学大寨式”的典型,是昌江县乃至海南岛内外农业学大寨式的一面旗帜。反映峨港学大寨的典型曾在《解放军报》、《南方日报》、《海南日报》有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海南人民广播电台都有播放。其中《沙原变水乡,饿港变粮仓》一文,引起巨大反响。峨港黎村一时名扬岛内外,有了“远学大寨近学峨港”的美称。70—80年代,峨港农业生产大持续发展,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领先。素有“昌江粮仓”之称。每年向国家贡献大量的公购粮。
改革开放后,峨港村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发挥“昌江万亩田洋之乡”的优势。目前已有广地、万凯通等农业龙头企业进驻。采取公司+农业+合作社的方式,发展瓜菜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增产增收。2011年10月,引进武汉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峨港村建立广地常年菜篮子瓜菜基地,总投资4600万元,规划面积5000亩,现已建成3200亩。配套建起田头预冷库、育苗棚、质检室、加工厂等设施。目前,年产瓜菜产量2.5万吨,产值1.5亿元。主要种植广东菜心、韭菜花、日本芥蓝、美国豆苗、台湾珠豆、辣椒、茄子、苦瓜、苋菜、小白菜等。该基地产品除了满足昌江本地市场的需求外,还销往海口、广州、深圳等地及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基地为当地农民解决就业岗位150个。全村已有各类种养殖合作社5个。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深化发展,乡村农业休闲游产业得到关注。昌江县把热带农业休闲游与滨海休闲度假、热带森林生态雨林旅游共同构筑昌江的旅游品牌,促进昌江旅游发展。峨港田洋被列为农业休闲旅游区。2013年,昌江旅游产业发展局已全面制定了《昌江县峨港生态农业旅游公园总体规划》,这是昌江县第一个乡村旅游规划。总体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以峨港田洋基地为中心,以农园面积大、集中连片为优势,以山水、田园村落为景点,以便利交通网络为纽带,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生产和景点双重动能的现代乡村田园,把峨港建设为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田园度假山岭生态休闲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公园。
“纯美黎乡幸福田园”将是峨港村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