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国内要闻

国内要闻

“方罍之王”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展将在海南展出

来源:文化海南 发布日期:2016-04-25 11:09:41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皿方壘。(资料图片)

   皿方罍来到海南省博物馆。

   《酌彼金罍(音“雷”)——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展将于4月29日至6月30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经历百年流离,2014年方才回归祖国的“青铜器之王”——皿天全方罍也将与公众见面。

   此次展览中的57件文物十分珍贵,尤其是其中的青铜器精选于湖南发现的300多件商周青铜器,为研究南方青铜器与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主办方以出自《诗经·周南·卷耳》的“酌彼金罍”作为展览主题,意为用那青铜之罍,斟上美酒,让各方观众陶醉其中。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这一出自《诗经·周南·卷耳》的佳句,意思是“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不难想象,2500多年前,多少游子把酒低吟,望向故乡的方向。

   金罍酌酒,能解人之相思,那么罍之相思,又该如何解得?

   4月24日,被誉为“青铜器之王”的皿天全方罍悄然抵琼,等待4月29日与海南公众见面。该是何等的幸运啊,我们能够在海南见到皿天全方罍身首相合的模样。要知道,那一场守望和寻觅曾经长达百年。

   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它和它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

  国之珍宝,价值连城

   “罍”是大型酒器和礼器的统称,多流行于商朝晚期至春秋中期。那段时期,正是人们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因而制造的青铜罍造型宏伟、纹饰瑰丽,显露出沉稳庄重之感。

   作为礼器使用的皿天全方罍不仅拥有此类特征,而且表现得尤为突出——整座方罍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重51.5千克,可以容纳50.93升美酒。罍身饰兽面纹,罍领饰鸟纹,罍肩饰夔纹,自顶至足有8道勾形扉棱,通体花纹衬着细腻的雷纹,十分精致。

   海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章佩岚告诉记者,考古界有一种说法:“一方顶十圆”,意思是由于铸造技术尤为复杂,方形青铜罍的存世量可能只有圆形青铜罍的十分之一,所以,一尊方罍价值可与十尊圆罍相当。

   皿天全方罍的尊贵还不止于此,它的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收藏界普遍认为,铸有铭文足以令任何一件曾经普通的青铜杂器在千百年后身价陡增——收藏者能够从中获得该器物所处年代的历史信息,这些史料价值连城。

   就是这样一尊“青铜器之王”,曾经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被一位法国买家以924.6万美元的成交价竞得,创下了中国古青铜器在世界拍卖市场的最高成交纪录并保持至今。

   国之珍宝缘何流落他乡,几次出现在世界拍卖市场?人们对皿天全方罍的关注除了其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有它背后的离奇故事。

  身首异处,颠沛流离

   对于皿天全方罍的出土时间和地点,文博界至今尚没有定论。占据主流的说法,一是认为它于1922年出土于桃源县漆家河,依据为器盖收藏者、湘军高官周磐被处决前的交代材料;另一种则认为它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依据为湖南省博物馆研究人员的探访、考证以及《桃源民国志》的记载。经过多年考证,第二种说法更为人们推崇。

   相传1919年的一天,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下了一场大雨。雨后,农民艾清宴在自家田地里挖出了皿天全方罍。因为不知其价值,艾家人一直将其保存在家用于盛装家常物件,直到1924年古玩商人石瑜璋闻讯而来。

   看到皿天全方罍,石瑜璋十分激动,当即表示愿意出400块大洋购买。艾清宴见他出此重金,便也长了心眼,一边巧言稳住石瑜璋,一边密嘱其子持器盖到附近的新民学校,找有学问的老师问个究竟。

   谁知,新民学校校长钟逢雨见此器盖非比寻常,认出盖内铭文后更是大喜过望,表示愿出800块大洋将其收入囊中。艾清宴之子狂奔而返,禁不住一路呼号,石瑜璋闻其声近便立刻丢下400块大洋,抱着器身夺门而出。

   从此,皿天全方罍身首异处,长成了中国文博界一块长久的心病。

   故事才刚刚开始。购得宝物后,石瑜璋很快就以100万块大洋,将器身转手卖给了上海收藏家李文卿和马长生。二人知道此器非同小可,10天后就将其运到美国并以80万美元卖给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

   章佩兰说,洛克菲勒分外珍视这件宝物。急于配成全器的他托人带着14万美元到中国收购器盖。然而,此时器盖已被钟逢雨以3000块大洋转手卖给了湘军团长周磐。周磐坐地起价,索要50万美元令谈判不欢而散。

   器盖从此秘不示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周磐给彭德怀写下一份详实的交代材料,并提出交出器盖以保全自己的性命。这封求助信有没有寄到彭德怀手中不得而知,周磐的性命最终没能保住。他死后,从1956年至今,皿天全方罍的器盖依法收归国有,一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

   相比之下,流落至海外的器身,经历就复杂得多。据有限的材料记载,在洛克菲勒之后,器身还曾流传到卢芹斋、姚昌复、包尔禄等多位20世纪初知名的古董商及收藏家之手。因此,器盖与器身合二为一时,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相较于保存妥善的器盖,器身更为斑驳且颜色略浅,满载风霜。

   身首合一,完罍归湘

   皿天全方罍器身一度脱离人们的视线。直到1992年,上海博物馆原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在出访日本时,在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的家中偶然见到了它。

   据说,当时马承源断定新田栋一收藏的器身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器盖是为一套有3点依据:器盖和器身上的铭文内容基本一致;器盖和器身的造型特点十分相近;皿天全方罍上的兽面纹饰十分特殊,而这一器身有所显现。

   两人兴奋不已,约定将器盖、器身进行合璧并在上海和新加坡两地展出。可惜,因为新田栋一的失约,马承源直至离世都没能见证皿天全方罍身首合一的神圣时刻。这也是为什么皿天全方罍回归祖国后,第一站便选择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原因——慰告马承源的在天之灵。

   直到2001年3月20日,皿天全方罍器才再次亮相,出现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得知消息的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钱款欲以购买,却不敌一位法国藏家开出的924.6万美元高价,与珍宝擦肩而过。

   这一次擦肩而过,又将守望的时光延长了13年。2014年,当得知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将再次拍卖皿天全方罍时,中方决定全力以赴将国宝“接回家”。

   很快,一封湖南省博物馆致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女士的信函引起各方关注。信中写道:“贵公司将于3月20日在纽约拍卖的中国商周时期青铜饕餮纹方罍,鉴于其与湖南之渊源,惠允先期与敝馆商购,不胜感激!囿于本馆为非营利受托遗产保管机构,所需购藏经费全赖各方资助,今虽多方努力,目前仍仅筹措到两千万美元。因此,祈贵方能同意以此价格(含贵公司佣金)成交。如允此议,则我方将在一周内先期付款三百万美元,余款在两个月内付清。谨此奉复,期盼佳音。”

   这一举措得到国内拍行和买家大力支持,喻恒、郑华星、朱绍良、唐炬、蒋念慈等中国藏家还联名发表公开信,向全球华人藏家呼吁:“恳请海内外华人藏家在拍场中以大局为重,万勿以个人好恶哄抬价格,期待全球华人藏界和衷共济,为后世子孙计,促成此次国宝回家的盛举,成就中华收藏的又一佳话。”

   章佩兰说,两份信函引发世界瞩目,当中方将从湖南省博物馆带到纽约的3D打印器盖模型非常契合地盖上器身时,人们激动得泪眼朦胧。在旁的佳士得公司和卖方也在那一刻认同了器身的最终归宿。

   2014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馆发表声明,皿天全方罍已经“身首合一、完罍归湘”。买卖双方于纽约时间2014年3月19日达成协议,皿天全方罍器身将重归故里,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皿天全方罍器盖合璧,并由该馆永久收藏。

   这意味着,从此,这件曾经创下世界拍卖市场亚洲艺术品最高成交纪录的“青铜器之王”将不再出现在任何商品交易市场,真正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