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原标题:海口旧书市场式微利润难抵高昂店租老板被迫转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口东湖边上的旧书摊。(资料图片)
陈世才收藏的旧书。李磊摄
在旧纸堆中寻找旧时文化的印记,对于爱好旧书的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爱好。如今,当一些出售新书的民营书店都难以为继时,海口是否有旧书店还在坚守,那些爱淘旧书的“旧书客”们,在这座城市是否还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园地?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本报记者走近这些以售卖旧书为生的人们时,却发现,随着移动终端阅读日渐风靡全国,纸质书籍渐渐远离了大众的日常阅读视野,寻找旧书,已经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他在海口卖了17年旧书,经历过海南旧书贩卖的好时光
今年春节后,曾经在海口解放西路售卖旧书的广东惠州人陈世才没有回到海口。他在春节后关掉了自己的古玩杂货店,将店中售卖的数千本旧书以极低的价格一同处理给同行。
此时,距离他涉足海口旧书市场已有17年时间。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像无数闯海人一样,21岁的陈世才独身一人来到海南寻找生意机会。只有初中文化的陈世才,在找工作时碰了无数次壁,之后,他选择了走家串户的废品收购生意。爱读书的陈世才比别的废品收购者多了个心眼,他将这些旧书中具有学术、文学价值的书籍分门别类,并不急于出手。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海南遭遇了房地产低谷,不少闯海人在这个时期离开海南,整书柜的书无法带走,就按照废纸的价格处理给废品收购者。陈世才在这段时间里收获颇丰,他甚至在这里找到过民国二年的石印版《竹书纪年》、《孙子十家注》,一年后,他给这两本书寻觅了好买家,卖了个好价钱。
2000年之后,陈世才开始在海口人民公园门前摆摊卖起了旧书,此后,他周末还在东湖边、文明桥海甸段摆过地摊,过着游击的生活。每周六、周日都会有很多爱好书籍的人来这里“淘”书,甚至还有一些外地人专程赶过来。在陈世才的记忆里,这是旧书贩卖的一段辉煌时光。
随着旧书业务越做越大,2007年陈世才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行”跨越,他放弃了专职的废品收购,专职售卖旧书,昔日的同行成为他的供货商,2年后,他在海口公园附近盘下一间店铺,正式从“游击队”转变为“正规军”。
旧书利润微薄难撑店铺租金,店老板被迫转行或移师网络
很快,进驻店铺的陈世才发现,单靠旧书的利润,很难支撑高昂的店铺房租,在借鉴了一些同行的经验后,他主要在店中售卖一些古玩、收藏品生意,其中包括毛泽东像章、毛主席语录,旧书也成了他店铺中的副业,尽管利润微薄,可他还是坚持将旧书放在店铺里的显眼位置。
“做了一段时间才发现,来店里买旧书的人虽多,可利润抵不上偶尔卖一件收藏品。”陈世才说,一些人来买旧书,点名要清末、民国时代的线装本,虽然这些东西利润高昂,可旧书市场上很少能找到。“他们买书,主要是收藏,并不是以阅读为主要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旧书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更让客流受到打击的是,随着房租不断增加、店面拆迁,他的店址也得不断地搬迁,这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搬一次,就流失一次客源。
“我发现现在人们最感兴趣的是黄花梨,我的店铺就转给了一个卖黄花梨的老板。”陈世才说,几年前,他曾经开过旧书店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转行卖起了黄花梨饰品。
“在海南,还是有很多爱好旧书的人。有很多是光顾了多年的老顾客,搬到哪里,他们就找到哪里。”陈世才说,由于店租高昂,一些昔日的同行已经将店铺搬到了网上。
在一家国内知名的二手物品交易网站上,还有二十多家海口本地的旧书店在售卖旧书,作着最后的坚守。
海口有很多“书痴”,为了他们他会继续坚守
在这家网站上,网店名为“文连书斋”老板曾光文就是一位海口人,和陈世才一样,他也曾经开过实体旧书店,最终因房租问题被迫放弃。
“售卖旧书的利润早已赶不上房租了,现在出售旧书的要么是古玩店中售卖一部分旧书,要么就将旧书的生意搬到互联网上。”曾光文说,如今古玩店中出售的古籍居多,因为普通旧书的利润难以维持店面的生意。
其实,曾光文的这个“文连书斋”还是有实体的,它隐蔽在琼山区海府路上一座居民楼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小人书,到本世纪新出版的文学小说,还有各时期出版的期刊杂志,都整齐码放在房间的地面上,甚至客厅内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虽然利润微薄,但他将手中的旧书拍了照片,放在网上生意还不错,不少爱读书的人和他熟悉了后,也爱到这个居民楼里寻找钟爱的旧书。
但如今,除了一些光顾了数年的老顾客,曾光文一般不会带他们来到家中挑选旧书,因为这样,会耗去他一整天的时间,为了生计他还要打理其他的生意。——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实体店的支撑,爱书者不可能花上半天的时间去慢慢翻看一本旧书内在的价值。
早在去年夏天,曾光文就一度打算将家中的积压旧书处理完,再也不会去收集旧书,但是每当遇到出售旧书的废品收购者问他要不要货,他还是忍不住再购进不少,以至于家中堆积的旧书越来越多。
曾光文说,海南还是有不少爱书的人,他们对旧书难以割舍的情怀让人感动。正因为如此,他也难以割舍那些在他手中挑选了多年旧书的老顾客。
在曾光文的记忆里,总有一些爱读书的人让他感动、让他坚持下去。他说,他见了太多的“书痴”:琼山区的一位退休老人,为了在网上寻找旧书,特意让子女教会了他如何上网;一位广告公司老板爱好收集杂志、小人书,曾多次要他帮忙留意各种小人书,这一习惯已持续了多年,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朋友;还有一位中学老师也曾经为了寻觅一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关于介绍琼剧发展的小册子,在他家中杂乱无章的旧书堆中寻觅了一整天,中午这位老师买来盒饭,就坐在书堆旁边吃边找……
回忆起这些爱书的人们,曾光文说,做了这么多年旧书生意,这些场面已经让他很熟悉,售卖旧书,虽然是一种生计,可他认为,这是一种让自己觉得高雅的生计,一座城市里需要有他们这些人,让那些进入废品收购站的旧书发挥余热,他也希望旧书店千万不要成为历史的记忆。
记者手记
旧书店,一座城市的阅读记忆
在寻找旧书店的过程中,我失望而归。记忆中解放西路、大同路几处曾经有旧书出售的店铺皆已易主,如今,黄花梨工艺品是这里店主们的新宠。
和记者一样,在海口寻旧书店而不得的是著名编剧史航,今年元月,记者在采访来海口为新书签售的史航时,他特地向记者打听海口哪里有旧书店,还向陪同他的朋友提出寻找旧书店的要求。史航说,他喜欢从这些故纸堆中寻找文化印记,在这些旧书中,他能看到这座城市的阅读记忆、文化气质,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韵味。
最终,史航失望而归,不知是因为他不熟悉道路,还是他时间紧迫未能与深藏在老街上的旧书店相遇。毕竟,如今的旧书店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已在历史的大潮中渐渐隐退,找到它并不容易。但那些读书的人还在,在他们的阅读习惯中,还依旧保留着旧时光里,去淘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的习惯。
每座城市都有爱好旧书的群体,在外地很多城市,都有那么几家旧书店,供爱书的人进店挑选。那些曾经被原主人遗弃,进入废品收购几乎要化为纸浆的旧书,在旧书店店主的挑选下,又能在新主人面前发挥着余热。那些汇集了爱书的人对知识渴望的旧书店,也能让爱书的人在那些发黄的纸页上,寻找到一个时代记忆。那里不仅有墨香、书香,也有回不去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