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
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
鱼盐家给无虚市,禾黍年登有酒樽。
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园。
这首诗是宋朝宰相卢多逊在其谪居古崖州城(今三亚市崖城镇)时所写。它描述了位于海南岛南端宁远河畔的那座古城的山光水色,民族风情。卢多逊曾被贬谪崖城三载。诗中的“珠崖”是海南岛的古称,“水南村”原是唐朝宁远县故址,宋代也曾长期在那儿设官府衙门,直到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州治县治水从水南村迁至今崖城镇。
我国宋代以前,崖州古城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当地军民始建砖城墙。后来经过元、明、清三代不断地扩建,崖州城变成海南岛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我国最南端的历史文化名城。
卢多逊谪居崖城水南村数年,他与当地黎族人交谊较深。他发现那儿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中原文化已经在黎族人民中间较为广泛地流传,于是感慨地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曰:“谁知绝岛穷荒地,犹有幽人学士家。”所以,崖州又有了“幽人学士家”的称号,它反映出海南岛文化深受中原文化润泽的事实。现在古崖州城的不少历史文化古迹已被重新整修恢复,成了构筑三亚市为国际海滨旅游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崖州古城。唐代县衙曾设在离古城3里远的宁远河边的水南村,后于北宋政和年间搬迁于现址。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军民建成完整城墙,开东、西、南3个城门。此后历代历朝都增修古城,经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最后一次修葺,崖州古城建筑基本定型。城墙四周长约2375米,高约8米,厚3米,开四个城门,均建谯楼。城南有护城河横贯而过,东、西、北三面有护城壕沟环绕。全城按“三通、四漏、七转、八角”规划建设,城内总面积约128万余平方米。现存有重新整修一新的南门“文明门”,北门“凝秀门”楼台,部分城墙墙基遗迹和护城河与护城壕沟残迹。
学宫。原叫“儒学”、“州学”,明清时与孔庙合在一起,合称“学宫”,亦称“孔庙”、“圣庙”,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最后一次修葺,规模与全国各地孔庙一样。学宫内设大成殿、昆明池、明伦堂等,四周高筑宫墙,前两侧开“礼门”、“义路”二小门,门外各竖“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现在已将大成殿、大成门、天子台、东庑修复一新,其余仍待重修。
同善堂。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建,内有御书亭,镌慈禧太后手书“寿”字。还配建鉴心亭、回春斋、益寿斋、康王庙。御书亭现仍存,其他废弃。
鳌山书院。清代乾隆二十四年修建,原称“珠崖书院”,道光八年重修并改名,是我国最南端的学堂。现存遗址。
盛德堂。位于水南中坊村。原为宋末雷州太守裴瑑迁居海南岛后的住宅,他是唐代著名宰相裴度的第十四代孙,南宋绍兴初年赵鼎二度任宰相,荐举名将岳飞抗击金兵,收复重镇襄阳。绍兴八年因反对奸臣秦桧大量割地求和,赵鼎被贬谪,于公元1144年至崖城,困居裴氏住宅,名其为“裴氏宅”。赵鼎为表明抗金决心,痛陈朝廷腐败,三年之后绝食身亡。另一位南宋大臣胡铨因上书请杀秦桧,于公元1148年被贬至崖城,住在“裴氏宅”。在崖城期间,胡铨亲自办学开馆,培养汉、黎族人才。《崖州志》载,胡铨“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酋闻之,遣子入学”。“盛德堂”为胡铨所题。黎族人民对胡铨铭记于怀。在他走后,于盛德堂塑胡铨像膜拜凭吊。现仍存偏房和横匾一块。
崖州古城还有官沟、广济桥、玉井温泉、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等古迹,可供游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