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2025049979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璀璨多彩。在这大海般辉煌灿烂的文化园里,绽放着一朵奇葩,散发着奇光异彩,以至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根,文明之源,它就是《周易》。
伏羲、神农、黄帝是远古时期的领袖人物,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世系中,伏羲的地位尤为显赫,被后人奉为“三皇五帝”之首。
传说远古时,黄河出现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发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而画出了八卦。从此,“一画开天”的典故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又演绎出六十四卦,且对每一卦都做了说明,从而使八卦成为一个完整体系,而周文王由六十四卦衍生出的内容后来成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对《周易》已有三易之说,即神农时代的《连山易》、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周文王时期的《易》。目前,我们看到和传世的是《易》。
对周易八卦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古时历朝历代从未间断,涌现出了许多易学家名人,同样也让历史上许多君王着迷。笔者在参阅史书时发现,历代皇帝中有秦始皇,汉代的惠帝刘盈、武帝刘彻,唐代的唐太宗李世民,清朝的康熙帝、乾隆帝等,他们推崇《周易》文化,一是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地位,二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眀进程,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功不可抹”。
秦始皇扫平六国,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修长城、统一货币和文字、统一度量衡,却因焚书坑儒成了暴君,在其酷政下,许多前朝文典毁于一旦。但是,只有《周易》一类书籍却幸免被毁,其原因是他曾受益于《周易》中卜筮的启发,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忌惮周易的神性,不敢对其焚毁,或许还有其他言论。但,《周易》免遭劫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不仅带来了周易文化的流传,同时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秦王朝灭亡,西汉兴起。汉初,执政的皇帝都实行了较温和的策略,并对周易文化更加重视,民间卜卦风行,使其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西汉时期也涌现出了董仲舒、东方朔、司马迁等一批易学家,同时;汉惠帝刘盈对《周易》也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废除了秦始皇时制定的“挟书律”,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等开始活跃起来。汉惠帝本人认真钻研《周易》,从中领悟出很多的治国之道和为人之道。贵为天子的刘盈还曾亲赴易学大师田何的茅庐学习易学,被当时传为佳话。
汉武帝执政时,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易经》与《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被列为当时具有最高学术地位的“五经”,而《易经》居五经之首。
南朝史上的梁武帝萧衍,是我国历史上最钟情于《周易》的君王,他潜心研究《周易》,又十分痴迷佛教,还把《周易》与佛理相联系,著出了《周易大义》、《周易讲疏》以及《周易辞义疏》等著作;在南梁历史上,简文帝萧纲也著有《萧纲易林》一书,从上举可以看出周易的魅力和影响。
历史进入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周易》及其学术研究,他钦命孔子后裔三十二代孙孔颖达撰写了《五经正义》,这是经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也使其中的《周易正义》成为了一部经典著作而传于后世。唐初袁天罡和李淳风根据《周易》还做出了著名的预测典籍《推背图》。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时代,曾以“康乾盛世”闻名于史.康熙帝在位61年,钦令编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贡献的《康熙字典》,且命李光地等人在《周易》训释的基础上编撰成《周易折中》一书,成为后世研究周易八卦文化的必读本。
乾隆帝承康熙、雍正帝之命,延续对《周易》的重视,下令编撰了《四库全书》,曾两次邀请全国知名的学者,编撰出非常有特色的易学著作,被称誉为“铜嘴铁牙”的清代才子纪晓岚,也曾参与并领手编写其书.乾隆帝还命傅恒等编撰《周易述义》一书, 是继《周易折中》而作,书中对易的释义博采众家之长,不在得矢之上进行辫驳,深入浅出,诠释精妙,非常实用。
中国历代君王重视《周易》,推崇八卦文化,其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但也为保存、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之源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我国唐朝宰相虞世南曾有一句话:“不读易,不可为将相”,被千年流传。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在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便制定了一条特别的组阁原则:“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可见《周易》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如此深远而广泛。
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易学也并非孔子-脉传下来的,汉代司马迁和班固所记载的易学传承谱系,可能只是指儒家一系而言。而战国时期,儒,道,墨,法,阴阳五行,各家都有可能对《周易》作出自已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在秦汉时期便出现了阴阳易,儒易,墨易,兵易,道易等各种易学流派。
《周易》起源于伏羲、神农和黄帝,而成熟于周文王、姜尚、周公、老子和孔子,易学权威人士称伏羲、周文王与孔子为《易》之“三圣”。周易又发扬光大于鬼谷子、苏秦、张仪、孙膑、邹衍、张良、董仲舒、东方朔、司马迁、孟喜、焦延寿、京房,精通《周易》的名人大略有刘向、刘歆、郑玄、管辂、徐庶、诸葛亮、荀攸、贾诩、王弼、何晏、孙思邈、陈抟、欧阳修、刘牧、朱熹、刘伯温、纪晓岚等人。
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周易》依旧以他无比的魅力和深远影响,吸引并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帝王将相,文人志士,专家学者,认真学习实践,以成就他们的事业,同时推动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明进程。
今天,人类社会巳进入全新的文明时代,而《周易》揭示出的哲理永远是超前的。他一如既往,如天上的太阳和晚上的月亮,给人们以温暖和光明。
为了宣传、推广、普及易学文化,我们将历代中华周易名人的生平简历,事迹、故事以及易学基础知识等汇编成集,供广大易学爱好者在学习运用中借鉴,以激励其信心和勇气,让震古烁今的《周易》走进平常百姓家,仅此而已。
(海南文化网整理发布: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