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在《大宋宣和遗事》里有“宣和与民同乐”的记载。宣和年间文化大繁荣景象促使宋代艺术的雅俗分途,使市井艺术创作达到了空前高涨。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日渐强大到足以与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文艺、书斋美学分庭抗礼,独树一帜,到南宋终于实现了文学艺术的雅俗分流。
宋元时期, 我国戏曲趋于成熟。在戏剧文化“南渡之际”,诞生于浙江温州的南戏迅速影响并广泛传播着。以“高腔”名世的南戏“弋阳腔”流传到江西,同“海盐腔”、“余姚腔”和“昆山腔”并列为明代南曲四大声腔, 对中华戏曲有深入骨髓的影响。以后逐渐地方化,形成多剧种。
琼剧,是海南地方文化艺术的精华,是海南的主要地方剧种,旧称“海南戏”,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并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在明清朝代,由于闽南迁琼潮流的涌起和来琼的闽广客商益众,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潮剧、正音戏等所谓的“闽南杂剧”伴随入琼。在上述诸剧种的影响下,出现“琼州杂剧”。它沿着民间戏曲的发展道路,传承着南戏“弋阳腔”的优秀传统,吸收粤剧的“梆簧”声腔、海南民歌小调和“歌舞八音”等音乐,以其“文戏唱琼音,武戏含官话”、“无中板,即无琼剧”、“抛弃曲牌,仅留滚调”等独特的艺术风貌,自成一派,形成“琼音琼调”的琼剧。正如《海南琼剧志》所称,琼剧形成于明末,定型于清代。又据海南大学赵康太博士编著的《琼剧文化论》一书介绍,琼剧的唱腔结构有滚唱和帮腔,原曲牌联套体,后发展以板式变化体为主。伴奏乐器有竹胡、二胡、二弦、大小唢呐及打击乐器如花鼓、京锣等等,其表演程式57项,共1542套,音乐曲牌400多首,《张文秀》、《搜书院》、《青梅记》、《东坡劝学》等各类剧目近2000种。
琼剧,不是在文人墨客的书斋里诞生的,而是下层民众的戏曲。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和动荡不定的大迁徒,浓浓的乡愁情结必然在艰辛迁徒的民众中间蔓延,压抑的情绪只好以激越的“弋阳腔”来排解。所以,琼剧不可能是浅斟低唱,也不可能舒缓委婉,其唱腔曲调粗犷直率,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必然体现贫苦民众受压迫深重难以苟活的抗争。三百多年来,丰厚深广的文化积淀使琼剧之“根”深植于海南本土文化的红土沃壤之中,凝聚着海南人民浓郁的艺术情思和乡土的民间气息。正因为如此,凡有海南人的地方,必然有琼剧的传播;凡有琼剧的地方,也必有海南人的恋乡情结。海南老百姓对琼剧充满了深厚的情感,琼剧带来精神充实和生活乐趣已经成为海南人的精神家园。
清宣统《琼山县志》中称:琼山“无月不场做戏”,使海口琼山成为琼剧的发祥地之一。据了解,目前海南省登记注册的琼剧团有54个,仅海口大致坡镇就聚集了12家琼剧团,每家剧团年均演出每日一场,形成走乡串镇,演出火爆场面。其实,在定安县卜效村,琼剧演出历史悠久,被誉为全省第一个“琼剧村”;琼海的塔洋镇名伶辈出,文昌文城镇出现名编导王录仰,这些地区都是琼剧之乡。每当逢年过节,或者闹“军坡”、吃“公期”的日子,不论正规剧团的“大班”还是业余剧团“厚皮班”,各村都争抢着用绳子将剧团的演出道具行当先“捆绑”到牛车上拉到村里的空场戏台前,以保证剧团到自己村里演出。虽然如今已见不到这种情况,但有趣的“绑戏”风俗却沿袭下来。各村不管是木偶戏、八音演奏还是琼剧演出,做戏消息很快就会传开来,附近四村八乡的村民也会提着板凳蒌席,携家带口纷纷赶来,来寻求一种欢乐寄托和憧憬。
1959年,海南琼剧团曾赴京献礼演出,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琼戏也因此而名声大振。如“琼剧泰斗“郑长和是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一个琼戏艺术家,还有一代宗师韩文华、林道修,陈育明、王文华、杨世珍、陈丽梅等老艺人,培育出有“新长和”王正堂、“三升半”王秀明、“道修二”谭飞飞、“小文华”陈华,以及琼剧著名正旦李桂琴、小生邓成居、花旦伍桂梅、彩旦李高雅等,为琼剧奋斗几十载,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海南人,还让琼剧作为海南形象的代表走向全国,蜚声东南亚华人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文莱、越南,琼剧始终是生活在海外的海南人思念故土、与家乡人沟通的精神桥梁。
不过,静心观察,琼剧目前仍然缺乏后备资源,整个琼剧界导演、编剧、作曲等主创人员奇缺,琼剧大师们的流派唱腔罕见传人,有些行当(净脚、丑角、武生)缺乏理想的后备演员等尴尬现象,全面的后继无人和剧团没有排练场地(如:文昌琼剧团),造成琼剧的不景气,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当前,应从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入手,抓紧吸取兄弟剧种的精髓和先进的创作、表演理念,作好琼剧的课堂普及,锐意求新进取,让琼剧早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