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魅力海南:身处羊山湿地中间,你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一旦从空中俯瞰,就会发现这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地绿茵如带。为期一年的羊山地区生态调查发现,羊山地区湿地面积广大、类型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无愧于海口的城市之“肺”和城市之“肾”的美誉。有了这次羊山湿地调查,才初步揭开了这块生机盎然的土地的奥秘。
由香港嘉道中国保育联合海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局2014年3月8日在海口召开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发布会得知,他们组织一批志愿者进行的为期一年的羊山地区生态调查发现,海口羊山地区湿地面积广大、类型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无愧于海口的城市之“肺”与城市之“肾”的美誉。
让我们打开记录仪,随着羊山湿地调查志愿者的脚步,去深入感受和触摸这片海口的生态核心。
每个城市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吃喝拉撒睡,吸进氧气,排出废气。是谁为它提供新鲜空气,吸收消化各种废水废气呢?湿地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臣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湿地就是城市的“肺”与“肾”,净化城市这个庞然大物排出的水、气。
那么,海口最大面积的城市湿地在哪里呢?地处市区南郊的羊山,火山岩多而水田少,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贫瘠之地,事实上,羊山的丰富鲜为人知,除了适宜荔枝、龙眼等天然果树生长和豆类等耐旱作物栽种之外,还有对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湿地资源。
一次起源于蓝天的调查
海口羊山地区泛指南部火山熔岩地区,北临海口市区,东南临南渡江,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其地貌主要为由新生代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火山岩台地。从行政区划上包括石山、永兴、遵谭、龙桥、新坡、龙塘、龙泉等乡镇。
羊山湿地的精华部分是包括其中一片面积约170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区域里的人工和天然湿地,北起椰海大道,南至观澜湖;东起南渡江,西及永庄水库。由于地势低洼,并有丰富的天然涌泉,因此出现种类多样,星罗棋布的湿地,形成了特性的火山湿地景观。
身处羊山湿地中间,你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一旦从空中俯视,就会发现这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地绿带如茵。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口拉开了大开发的序幕,羊山地区已经引入多个大型房地产和旅游项目。羊山湿地中很多珍贵的自然资源有可能会在还没被人们认识、记录前就被毁灭。有必要对羊山湿地做一个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以了解该区域的环境现状,野生动植物的组成和分布,客观地评价羊山湿地的保育价值,以科学态度规划最合理的土地利用蓝图。
一群不计回报的志愿者
2012年10月,卢刚通过网络面向公众招聘生态调查志愿者。11月就组建了39人的羊山湿地生态调查志愿者团队。
“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调查队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自然,并且愿意为保护自然而付诸行动。”卢刚说,更让他骄傲的是这批志愿者的专业背景。
虽说这个调查是公益性项目,还是吸引了大批各地高手云集,其中包含博士4人、硕士6人,都有对物种辨识的较高水平。植物、蜻蜓、蝴蝶、鸟类、鱼类、四肢类、爬行类、两栖类、菌类等等小组,都有各地的专家高手参与。“以植物组的队伍最为庞大,每次出去都是浩浩荡荡的车队。”海大学生陈春香说。
他们先在谷歌地图和百度地图的卫星照片上筛选羊山地区比较显著的湿地,划定调查区域;随后派出小组到现场做踩点调查,从中挑选出水域面积较大,类型特征明显的湿地作为重点调查湿地。
海南医学院老师曾念开说:“我们利用的都是闲暇时间,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学业。”
“每次调查的时间是半天,为避免因季节差异对调查结果造成的影响,每处重点调查湿地均在雨季和旱季各做一次以上考察。”卢刚说,在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的1年时间里,各小组共对32处湿地进行了踩点调查,对其中15处湿地进行了重点调查。
他们每次调查约1.5公里的长度,记录调查路线上所看到的动植物,包括动植物的数量和主要水环境影响因子。
卢刚介绍:“对于疑难物种,我们请嘉道中国保育和华南农大副教授张荣京博士组成的顾问团队进行鉴定。”
在志愿者们眼中,这次调查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一次有趣的体验。他们甚至配备了橡皮筏,以方便进入深水区作业。为对羊山湿地的概貌有更直观的了解,他们还租用模型飞机,对11处重点调查湿地进行了航拍,收获了能反映羊山湿地现状的第一手影像资料。
一座物种丰富的“湿地博物馆”
调查组旗开得胜,一开始就发现了诸多国家级保护植物,其中包括堪称植物“大熊猫”的野生稻。
2012年12月23日,15位志愿者在海口城南路附近的湿地发现了3个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野生稻生长点。加上先前已经发现的6个分布点,现在在城南绕城高速公路附近共发现9个野生稻分布点。
成果远不止这些。据卢刚介绍,他们发现羊山地区北边和东边存在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湿地。其类型涵括了淡水泉、河流、洪泛区、沼泽、湖泊、水稻田、池塘、水库等各种湿地类型,堪称“湿地博物馆”。“其中有多个湿地连接成为一个庞杂的水系,却又各具特色,是羊山湿地的精华地段。”
调查记录显示,羊山地区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疑似新物种和海南新纪录物种就有4个。此外,还共记录到水生植物62种、兽类4种、鸟类96种、两栖爬行类16种、鱼类44种、蜻蜓32种、蝴蝶134种、大型真菌60种。
其中包括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国家I级保护动物1种(蟒蛇),国家II级保护动物12种(虎纹蛙、红原鸡、褐翅鸦鹃、小鸦鹃、领角鸮、鹗、黑翅鸢、黑鸢、褐耳鹰、普通鵟、红隼、游隼),国家II级保护植物3种(水蕨、水菜花、野生稻)。
“尤为难得的是这3种国家保护珍稀水生植物在羊山湿地分布广泛,数量尚多。”卢刚认为,在一个省会城市郊区能保存这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么多国家级保护动植物,是海口人民的一种福气。羊山地区既满布区域性、大面积、多类型的湿地,又拥有海口周边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共同构成了水陆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这在海南并不多见。
羊山湿地是海南水生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多样化的湿地类型和洁净的水源孕育了丰富多采的水生植物;不少物种更会成片绽放具观赏价值的花朵、浮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湿地植物花园,具有较高的保育、景观价值。
这里,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未经商业开发状态,水草丰茂、水体清澈,湿地边上有极具本土特色的公庙和古色古香的村落,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羊山湿地调查
就因为大部分地区为缝隙发达、很难承载水体的火山岩地貌,也因为结构性缺水导致坡地多、水田少,使得羊山在人们的感性中是“无水”的干旱之地。而实际上,羊山的湿地并不少,有水就能滋养生命——动物、植物、微生物,就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羊山,因其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成为海口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绿色屏障,被誉为“海口之肺”和“海口之肾”。这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自然遗产,潜藏着很高的生态价值。然而,目前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中极少有关于该区域的报道。这片神秘的地方究竟蕴藏着什么呢?
“海口之肾”
由于地下水位低,土壤透水性强,羊山地区所涵养的丰富地下水会在其北边和东边地势较低的地方以泉水的形式流出,形成了特殊的火山泉眼湿地景观。阴晴云雨,汛起潮落,河、湖、泉、沼、田、池,受水流浸渍而成湿地。这些为数众多,大小不一、种类各异的湿地,统称为羊山湿地。因其强大的水净化功能,被誉为“海口之肾”。
这里水域面积广阔,调查小组根据谷歌地图卫星照片测算,15处重点调查湿地的水域总面积7.45平方公里,称之为“水的王国”并不夸张。
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保育主任卢刚说,羊山湿地类型非常丰富,涵括淡水泉、溪流、洪泛区、沼泽、湖泊、水稻田、池塘、水库等多种类型。
“羊山湿地水质普遍较好,尤其是泉水附近的湿地水质清澈透亮,如博片村和玉龙泉。”卢刚说,这里水生植物的覆盖度很高。这些沉水植物或浮叶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比较洁净的水体,它们往往是水质良好的指标,“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对环境非常敏感。”
在羊山湿地周边,多为茂密的树林和灌丛,森林与湿地共同构成水陆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这在海南其他地方并不多见,潜藏着很高的生态与景观价值。”海南大学教授杨小波说。
在众多专家的描述中,羊山湿地中水、森林与湿地的关系逐渐清晰。
雨季时,森林集水和储水,乃至调节暴雨时的洪水;旱季时,森林释放储水,为湿地补水。同样,洪涝时湿地总能够缓冲、储蓄和吸收洪水;旱季又能够将水分释放给更需要水的地方。
森林与湿地一直在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湿地上的植被摇荡起伏,减轻或减缓了水体对岸线、河湾及湖岸的侵蚀,从而保护住森林。
湿地与森林,共同构成一个循环,调节海口城市雨旱季的水分资源不均。淫雨霏霏之时,湿地默默地将过多的雨水深情吸纳;炎炎烈日之下,湿地给干裂的土地以滋润。湿地纳水、吐水,做足了水文章。
水中有什么?
羊山湿地也是生物的王国。水中,有各种水生植物摇曳,也有各色水生动物穿梭。
杨小波2009年的研究发现,这里有两种湿地类型的群系,即水车前+水菜花+黑藻群系和风箱树+红鳞扁莎+野荸荠群系。
此次调查在羊山湿地发现了更为多样的湿地植物群系,比较典型的有四蕊狐尾藻+龙舌草+茳芏+风箱树群系、黄花狸藻+延药睡莲+金银莲花群系和水菜花+水蕨群系。
“我们这次调查记录到很多水生植物,说明羊山湿地是海南水生植物最丰富,最具保育价值的地点之一。”卢刚说,他们共记录到水生植物62种,包括海南植物的新记录种和新记录归化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记录到3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水蕨、水菜花和野生稻。“这3种珍稀植物在羊山湿地分布非常广,意义非凡。”卢刚说。
常在水中嬉戏的鱼类众多,这里记录到44种野生鱼类,最常见的是尼罗非鲫、食蚊鱼、条纹鮠、条纹刺鲃和鲫鱼。
“有些鱼类的发现很能说明这里的生态保护情况。”卢刚举例说,这次发现的台细鳊只生活于清澈的静水和流水缓慢的小河溪,在低地被开发严重的分布区如香港及台湾,已非常稀少,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
另外,一些低地平原物种,近年在高度发展地区如珠三角及台湾变得非常稀少。台湾更把不少在羊山地区现况尚可的一些物种,如条纹小鲃、青鳉、月鳢、歧尾斗鱼列为易危或接近受胁。
水上有什么?
有了湿地,植物茂密疯长,在清爽的空气中舒展茎叶。动物们也不甘落后,飞鸟在乔木和灌木丛中舒心飞鸣,野兽们闪着警惕的眼睛在饱含水分的软土地上留下爪印,它们抢着吮吸清凉的水流,争夺着湿地里丰富的食物。
这次调查,在陆上、在空中,记录到了众多动物的踪迹。光目击到的松鼠就有3种,包括倭松鼠、赤腹松鼠、红腿长吻松鼠。
此外,2013年7月10日到14日,动物访谈组到羊山地区的5个乡镇石山、永兴、龙桥、龙塘、龙泉进行动物问卷调查,记录到了14种动物。
“羊山地区的兽类研究资料非常贫乏,我们访谈结果指出此地可能仍然存活一些兽类,包括一些濒危物种。”卢刚认为,很有必要对兽类存活情况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很多生灵爬行栖息于水陆间,这就是两栖爬行类动物。他们共记录到两栖类动物有16种,占海南全省两栖类物种数的37%;记录到的爬行类动物有14种,占全海南岛爬行动物种数的12%。其中包括国家I级保护动物蟒蛇,国家II级保护动物虎纹蛙和省级保护动物金环蛇。
值得注意的是,羊山湿地蛇类记录较少,仅记录到5种蛇类,蛇类密度亦很低,但其生境十分适合蛇类生活,原因很可能是人类狩猎压力过大。
这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6种,约占海南鸟类种数的22%。其中有国家II级保护动物11种,还有省级保护动物34种。
“我们发现了3种近年海南新出现的鸟种。”卢刚说,黑领椋鸟、白喉红臀鹎和灰喜鹊来源不明,并在海口周边地区有逐渐扩展之势,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他们还连续2年冬季观察到约10只水雉。水雉为海南稀有的冬候鸟,省级保护动物。
“这是除昌江海尾湿地公园外,海南仅有的比较稳定的水雉越冬地。”卢刚认为,当地大片的蓝睡莲和金银莲花,为这种依靠浮叶在水面上行走的水鸟提供了理想的生境。羊山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得到充分保护,水雉种群才能逐渐恢复壮大。
在这里,他们还发现了众多的蝴蝶,共有134种。其中包括一些通常只出现在中部山区的森林性物种,如蓝穹眼蝶、蒺藜纹脉蛱蝶等,说明羊山地区保留了一些海口被开发前存在的森林物种。
调查还记录到32种蜻蜓,约占海南蜻蜓总数的20%,意义非凡。因为蜻蜓的幼虫期在水中生活,它的整个生活史跟水密切相关。所以蜻蜓是评价湿地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物种。“这么多蜻蜓说明羊山湿地能为蜻蜓提供多样化生境,具有较高的保育价值。”卢刚说。
虽然羊山号称海口的“肾”与“肺”,但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漠视者有之,污染者有之,盲目开发者也有之。
幸运的是,当前人们对羊山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一批湿地公园也在规划或建设中。
羊山,一个充满悖论的地方。
在海口人心目中,羊山缺水,过去许多人家都备有集雨水用的水缸,其数量代表着一个家庭的财富。然而,走进羊山湿地,遍布大小池塘、湖泊、沼泽,水资源不可谓不丰富。
在海口人心目中,羊山贫困,有着连片贫困的村庄,低矮的屋舍,贫瘠的土地。然而,羊山湿地又是海口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一派人间乐园景象。
羊山的悖论,也体现在这次调查中。
因为贫瘠,这里得以保留了海口乃至全省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因为是动植物乐园,也招徕了众多外来物种。
尽管靠近科研力量全省最雄厚的省会都市,羊山的自然资源仍是“灯下黑”,其中的生物资源难见记载。这次靠着一批不领报酬的志愿者,才初步查清了其中的奥秘。
忧:外来物种与污染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粉红色的福寿螺的卵,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让人忧心。”海南大学植保专业学生袁景,以女生的细腻、专业的敏感,看到了羊山湿地的一个巨大隐忧:日趋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
《海口羊山湿地快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显示,此次调查共记录到外来物种52种,其中植物44种,鱼类6种,两栖爬行类1种,软体动物1种。
调查组对外来物种进行原产地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来自美洲,达到39种之多,特别是热带美洲,占所有外来生物总种数的75%。其他的分别来自非洲、亚洲、大洋洲,也就是说,外来物种来自所有有热带区域分布的大洲。
所记录到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有9种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外来入侵种”名单。其中植物6种,分别是南美蟛蜞菊、飞机草、薇甘菊、银合欢、马缨丹、凤眼蓝;鱼类2种,分别是尼罗口孵非鲫和食蚊鱼;软体动物1种,就是福寿螺。
调查期间记录到的外来植物以菊科居多,占植物总种数的20.45%。
“菊科外来植物不仅种数多,而且分布广泛、总量大,是羊山湿地原生植被面临的主要威胁。”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保育主任卢刚说。15处重点调查湿地中,每地均发现多种外来植物,令人揪心。
6种外来鱼类中,以尼罗口孵非鲫和食蚊鱼分布最广,在除海府立交调查点外的调查点均有记录,且数量较多。
马那瓜丽体鱼在中国大陆最早的记录是2011年首次在琼海发现野生种群,这次调查发现它在海口已经繁殖并且扩散。“这是凶猛的掠食性鱼类,会对本土水生动物造成极大威胁。”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主管陈辈乐说。
此外,调查发现福寿螺在羊山地区分布广泛,且数量较大。福寿螺大量啃食水生植物,对湿地生态影响强烈。
“羊山湿地外来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危害大,且有蔓延扩张之势。”卢刚认为,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任其发展,恐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多位专家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立法管理进口、饲养者或管有国际公认的外来入侵种。
令人担忧的还有这里的污染、开发等人为干扰。
调查发现,羊山湿地面临着被填埋、排干、采石、工农业和生活污染等种种威胁。其中养鸭造成的威胁尤其普遍。
“规模化的养鸭对湿地的破坏很大。”卢刚说,鸭子不但会啃食多种水生植物及动物,游动时还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喂鸭饲料及鸭粪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另外,调查期间观察到一些湿地由于基建、房地产开发或发展旅游项目,已完全消失。
例如,蜻蜓是评价湿地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物种,但凡是养鸭的地方,都会导致水质下降,蜻蜓的多样性也随之降低。而有些地方差不多被外来入侵种凤眼蓝占据了整个水面,也会导致蜻蜓的多样性降低。
喜:湿地公园正在建设
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海口城区扩张让森林和湿地资源日益减少,但对于城市南部的羊山地区,海口的决策者们一直在坚守,规划理念从“南控”到“南优”,始终把这一带的生态资源看成海口发展的“雷区”,轻易不触碰。
也许白水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次调查发现,白水塘是羊山湿地最精华的区域之一。在白水塘,记录到40种水生植物、44种鸟类、14种两栖爬行类动物、70种蝶类,均为所调查的15个湿地中最丰富或第二丰富的片区;而且很多类生物的丰富程度都远超除那央村以外的其他湿地,具有很高的保育价值。
调查小组依照生态价值进行评价后发现,15处重点调查湿地中,白水塘高居榜首,其次是那央村,两地得分都较高,与第三名拉开不少距离。说明这两处湿地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应尽量保持原貌,避免开发破坏。专家们纷纷建议,要把白水塘和那央村列为羊山湿地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避免因开发造成破坏。
“白水塘、那央村、玉龙泉湿地具高生态价值地点,不宜进行开发。”卢刚建议,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真正意义的湿地公园、或珍稀物种保护小区等多种形式,保存其生态价值,发挥其对海口市民开展环境教育、休闲旅游的功能。
对此,海口市政府已有考虑。据该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该市已围绕城区规划,建设以白水塘、永庄、沙坡、玉龙泉为核心的四大湿地公园,形成一个由西向东的城市公园带,作为海口的生态屏障。四个湿地森林公园跨越琼山、龙华、秀英三区,规划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而白水塘湿地公园的建设,实际已经开始。海口市市长倪强日前透露,海口将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今年重点建设沙坡—白水塘生态湿地公园。
据悉,规划中的白水塘湿地公园总面积约7448亩,其中湿地水域面积3376.5亩,占总面积45.33%。目前正在申报省级森林公园,该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综合管理服务区、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生态休闲观光区、湿地风貌展示区、科普教育区进行打造,其中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生态休闲观光区、湿地风貌展示区作为三大核心区。
羊山湿地调查小组的志愿者们对政府部门还有更大的期望,他们呼吁:政府和企业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接受媒体和公众监督。
卢刚说,希望省、市政府尽快出台有关淡水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让淡水湿地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也希望有关企业施工前充分了解湿地的水文特征和动植物现状,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湿地的填埋和开挖,慎重引入外来物种。让原汁原味的羊山湿地景观和物种得以保留。
“如果湿地保护好了,它不仅会成为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还会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江海声认为,要加强湿地保护,首先要保护好森林,以涵养湿地赖以依存的水源;其次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流入湿地的水系应是清澈、未受污染的水流,如果沿途有湿地的污染源,政府应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清除掉;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湿地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如在旅游、养殖、种植等经济开发活动的同时,为湿地周边的社区、居民寻找出路,降低他们对湿地资源的原始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