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全域旅游 > 景区景点

景区景点

魅力海南:海南五个最美灯塔

来源:魅力海南 发布日期:2016-10-26 15:27:07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魅力海南:静心守护的五个最美灯塔

No.1 【临高角灯塔

No.2 【锦母角灯塔

No.3 【木兰灯塔

No.4 【鱼鳞洲灯塔

No.5 【守望盐田古灯塔

仔细品味

寻找海南最美灯塔——分享灯塔那片静谧之海

对与大海打交道的人们来说,灯塔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但是茫茫大海之上船只的守护神,也是很多游人眼中美的化身。由于灯塔多位于远离市区的海边,那远离喧嚣的宁静,以及浩瀚大海的美景,正让海南的灯塔逐渐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注意。


临高角灯塔:中国五大灯塔之一

临高角灯塔又称“加美灯塔”,位于琼州海峡西面进口处的临高角,始建成于1895年。1997年5月,国际航标协会把临高灯塔列入“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 2002年5月1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我国首套灯塔邮票,临高灯塔作为历史文物灯塔与泖塔(上海青浦)、江心屿双塔(浙江温州)、花鸟山灯塔(浙江嵊泗)和老铁山灯塔(大连旅顺)同时成为“国家名片”。



临高角灯塔,塔高20.6米,灯高20.8米,宽1.88米,射程18海里,身为红白相间横带圆柱形铁制塔身,外存六根斜柱支撑,楼梯为螺旋式,梯阶82级。是海南岛西北部的重要航标。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英法列强凭借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为了控制琼州海峡,保证海运通道的畅通,选择海南岛的临高角和秀英港码头,以“琼海关”的名义为建两座铁灯塔而圈地,使海南灯塔的开篇充满着屈辱。1895年5月21日,英国籍人安时任琼海关税务司时,“琼海关”在临高角划地6.8公顷,建造灯塔及3座办公设施,由英国人一年轮换一次地长期掌管着照看灯塔的事务。1939年,侵琼日军对灯塔的占据更使这段历史充满屈辱。

临高灯塔现在是公园内的一部分。公园也是当年解放海南时牺牲了好多解放军战士的登陆处,被批为烈士纪念园。



临高角是海南岛突出于琼州海峡的一个岬角,三面临海,临高角岸上有千米海滩,海水清澈,白沙洁柔,是海南西海岸的优良天然泳场之一。沙滩东西两侧,西边叫“大鹏湾”,风平浪静;东边波涛滚滚,人称“南海秋涛”。


锦母角灯塔:守候中国大陆架的最南端

到了三亚,人们定是要去寻找天涯海角。也许很多人以为天涯海角景区就是那个浪漫的最南端,其实,如果按照地理位置来说,锦母角才是真正的天涯海角。锦母角灯塔,就默默守候在这中国大陆架的最南端。

锦母角的整个海角和周边的山岭融为一体,白色的塔身,红色的塔貌,在蔚蓝的大海之前立出一幅让人神往的美丽画面。

站在锦母角,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这里三面临海,一面环山,它背靠着苍翠的群山,将蔚蓝的大海拥入怀中。锦母角下的海水水深流急,海浪与岸边的礁石碰撞,传出壮观的轰轰浪声,激荡出雪白的浪花。站在这里远眺南海,让人不禁要把自己也想象成那直立的灯塔,看苍茫大海,观云卷云舒。


锦母角的灯塔记者宋国强


木兰灯塔:白天和夜晚散发不同魅力

在文昌市北端铺前镇的木兰湾西南角,矗立着一座航标灯塔,这就是木兰灯塔。

在白昼与夜晚,木兰灯塔有着不同的魅力。白天,银白色的塔身高耸于蓝天碧海之间,十分壮观;夜晚,灯塔发出的两道光柱,在深邃的夜空交叉飞舞,仿佛一个自信十足的指挥家在属于自己的舞台指挥着一曲气势恢宏的海之乐章。

在灯塔岭下的西侧,是一处散卧着巨石的银色沙滩,人称巨石滩。这些巨石奇形怪状,光滑浑圆,千姿百态。岭下的东侧有绵延的沙滩,白沙细幼,海水清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天然海滨浴场。在灯塔脚下,人们可以在礁石上垂钓,在浅水间拾贝,或者在银滩上漫步,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

鱼鳞洲灯塔:风车海岸让人心生浪漫

在东方市鱼鳞洲海边一座突立的岩石小山上,白色的鱼鳞洲灯塔突兀地立着,如人群中一个特立独行的瘦高个儿。这座灯塔是鱼鳞洲的标志,也是东方市的标志,是北部湾重要的航标。

鱼鳞洲是海边一角的一个小山头,一面连着陆地,三面环海。由于这座小山头上的岩石长得重重叠叠,阳光折射后,灿灿生辉酷似鱼鳞,因此,它便得名“鱼鳞洲”。

和别处细软的海滩不同,鱼鳞洲的海滩就如它的名字一般粗糙——这里的海滩布满小石子,光着脚走在其上会有些许的刺痛感。由于濒临北部湾,来自海上的西风为这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风能。在鱼鳞洲的海滩上,18座巨大的风车让这里俨然变成了一处风车海岸,夕阳之下那大风车的剪影让人心中生出许多浪漫的情愫。


守望盐田古灯塔:经受了历史天平称量


在儋州市峨蔓镇海岸,有一片形成于千年之前的古盐田,至今仍能产盐。而守望着这片古盐田的,有一座火山岩干垒的古灯塔,涨潮时,它伫立海中,可望而不可,退潮时,它与陆地相连,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

往事越千年。据史载,至少从宋代开始,儋州峨蔓盐田就已发轫。古卤池+古盐槽+古盐房+古道+古塔+古盐神=峨蔓盐田,这个形象的等式,经受了历史天平的称量。

儋州市北部的峨蔓镇,北面濒临北部湾。这一路向北的地理位置,却铸就了海南面积最大的盐田遗迹,使得其他盐田难以望其项背

说起儋州峨蔓的古盐田,很多人都知道,但与盐田相关的盐文化和火山文化,却鲜为人知,尤其是那座用火山岩干垒的古灯塔,更是一道奇观。

航标古灯塔守望盐田

古灯塔位于峨蔓镇细沙村(又名龙沙村)附近的海岸,全部就地取材,用火山岩垒成。

塔体分为三级,塔的基台是实心的,呈圆梯形;塔身为两级四方体,第一级由六层火山岩长方形条石砌成,面积逐层缩小,第二级由三层火山石垒成,每层的面积大小几乎相等;塔顶是一个整体,用火山岩石精雕而成,下半部分是葫芦形状,上半部分像是石碗上燃烧的火焰,整个塔顶很像古时候的照明灯具。

据有关资料介绍:灯塔建于明代,石筑实心,正方形,高6.4米,既是风水塔,也能为近海船引航,因为塔顶设航灯一盏。只是古塔的具体年月无法知晓。

当地村民称,古灯塔建在海边不远处,不但在白天起到航标的作用,晚上也能为近海渔船引航。也有村民认为,这是一座风水塔,建立在海边用于镇海妖,保护村庄不被海水淹没和近海渔船的航行安全。

当然,在峨蔓,最吸引人的,还是盐田景观。

据《琼州府志》记载:古时峨蔓属义伦县管辖,唐代容琼、宁远、义伦县各有盐场。由此可见,峨蔓盐田可能在唐代就已出现,保守推断,至少不会晚于宋代。

儋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林彬介绍,峨蔓盐田经过上千年的演进,总面积超过920亩,位居全省之首,比蜚声于外的洋浦盐田多出170亩。

张林彬说,盐丁、灵返、细沙三个盐田合称为峨蔓盐田,这是因为峨蔓镇盐丁村委会由盐丁、灵返、细沙三个自然村构成,各自然村均分布有盐田。其中,盐丁村盐田有420多亩,灵返村盐田约有310亩,细沙村盐田有190多亩。规模不一的三个自然村,其盐田工艺大体相似。

六大古韵并存的盐文化体系

对海南而言,盐田并不少见,但峨蔓盐田的特色不仅仅是其面积最大,而是六大古韵并存的完整体系。

古韵一——古卤池。盐的繁体字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天生曰卤,人生曰鹽。从卤,监声。可见,是制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在峨蔓盐田可以看到,各晒盐场坝中间都有古卤池。每次晒制海盐之前,盐丁们在卤池上面铺着一层稻草和盐泥,用于过滤引入的海水。

古韵二——古盐槽。据科学检测,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高达90%,也就是食盐。假如把海水中的盐全部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发干了,海底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因此,海水经过晒制可析出大量的海盐,而古盐槽就是用于盛放过滤了的卤水,蒸发后即可结晶为盐。

张林彬说,峨蔓盐田共有砚式石盐槽7500多个,其中盐丁村有5000多个、灵返村约1500个、细沙村约1000个。这些砚式石盐槽,用黑色的火山岩石凿刻而成,大多呈不规则圆形,最大的直径达3米,最小的仅0.2米。盐槽沿高1-2厘米,以防卤水流出。

古韵三——古盐房。峨蔓盐田现存近40栋古盐房,全由火山岩石砌筑而成,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盐房外被成片的仙人掌和其他草木包围,少数较为破损的盐房内也是杂草丛生。30多岁的盐丁村民李君豪说:他小时候跟随父母将盐巴搬运到自家盐房内存放,积成一船后就可销售出去;五六年前的村里,还有部分人晒制海盐,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么出海打渔,要么外出务工,使得盐田被弃用。然而,古盐房却盛装了数不尽的希望、梦想和传说。

古韵四——古盐道。晒制出来的成品盐如何销售出去?经由古道运到船上。灵返村古道位于该村东北面,用火山岩石铺砌而成,现已出现许多风化的小孔。这些古道两侧生长着红树林,从灵返村盐田西北面向前延伸,横跨雷得港,抵达南湖村。据儋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测量,古道全长约1000米,宽约0.50.8米。如今,循着当年盐丁们肩负重担走过的足迹,一声声哼唷哼唷的号子似乎从旷远的时空传来,伴随经年不息的号子声,千年古道浸透了多少苦涩的汗水!

古韵五——古塔。除了细沙古灯塔,还有一座风水塔,在灵返村东北面,也是用火山岩石堆筑而成,塔基高2米,塔身高2.6米。据村民们介绍,当年在盐田旁修建这座风水塔,期望以此镇住泛滥的海水,表达了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景。

古韵六——古盐神。在灵返村古道旁,有一尊巨石,细看石上的纹理,状似人形,被村民们奉为盐神。据介绍,盐丁们挑着盐经过此地时,都要放下担子祭拜盐神,以求得到庇佑。

开我国日晒制盐的先河

早在西汉,就有著名的《盐铁论》。盐不仅是财富的象征,还被一些国家用来比喻有本领的人才。盐文化学者曾凡英指出,盐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盐大量供民食用,属于生活用品;盐有科学而严密的生产制造工艺,这是它的工业属性;盐有独特的使用方法与剂量,这是它的实用功能属性;盐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这是它的医疗保健属性。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包括峨蔓盐田在内的海南盐业,在历史上不但关涉民生,而且是军饷来源之一。

考察峨蔓盐田的历史沿革,自唐宋以就建起了盐场。1392年,大明王朝置儋州兰馨盐场,隶海北提举司,峨蔓古盐田归兰馨盐场管理。民国时期,广东盐运使派员在北部湾诸港设立分卡,征管盐务,防止私运。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设两广盐务局琼崖盐场公署儋县场务所,峨蔓盐田纳入其管辖范围。

1958年,儋州盐务部门在峨蔓开设峨蔓一、二分盐场,由峨蔓公社管理。20世纪末,随着碘盐的普及,村民们很少从事晒制无碘盐的生产。村民李有卿说,村里许多人转向浅海捕捞或外出务工。

就峨蔓盐田价值的话题,儋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黄海兰提出,要对其价值予以充分考量:一是中国大陆的制盐工艺在明朝永乐年间才改蒸煮为日晒,而峨蔓盐田的日晒制盐时间比其早400多年,是真正的开先河者;二是峨蔓盐田耙、踩、灌、晒、刮、收等工序是当今制海盐工业的奠基石,从其原始操作方式到现代机械制盐工业流程,可以看到当今科学的进步,是启迪后人的活教材;而盐田古老的制盐工序及其生产工具,则是研究中国古代制盐业的活化石;三是峨蔓盐田面积在全省最大,且其人文体系完备,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颇具开发价值,未来将成为文化旅游的增长点(根据海南日报记者易宗平特约记者谢振安报道稿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