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全域旅游 > 景区景点

景区景点

魅力海南:海南魅力无限的八大古老小镇

来源:魅力海南 发布日期:2016-10-26 16:07:33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No.1 【澄迈福山镇

No.2 【琼海博鳌镇

No.3 【琼海博鳌乐城岛

No.4 【海口石山镇

No.5 【万宁和乐镇

No.6 【琼海万泉镇

No.7 【文昌东路镇

No.8 【琼海潭门镇


游海南小镇享魅力无限

魅力海南:澄迈福山镇咖啡飘香、文昌东路小镇葫芦村诱人、琼海博鳌小镇慢调生活令人舒心潭门的海鲜、铺前的骑楼、黄流的书法……椰风海韵中的海南名镇,有最纯朴的民风、最古老的文化传承、最本色的民生状态、最新的建设成就。海南名镇是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中鲜活的元素!沿着海南由北向南,行走海南名镇,体会海南名镇的风情,品味独特的海南民间文化,感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新脉动。


澄迈福山镇

福山咖啡、森古咖啡、颜氏咖啡、故乡浓咖啡、侯臣咖啡……澄迈福山咖啡小镇,各具特色的10多家咖啡馆一家挨着一家,空气中弥漫着温热的咖啡香味,让人神迷。在这些咖啡馆里,到了节假日往往是一座难求而在这些口味各不相同的咖啡中,当属福山咖啡最为受欢迎。出自福山地区的咖啡豆,结实、粒大、均匀、饱满。真正的福山100%纯咖啡,是不加糖和香料焙炒的,具有浓郁、香醇、滑口的优秀品质,福山咖啡早已成为这里一张著名的名片。

除了品咖啡,游客在这里还能了解咖啡文化、制作陶艺、观看5D电影、观赏奇石和名家书画等。如今,福山咖啡小镇已经发展成为澄迈旅游的主打品牌,每月引得游人上万。以这个小镇为核心,澄迈也推出了一日游路线,把到福山品咖啡、尝美食、挖地瓜、摘福橙等一系列极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结合起来,让人们在这里体验到最地道的福山味道。



许许多多来过澄迈县福山镇的人,观咖啡庄园的风景,品地道的福山咖啡,都会觉得,福山有如一个梦,是沉醉在咖啡之乡才有的梦。

福山诗意、朴素,这里有关咖啡的诸多风景,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动你的柔肠。而今,福山之梦有了新的延展:澄迈县政府在福山镇着手打造福(山)桥(头)美丽乡村带,一批生态文明村陆续崛起。今天的福山仿佛正向人们诉说,它的颜色,已不仅仅是咖啡色。

澄迈湾2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一条河流延伸出来,流淌进一个靠海的美丽村庄——花场村,花场村人将其命名为美素,美素河灵动微漾,流水低吟,桨橹浅唱,小河附近建有一幢幢古典的民居,是小村原始而真实的影像。

花场村向阳街,在清代是澄迈有名的贸易集市,因为紧邻通商港口花公湾,有船舶经常往来临高、海口、湛江和广西各地,这条毗邻美素河的老巷子也便成了商贾往来之地。据花场村的老人们讲,靠海的花场村过去曾盛产珊瑚,珊瑚磨制成灰,拉去外面可盖房子,在海南语里发音似,于是花场也便由此得名。因为通商的年代可追溯至清朝,有福山先有花场一说在澄迈盛传花场老街如今繁华不再,质朴的骑楼上却仍能看见几扇雕花的轩窗,分明刻着时光的旧痕。

花场村临海湾有一大片红树林,缓步走过去,逼人的绿意将沾染着骑楼建筑下旧色的心情一点点洗净。红树林边有不少鱼塘,游人可以来这里找鱼塘的塘主,借来二三钓杆垂钓休闲。

来到福山,不能不到向阳村走一趟。向阳村是澄迈打造的海南美丽乡村示范村,县里投入600多万元对向阳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绿化,使向阳村成为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身后的一块桃源之地。

向阳村有68户人家,每一户几乎都是一个手工作坊,制作咖啡糕、薏粿、豆腐脑等当地特色风味小吃和农家美食目前该村有6家农户手工作坊在营业中。卖咖啡豆、咖啡粉、豆花,旅游观光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出向阳村车行不到2公里,便可见又一特色村庄侯臣村。澄迈着力打造的福桥美丽乡村带,从侯臣村开始,经白堂村、敦茶村、永边村,到达桥头镇。

列入改造的侯臣村,其俏丽的容貌已经初显。进村的路口,可见一株上百年的鸳鸯树——枝蔓庞大的小叶榕。两棵树紧紧环抱,藤缠根绕,一群群鸟儿飞来栖息,在枝头欢快歌唱。

在村道上,远处老虎岭层峦迭起,近观一条水利渠穿越村庄而过,村子四周长满了连天的古树。山径的清风,渠中潺潺的流水,让人卸下了旅程的疲惫。

是的,福山美丽乡村带给了我们对未来无限美好的畅想,到访这里的游人,纵然有难以搁下的心事,看着这番美丽景象,也会投入自然的怀抱,连同夜色中村落的柔光,把烦心之事抛落。



【琼海博鳌镇】

从琼海市嘉积镇沿嘉博路行驶17公里,就可抵达博鳌镇

除海南名菜嘉积鸭外,富有海边风味的琼脂(又叫冻粉)、金华海鲜卷也非常可口

可参观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逛玉带滩,行走博鳌乡村公园,驻足海的故事

行走博鳌,一个现代中国的经典命题——常与变,不由得浮上我们心头。常与变,不仅仅就社会物质形态而言,也是生活生产方式变化给人带来的心灵悸动。上世纪30年代,作家沈从文用一系列小说和散文,表达了对湘西故土在现代急剧变动冲击下田园诗性面临丧失的焦虑。

同样作为一座渔村,短短十多年间,博鳌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对外地人来说,博鳌是国际风尽吹;真正行走进去才发现,国际风外,田园风依然诗意,海风依旧暖人。

三风吹拂,常中有变,变不失常,才是博鳌的真色。

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沿着嘉博路,由嘉积向东南行驶17公里,就来到了博鳌镇。这座枕在万泉河畔,面向南海的小镇,原是一座古老的渔村。博鳌二字,即有鱼多而肥之义。

在经历漫长的等待之后,仿佛一夜之间,那由崎岖的小路和斑驳的墙壁构筑的渔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鲜光亮的现代化小城。

在通往博鳌镇的宽阔马路上,不时会有某个度假中心或酒店的路标突入眼帘,引诱人们误入歧途,流连于高档酒店的金碧辉煌及国际前沿的悠闲格调。

漫步博鳌镇,一栋栋新崛起的商品房鳞次栉比,让居民感慨我们也有这么多高楼大厦。街头挂着的风筝冲浪世界锦标赛海报则提醒你,这里是世界各国弄潮儿集聚的地方。

当地人说,博鳌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的确如此,亚洲论坛会址上空飘扬的各色国旗,标明了这里是国际瞩目的焦点。在会址旁边的高尔夫球场上,不时可以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士正在挥杆。

放在过去,我们简直不敢想象。在博鳌住了几十年的旅馆老板卢家克说。他热情地拥抱这一点,因为这股国际风不仅让他的家乡气象一新,还给他带来了客人。

古老的渔村,在紧跟时代的步伐中,开始散发出现代的绚烂。

田园依然,新衣更美

国际风吹来,吹不去的是博鳌人心中的田园诗意。当地人说,博鳌天生有田园美景,它就是博鳌人的乡愁

如今,田园依然在,然而不再是那老牛破车和泥泞小道。在保持传统田园风情的同时,它变得更靓丽,也更人。

在离博鳌镇有10分钟车程的美雅村,用枯木、枯竹、瓦罐、珊瑚、石凳、老式农具等点缀的村中小道,古朴而洁雅,漫步其中,心旷神怡。沿着小道走,一边是水塘,一边是田洋,绿树环绕之间,便是格调清新的绿野驿站、水塘咖啡。小屋临水而居,绿枝拂衣,可坐而听风。

在这样的农村居住,都不用羡慕城里人了。村民莫先生说。据介绍,原来的美雅村有着严重的脏乱差现象;2012年,在市、镇的大力支持下,村里为村民配备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并且在不破坏村里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在农村才可体验田园风情。在博鳌镇的三大主要街道海滨街、东山街和文化街,一排排整齐的椰子树婆娑着南国的风情,给砖墙间带来柔情的绿意。慢悠悠的骑楼上,木雕门窗以及各种窗顶花、花架、盆栽的点缀,仿佛让时间变得优雅而甜蜜。墙壁上挂着的船舵、船桨、铁锚等海的符号,则凸显了传统渔农文化的存在,让居民们抬头间可以找到心灵的栖居之所。

山水不远人,乡愁自然解。得益于田园城镇的建设,在时代的飞速前进中,博鳌人无须回头惆怅。田园依然在,新衣更美丽。

海的故事,重新讲述

明朝《正德琼台志》载,博鳌最早的居民为疍民疍民,按《辞海》释,为水上人家,也即从事渔业或海上运输的居民。依海而生的博鳌人,血液里流淌着海的因子,历史酝酿出悠长的海的故事。

有了海的故事,才有海的故事——建在海滩边、离镇上不远的一处旅游景点。

走入海的故事,只见野草丛生的海岸上,几艘破旧的木船静静停泊,挂在船上的渔具和渔网,依然在诉说着旧日的故事。珊瑚石、煤油灯、旧船凳露天而设,享受海风的轻抚。

我们的童年记忆是连着大海的。”“海的故事创意人蒋翔说,海文化是博鳌文化的内涵,诉说海的故事有着复归传统原点的意义。

不过,海的故事并不如此简单。在用渔具妆点的主题餐厅内,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把酒畅怀,临海听涛,博鳌海文化的内涵是吸引他们来这里的一大原因。这家餐厅旁边,5家酒吧正在动工中。

蒋翔说,回归博鳌人自己的故事,必须带上现代的理念。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百年前鲁迅所讲的这句话,可以作为博鳌的常与变的注脚。

青砖白瓦重现于小镇街头,麦香稻浪依然保留于田园间,不知名的小花在陈旧的水缸中开得正艳……在博鳌小镇,仿佛一步入其中,你心底那些最柔软的童年记忆便被勾了起来。博鳌,是个要让人放慢脚步,用心感受的地方。

2012年底开始,琼海开始对博鳌风情小镇进行立面改造。这次改造贯穿的设计理念是突出鲜明的琼海建筑元素,使渔农文化、下南洋文化以及万泉河文化交融体现,打造出一个可以使心灵安静闲适又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生活小镇。

除了小镇上的立面改造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外,博鳌的乡村公园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其中美雅村最受游客欢迎。

笔挺的椰子树在村道边站成风景,菜地中的青椒甚是可爱,躺在树下吊床中的老阿婆悠哉无比……逛累了,如果不愿意走了,还可以住进村中十分便宜的民宿和青年旅社。

小镇上一些特别的咖啡馆和酒吧也为这个风情小镇添加了一份韵味。在老房子南洋馆里,人们可以安静地品着咖啡,用目光把玩店中的每一件充满旧时光的小物件;在海边的海的故事酒吧,人们可以点上一杯啤酒,听着动人的音乐,坐在船木制成的粗长凳上,面朝大海;在博鳌9号酒吧,人们可以尽情飞歌,沉浸在闪烁着神迷幽蓝的海底世界……




青砖白瓦、雕花的窗棂、房檐上飞翘的龙头、屋檐下的山水画……人称天堂小镇的琼海市博鳌镇换上了新装

独具琼海民居特色的元素替代了洋气的罗马柱、落地窗和铝合金门,如今的博鳌小镇犹如一位乡间少女,和那些大都市浓妆艳抹的时髦女郎比起来,更多了一份令人悦目的清新。而各种窗顶花、花架、盆栽等小物件的点缀,更让她有着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自然美。

沿着博鳌小镇的街道向西边的乡村公路拐去,博鳌乡村公园会让你发现博鳌乡间淳朴生活的动人之处。鱼塘、槟榔园、乡间小道、绿色田洋……乡村公园将沿途的大路坡村、美雅村等5个小村的乡间景致串联起来。行走其间,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在美雅村,随处可见房屋前由参差不齐的竹竿围起来的小花园,里面摆放着随意堆砌的景观。珊瑚废料变废为宝,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屈曲回旋的小径两旁,让这个满眼绿色的小村庄有了低调的华丽。这处处的不经心设计却处处彰显出设计者的用心。

这一切变化,源自2013年10月开始的博鳌风情小镇立面改造。这次的改造中贯穿的设计理念是突出鲜明的琼海建筑元素,使渔农文化、下南洋文化以及万泉河文化交融体现,打造出一个可以使心灵安静闲适又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生活小镇。

立面改造的设计者将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物化的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建筑和环境之中,街道建筑和乡村房屋的立面改造元素全部提炼自琼海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建筑风格元素,而乡村景观的改造则基于原有的自然环境,加入与乡村风情相符合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现出针对乡村旅游的服务性功能。



【琼海博鳌乐城岛】

田间阡陌交通,河边椰影婆娑,碧水绕村流淌,鱼虾肥美。城中古道悠悠,古庙香火缭绕,居民平和度日。

每到乐城岛,脑海中总是情不自禁地浮现起陶渊明笔下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画面。

世外桃源,原来就藏于此。

它是万泉河口的一个冲积沙洲,河水将其围绕,与大陆隔开。远望去,这小岛就如一块绿色的翡翠漂浮于清澈河水之上,似宫崎骏电影里的天空之城,美丽而充满神秘感。

旧时要到乐城岛,只能经由渡船运送。而如今,架于河水之上畅通无阻的大桥已经为前往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便利。越来越多的游人得以至此,一探这万泉河中的世外桃源

远离尘嚣让身心宁静

远离人声鼎沸,远离汽车轰鸣,让乐城岛的一切变得分外祥和。鸟儿的婉转啼鸣,鞋跟踏在青石板上的清脆声响,偶尔不知从何处传来摩托车的发动声,甚至是风拂过树梢的婆娑,都在的布幕下,显得尤为凸出。

远离尘嚣,浮躁的身心,能在这里寻得宁静。

在小岛的主干道上,一段青石铺就的古道旁,新旧的民居交替沿着小道向远处延伸。几百年来,这青石古道承载了小岛居民们往来的脚步,路上暗青的裂缝如老人满脸沧桑的纹路。

在那些充满现代感的小洋楼中,依然有不少瓦房固执地坚守在街边。老屋脚边矮矮的青石堆里,长满青苔的石缝中斜出生命力顽强的小草来。

这些瓦片已经发黑的老房子,由石砖砌就的门柱支撑着,从晚清民国时期开始,就为它们的主人提供温暖的家。这些老房子是典型的海南民居。对开的木门,屋内正堂上方的龛阁供奉祖先牌位,屋内两侧的房间有墙相隔。

在这里,似乎连时针都懒得走动。

漫步于这小道,很难遇上一个人。家家户户虽是大门敞开,向内望去却不见人影。唯有那么两三家,会有几个老人在厅内的大圆桌上,兴致勃勃地玩着牌。偶尔有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的狗,在街道上停下与你静静对视几秒后,便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小巷之中。

乐城岛保留了完整的热带植物群落。沿着村道随意穿行,你能在这个小岛收获怡人的田园风光。目光穿过路边郁郁葱葱的椰树、木瓜、粽榈等热带植物,你能望见远处的田洋里,又是另一番别样绿意。

也许是这隐世的宁静,为这个小岛上的人们注入了朴实、谦和的基因。若你向路边的乡人问路,无论男女老少,他们定会微笑着热情地为你指出去路。这份友善,会给你的旅程添加温情。

古建筑供游人触景怀古

其实,乐城岛并非一直如此之。旧时的乐城岛,曾是一个繁华之地。

早在1301年的元代,乐城就已经成为当时乐会县的县府,直至651年后的1952年,乐城作为乐会县府的历史才就此结束。

有近700年县治历史的乐城,明清时达到它的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乐城为防倭寇攻掠,建围墙372丈,开辟东、南、西三门,建起先农祠、武帝庙等;在清近300年统治时间里,古建筑物不但有县署正堂、教谕署等一批行政机构的办公场所,还有庙宇大成殿(孔庙)、万寿宫、城隍庙等。

而再繁盛的人世景象,在无尽年岁里,也终究会灰飞烟灭。如今,那些曾经见证过乐城显赫光景的建筑,有的只留下些许残垣断壁,有的还有幸得以保存完好,供当今游人触景怀古。

古时运送多走水路,潺潺的万泉河水为乐城提供舟楫便利。环岛的流水又成为天然的护城河,加上用青石垒作的四围城墙,当时的乐城,可谓固若金汤。当年那些守护着这座小岛的古城墙,由于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现今仅有环城的墙基和一栋门楼土墩存留。

在乐城村委会办公室门前,人们还可以见到明代乐会县衙大堂遗留至今的一根石柱。这根石柱柱体四方形,其上雕刻有吉祥、鲤鱼、蟠桃、莲花等图案,结合严谨,布局精巧。  

而小岛主干道上那条弯月状的青石板路,则将几百年的沧桑凝聚在了那短短的500米青砖之中。踏行于坚硬如旧的石板路上,让人会禁不住遥想当年,那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风光景象。

在古道边的那些二三层楼高的骑墙楼,是旧时乐城人富有的象征。这些当年气派无比的建筑,也早已从历史舞台的耀眼之处退出,隐入寻常百姓家。唯有那些青瓦木门、雕龙刻凤的小阁楼,有着岁月无法磨灭的精美。抬头望去,心里总生出一幅动人画面,盼着能有发髻上插着镶珠银簪的如玉美人,能从那光线暗淡的阁楼小木窗后羞涩地探出头来。

在这几百年间能得到不断完善的,恐怕唯有岛上那座著名的城隍庙了。这座古庙有着680余年的历史,无论是天灾还是战乱,都未能将其毁灭。岛民们世世代代将其不断翻修,香火越烧越旺。这座古庙供奉着城皇爷爷,崇尚良善的乐城人坚信,评判人世间的善恶,城皇爷爷最为公正严明。

感受小岛文化魅力

作为漫长时光里的经济文化中心,乐城岛蕴藏着丰厚的文化遗产。而元宵节的闹春,则被视为乐城岛文化特色最为典型的体现。

由于深受中原文化的熏染,乐城人对起源于中原内地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显得格外重要,当地人称元宵为年仔(小年)。乐城人的年仔比过大年还要重要。

如果没有经历过乐城人的年仔狂欢,那么你就永远无法感受乐城文化那丰腴动人的一面。

乐城的元宵节一般要过4天,从正月十三持续到正月十六。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这两天,期间有四件大事:迎神、打将(即祭祀活动)、游灯和肥鸡赛。每到正月十三,乐城人的狂欢节就拉开序幕。从早到晚,其活动之多、灯火之盛,甚至超过大年初一。

在这场狂欢中,你会发现,在乐城人那质朴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着对生命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海口石山镇】

月底的一个周末下午,我们一家几口驱车前往离海口十多公里外的石山镇,原本是为了到火山口公园休闲和吃一顿原汁原味的石山黑豆腐,不想行走在这座与火石山相伴的小镇的一日中,我们不仅体会到古镇的古朴与静谧,更是在原汁原味的石山粉中,感受到小镇人的热情与纯朴。

古朴静谧的古镇

动念头那一刻,是在离石山不远的一个村落吃公期,正大快朵颐质如混血儿肌肤般的黑豆腐,猛听村里老乡说石山黑豆腐更好,心头当时不由一,这村里的黑豆腐已经够好,来的客人哪个不满口滑嫩唇齿留香,真想知道比村里还好的石山豆腐有多好。那一瞬间,一个唯美的心愿产生。几天前我们终于成行,中午时分,我们驱车沿火山口公园路标向北下行,也许因问路时提到黑豆腐,得到当地人热情指引。于是我们很快买到黑豆腐,还买到了鲜脆养眼口感脆生的酸菜。

原以为马鞍岭火山脚下的这座小镇会满目青翠,处处被热带季雨林,被野荔枝树、古榕树、野菠萝树等原生态树群遮蔽,没想到小镇没太多树,点缀在路旁的行道树也和市区没什么区别,视线所及的建筑几乎都暴露在阳光下。沿解放南街向西走,我们很快被街两旁低矮的骑楼建筑吸引,这些低矮的建筑不像海口得胜沙、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的骑楼那样一派南洋风格,而是加了廊檐的当地民居,简陋古朴,一路绵延向西。

细看这些骑楼幢幢相连,却幢幢不同,精彩处多在二层,有古朴的实木镶嵌,有镂刻精美的窗格,还有那敞开的门窗里不时扑出的火山岩砌就的内墙,还有那火山岩堆砌的幽深小巷,墙体斑驳岁痕沧桑令人驻足。看到这些,你会想到点缀在火山口公园里那些石磨、石盆、石池、石臼等用火山石为材料制成的生活和劳动用具,作为一种生命元素,一定根植在古村的肌体中,一定取自这里。我们脚下的路面虽说不是岁月打磨过的石板路,但人在骑楼之间走,仍能感受到人与石相伴的火山文化气息。

在一个巷口,我凑近神秘的火山石墙体,屏住呼吸按下快门,当我转身时几乎与一位站在我身后的人相撞,还没等道歉,那人却憨厚地笑着走进了小巷。这位站在我身后唯恐惊扰我的当地人,还有那些坐在骑楼廊檐下神情悠闲恬淡的当地人,让我一时恍惚迷离,搞不清是羡慕还是感动,更搞不清这个远离都市浮华的小镇是静谧还是喧闹。

原汁原味的石山粉

快走出小街了,可还是没找到一家饭店酒楼,仅看到一个烤猪招牌。招牌下两扇木门紧闭,几个女人聊得正酣,倒是旁边的门大开,可里面只有两张圆桌,没人。我试探着走进去,拿不准是家小店还是私家住宅。里间有一位中年女人迎出来,脸上笑着,讲的是当地话。请问有午餐吗?”“有,石山粉,女人应道,口音很重。我有些失望,因为我知道吃粉的店种类比较单一,可能除了粉再吃不到什么。正转身要离开,突然有个声音从里间传出来,很好吃的,是自家做的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从里间探出半个身子,一脸满足的表情,嘴巴还在有滋有味地咀嚼着。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走进了一个家庭小作坊,好比走进了闹市里的一家住宅,面对我的将是神秘的私房菜。如此误打误撞走进来,运气实在太好,我唯恐机会失去,急忙走到门口喊离小店不远的家人。

两碗腌粉,一碗粉汤,粉细白,闻起来没特殊的味道。与海南其他粉不同,不是用开水捞过的有些变软发粘的那种,而是入口的感觉微凉富有弹性,感觉出锅前过的是冷水。配料没用猪肉或牛肉,而是用油炸小鱼仔,让人想到儋州米烂里的沙虫或鱿鱼丝,配料还有花生,还有切成碎末的葱白、香菜和酸菜等,当然,还有闻起来味道微甜的卤汁,淋在细白的粉上,淋在颜色各异的配料上。或许因为粉微凉,感觉粉和料截然分开了,绵滑的是粉,透着细腻的是米香,脆香的是油炸小鱼仔和花生,新鲜得让人直打激灵的便是葱白和香菜了,没想到一碗腌粉的滋味竟如此层次分明。

好吃吧,我已经第二碗了,我抬头一看,只见邻桌一对青年男女正一脸微笑地看着我。他们什么时候来的,怎么就吃到了第二碗,我毫无察觉。我含地应了声不错,我们是当地人,在海口工作,每次回家都来吃这个粉,那位男士接着告诉我:粉是他自家做的,不像那些机器压的几天不坏,这粉放不到第二天就酸了。很多人喜欢他家的粉,但不是每天都有,他家的粉要隔天才有哦。我边听男生讲话边品味满嘴粉香鱼仔香,索性又添了一碗,且在那位男士的建议下加了一点黄辣酱,果然味道又不一样。

平心而论,这家小店的石山粉比我吃过的海口龙华西路那家老字号,还有博爱南西门市场那几家号称最正宗的几家店不分上下,龙华西路那家老字号最有特点的是白切肉丝,不同于加耗油、料酒、酱油先腌后炒,博爱南西门市场那几家店比较老,卖的是招牌和回忆味道。而这家小店呢,卖的一定是自家秘制的配料,卖的是左邻右舍口口相传的好。

自家的杨桃,打来吃吧!

我们的车子就停在镇政府旁边的院子里,可能因为是周末,院子里静悄悄的,没人,被几块宣传板吸引,索性靠近去看。正边看边走,突然听到鸟儿啁啾,但见一群鸟儿在一颗杨桃树嬉戏,杨桃树又高又大,几乎超过树旁那幢两层小楼,树上挂满又大又饱满的果子。于是,我们脖子伸得长长,开始看鸟看果子。正看得热闹,猛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从海口来吧?用杆杆打个我们自家的杨桃吃吧,但见一位20多岁的少妇就站在我们身旁,手里拿着一件刚拧干的孩子衣服,她礼貌地笑着,另一只手指向靠墙的一根竹竿。我点头,矜持一笑,没动。打吧,没关系的,她又说。我感觉到她是真心让我们打个果子,于是用竹竿打下一个熟透的杨桃。但听杨桃落地时发出噗地一声响,那少妇一把从我手中拿过竹竿,说,摔烂了,不能吃了,要这样打,她边说边打,一口气打下七八个,竟没一个果子落到地上。原来打果子的竹竿一端有个小兜袋,打下的果子个个完好,乖乖地躺在小兜袋里像熟睡的宝宝。

我们连声说够了,谢谢,可那少妇还是又打下几个,说,没关系的,我们不吃鸟也会吃,再说熟大了也会烂。看我们手捧着杨桃站在树下,她突然一拍脑袋说,看我,光顾说话了,等我拿个袋子给你们装。打了人家的果子,哪里再好意思要人家的袋子,我们坚持不用,说可以装在随身的手袋里。那少妇没再坚持,但一再叮嘱,来石山一定再来。

回去后和同事聊起这次的石山古镇之行,聊起我们的运气我们的感动,他们大睁着眼睛听着,边点头边笑,争着抢着来记那家石山粉小店的电话。虽然他们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好羡慕我们的石山之行,喜欢那个隔天才有的石山粉,喜欢小镇的风貌人情。多去那些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环境走走吧,其实,不需要什么理由就能成行,哦,对了,想着带去您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这双眼睛,走再远的路,见再多的人,您也不会感到陌生。



【万宁和乐镇】

这里龙舟竞发、船桨翻飞,这里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万宁市和乐镇港北港两岸,几里长滩,欢声沸腾。

2014年3月2日中华龙舟大赛首站比赛在万宁落下了帷幕。连续3年被选为中华龙舟大赛的首站赛场,和乐小镇的华丽蜕变给大赛工作人员、参赛选手们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忆旧貌:水浅暗流港口脏

前两年来和乐镇港北港举行比赛,实在是太艰难了!我们甚至把万宁站首战称为龙舟界的上甘岭战役!中华龙舟大赛技术代表、国际级裁判魏伟风趣地形容记忆中的和乐镇港北港。

港北港固然是龙舟比赛的天然良港,作为中华龙舟大赛的唯一海上赛站,有着其他赛站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却让参赛队伍在比赛中各种突发情况迭出不穷。

2012年第一次过来参赛,划手们一木桨下去,居然捣进沙里了!广东省汕尾市海丰仁荣龙舟队鼓手陈汉章说,当时的情况只能用100条胳膊打架来形容。

港北港中赛道水深不一致、场地清洁不到位、让人措手不及的暗流,都对比赛的进行造成了一定影响。港北港边毫无特点的民居建筑也让人印象不深。

看新颜:赛场升级小镇美

高标准的赛场、洁净的港湾、完善的比赛配套服务、焕然一新的基础设施,和乐小镇展示了这一年里的华丽蜕变。

如今的港北港被建设成为集渔业、龙舟赛场两大功能的渔业码头,并完成了小海龙舟赛道疏浚清障工作。今年感觉比往年轻松。陈汉章客观地评价。

通往赛场沿途张贴的龙舟赛海报与宣传标语、道旁悬挂的刀旗、巨大的立柱广告,二月二龙抬头,海南万宁站作为中华龙舟大赛开年首战,营造出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岸边可容纳6000余人的看台为观众提供了绝佳的观战场地。欧式帐篷的贵宾区和媒体区内,电视、电脑、网络、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为赛事工作人员与媒体记者提供了充分的便利。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港北港岸边别具风格的居民建筑:尖尖的屋顶鳞次栉比,深蓝色琉璃瓦在灿烂明媚的阳光下流光溢彩,犹如龙鳞俯瞰整个小镇好似一条腾飞的巨龙。

展未来:龙舟小镇扬帆起航

为了弘扬传统民俗风情,丰富当地群众体育文化,2011年万宁市政府首次在和乐镇港北港举办赛龙舟,将民间的这项体育纳入到政府举办的赛事活动中,并在2012年首次引入了中华龙舟大赛首站在港北港举办。

赛事的培育,让和乐小镇在竞技水平、竞赛组织、电视转播等方面日趋成熟。在举办龙舟第一品牌赛事的同时,和乐龙舟风情小镇也将成为展示万宁城市形象的绝佳载体,龙舟福地已然绽放出万宁新的城市表情。

2013年,万宁市开始探索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赛事带动城镇化发展,整合龙舟、海产品等资源,打造特有的龙舟小镇。目前,港北一级渔港、小海潮汐通道清淤项目即将竣工。港北大道已基本完工,1390米长的市政道路铺设了彩砖、建起了路灯、完善了绿化、划出了休闲用的小广场等。总建筑面积为7268平方米的龙舟小镇商业街,共有商业铺面51间,正加紧建设。商业街建好后,万宁将让港下村委会的群众进驻,引导群众销售与龙舟相关的产品、工艺品及和乐蟹、港北对虾、马鲛鱼等当地名优特色海产品。港北港立面沿街铺面已开始进行屋顶、立面、门窗等全面改造,现已完成改造60多间。

伴随着龙舟赛从民间赛事变成了国家赛事,和乐镇也从渔业小镇蜕变成了龙舟风情小镇。挖掘传统文化,借助体育赛事的东风,整合旅游业态发展,万宁在打造和乐龙舟风情小镇中,探索着新的路子。


万宁港北港成为中华龙舟大赛唯一海上赛站

天然良港赛龙舟百舸争流逐浪高

风浪方向、水深、流速、侧流、潮汐涨退,都是对参赛队伍的挑战。中华龙舟大赛技术代表、国际级裁判魏伟一语道出万宁市和乐镇港北港作为大赛唯一海上赛站,与淡水河湖赛站的不同之处。

很有挑战性,但一支好的队伍,就是要能应付各种不同的情况。广东省汕尾市海丰仁荣龙舟队鼓手陈汉章斗志昂扬,认为在港北港参加比赛的经验有利于龙舟队的成长。

陈汉章告诉记者,龙舟在海水中吃水浅,拉水也会省力一些,不熟悉海水水性的队伍恐怕要吃亏。几支来自广东的龙舟队基本上都去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参赛,因此,对海上划龙舟相对熟悉,技术上使用上更加娴熟,加上本身实力强大,自然表现更胜一筹。

和乐镇海河网络密布,水域广阔,航道宽阔,水深适宜,拥有长达10公里的避风港湾。港北港是海南最大的内湖泻海,航道最长达到1000多米,水深3米到5米之间,而且3月至6月期间,气候适宜,港北港内的风力不大,内海向外海的水流量比较缓慢,是一处难得的赛龙舟的天然良港。

3月的艳阳天,天气明朗,比赛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氛围。天气暖和,一点也不冷,北方还是冰天雪地呢。天津师范大学龙舟队队长饶珍珍掏出防晒霜,叮嘱队员们注意防晒,来自北方的姑娘们嘻嘻哈哈地做着赛前准备。

万宁2012年首次引来中华龙舟大赛在港北港举办后,前来参赛教练、选手和嘉宾都称赞港北港是我国难得的一处赛龙舟的天然良港,港北港适宜赛龙舟因此也声名远扬,对宣传万宁和丰富万宁群众的体育娱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中华龙舟大赛已连续3年在万宁举办,为把中华龙舟大赛万宁站打造成为海南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通过赛事营销城市,万宁正积极打造和乐龙舟风情小镇,并建设和申报中国龙舟运动基地。



【琼海万泉镇】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爱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在马年的春晚上,一首《万泉河水清又清》歌曲再次将全国人民的眼光引向了万泉河。在这首经典的歌曲中,人们仿佛感受到了一条清澈美丽、充满红色激情的万泉河。

而在现今的琼海市万泉镇,人们却可以感受到万泉河的另一面——宽广的万泉河水从小镇穿流而过,两条支流文曲河和沐皇河在这个小镇汇合,河流交叉纵横,村村都有河流经过。河水赋予了这个小镇宁静的水乡梦境,而小镇也为河水增添了更多人文的气质。

2014年年底,琼海市对万泉镇进行了立面改造,一个极具特色的万泉水乡河畔人家风情小镇展现在世人眼前。

民居:品元朝韵味怀古情

青砖白墙,屋顶的灰瓦,女儿墙上或砌筑窗花或砌筑雕花的木制窗棂。充满元代韵味的沿街民居,让人恍如穿越至六七百年前,那木窗之后的阁楼里,似是一转头,便会有藏于深闺的古代佳人羞涩地探出头来。

行走于万泉小镇,街道两旁错落有致的元朝风格民居足以吸引游人驻足品赏。这些民居透露着民间的古朴和历史的优雅,高挂于门前的大红灯笼,为这片宁静之美增添了些许活泼和喜庆。

文曲河在沿街蜿蜒出优美的弧度,河畔的白墙民居映入水中,在水面上绘出一幅动人的景致。有游人徘徊于水边,举着相机将这画面收入其中。

绿道:误入绿林深处

在万泉镇的文曲河畔,一条蜿蜒绿道掩藏在一片绿色之中。一叶小舟缓缓滑行于水面,头戴斗笠身穿白汗衫的渔夫悠然坐于船前。有游人于沿河岸边垂钓,而面对这美景,也许多少已经有些钓翁之意不在鱼的心思。

来到万泉镇,沿河而建的绿道是不可错过的去处这条绿道起始点于万泉镇大雅村的文宗码头附近,沿河一直延伸,穿林而过。由水泥、木板、青砖、红砖等6种不同材料建成的绿道能让人每走一段都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一座小石拱桥跨于小溪之上,别有一番乡土味道。沿着绿道,从河畔不知不觉深入不远处的绿林之中,婉转的鸟啼声从枝头飘入耳中。

沿着绿道,已经建起了一座座河塘咖啡屋和农家乐,若是走累了,可以在咖啡屋中品上一杯咖啡,或是在农家乐中吃上一餐农家饭。

文宗渡口:追忆爱情传说

在万泉镇东面,万泉河与文曲溪交汇处的岸边,一块刻着文宗皇帝渡口的大石面朝开阔的河面,与河对岸翠绿的椰林遥遥相对。在这里,可以听一听文宗皇帝图帖睦尔的故事,追忆万泉河的那段美丽的爱情传说。

相传公元1325年,因宫廷权变,元朝太子图帖睦尔被流放海南。3年后,图帖睦尔北,在这个渡口登船出海,万泉河两岸人民夹岸欢送,握拳直呼太子万全,一路万全!1330年,当了文宗皇帝的图帖睦尔将当时的多河改名为万泉河。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百姓把渡口改名为文宗渡口

沿着渡口前的水泥道往岸边走,便能看到多河中水庙这座庙宇是为了纪念与元文宗交好的王官而建造的。

当年,王官常带着太子游览于万泉河的山水之间,饮酒消愁,竟使太子忘却了流放天涯的烦恼和忧愁,直呼此乃吾之第二故乡也。回朝后的图帖睦尔不忘王官礼遇之恩,召文册封王官为南建知州。而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王官的忠义功德,资源募捐修建了中水庙,供奉王官。当地人信奉朝拜甚多,若是对当地民俗感兴趣,每年三月到此必能欣赏到精彩的民俗活动——中水庙庙会,感受庙会的上刀山过火海和祭拜活动。当地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在吉隆坡也建了一座中水王官侯王庙供奉。

椰子寨:感怀革命激情

除了美好景致和动人故事,万泉镇还曾经拥有过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万泉镇的丹村椰子寨,就是著名的琼崖革命圣地。这里以椰树众多而得名,坐落在万泉河中游,位于万泉镇墟南面。1927年9月23日,琼崖革命武装在这里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第一次进攻,是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发端。

若要缅怀当年革命者的激情,你可以到丹村的陈家码头去。这个万泉河边的小码头,呈儿字形由丹村延伸至河中,岸边立着一块陈家码头芳名榜的石碑,上面一副内容为征途万里扬帆去、万泉汇成长流水的对联,记载着后人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怀念之情。陈家码头在战争时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原来的陈家码头因年久失修而损毁,现在的陈家码头是1996年在当地村民和归侨为了纪念王文明和红军而捐资重建的。

1927年的椰子寨战斗中,琼崖革命先驱王文明率领讨逆革命军从与椰子寨隔河相望的陈家码头,到达上游的河口渡口下船,分乘8只木船在台风中强渡万泉河,顺利在椰子寨上游的上园渡口登岸,成功夺取了椰子寨。

陈家码头还有一个吵架救人的革命故事。据说,有一次,王文明带领红军躲避敌军的追捕,从丹村穿过,后面有一股敌军追赶,为掩护红军安全转移,村里的几位妇女假装大声吵架,吸引搜索而来敌军的注意力,为红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陈家码头顺利安全转移。



【文昌东路镇】

白鹭悠然掠过澄清的水面,参天古树盘根错节,悦耳鸟鸣声不绝于耳……在文昌东路农业小镇,葫芦村的美好景致让人着迷。

葫芦村因形似一个硕大的葫芦而得名,由10个自然村组成。这是一个具有文昌传统特色的美丽乡村绿色生态成为这个小村庄最大的卖点。

树林中捡鸡蛋、铁环套文昌鸡、骑马游村道……在这里,游人们享受到的不仅仅是美景,还有各种体验式活动带来的乐趣。

如果想要住下来,这个村庄还有以村民的民房改造而成的22间农家客房。这些民居还完好地保留着当地建筑风格。而在房间内部,则是洁净的地砖和墙面,以及现代化的卫生间。相信住进这样的客房,定能让人做个舒适的乡村梦。

湖水碧波涟涟,倒映着新村美景,村中古树参天,散落着斑驳阳光。白鹭和不知名的鸟儿在美丽的田园间翩翩起舞,蝴蝶、蜜蜂在穿梭,果实、野花在微风中摇曳。这美景,不是在画中,是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的真实写照。

葫芦村由十个自然村组成。无论是从文城还是从海口出发,到达东路镇葫芦村,都不过三十分钟车程。从东路镇出口走下海文高速,行不多时,路两旁的古树便多了起来,前方醒目的路牌会告诉路人:向西是白鹭湖,向东是是葫芦村。文昌特色的民居坐落在一棵棵果树间,若到中午,农家菜的香味会弥漫整个村子。

葫芦村名为“葫芦”,并不是因为当地盛产葫芦,从地图上看,一只硕大的葫芦卧在东路镇白鹭湖边。好似葫芦里的水,灌成了白鹭湖。

行走在葫芦村里,最大的感触必然是随处可见的古树,上百年的菠萝蜜、箭毒木,300年的荔枝,400年的黄桐,它们散布在葫芦村的各处,用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诉说着村子几百年来的故事。

葫芦村不只是一个村,也是一个故事。

在葫芦八村里,许多装饰着雕花木窗、青砖白瓦的房子错落有致。在田洋边,在榕树下,它们有一个都是闲置的共同点。

这是“番客”的家。文昌是侨乡,葫芦村亦是,下南洋的潮水也触及了这片安逸的村子。做生意的人们衣锦还乡修葺了家中房屋却依然不能在这里常住,房子也就这么闲了下来。所幸的是,这“番客”的家,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变成游客的家。葫芦村优美的生态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也让葫芦村的村民们嗅到了商机,“番客”之家摇身一变成了游客之家。葫芦村住上一晚,在青草香味弥漫的清新空气中安然入睡,也是难得的享受。葫芦村既是“番客”的故事,也是发展的故事。

葫芦村不只是一个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村里玩耍的孩童,喜欢在大树的臂弯里嬉闹,喜欢在椰子树下的球桌上比拼球技。习惯在公鸡的啼叫中醒来,习惯在放学路上口渴时顺手摘下一个杨桃。他们等着村里的菠萝蜜果实成熟,他们等着百年荔枝树开花结果。

葫芦村里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可怕的雾霾,这里只有安逸的生活,只有清新的空气。找一个周末来到村里,租上一辆自行车穿梭在田间、在树下、在路上,心里放下烦恼,尽情呼吸着大自然的味道。

葫芦村,真的不只是一个村。

在东路镇,除了葫芦村,白鹭湖文明生态区、名人山庄鸟类自然保护区、冯平纪念馆、海南航天育种基地等都是可以供人们游玩观赏的好去处。



【琼海潭门镇】

这里生活着祖祖辈辈深耕南海的人们,这里流传着许多南海故事。

街边小楼房的墙面上,挂着一个个有渔家风味的物件船舵、救生圈、船桨、铁锚、贝壳……楼房的房顶上同样也渔家风情浓郁,老旧的小木帆船、船舷栏杆、铁链、船篷,甚至有的房顶还被修成了灯塔的样式。海的元素、渔的风味,在潭门小镇最为显著和浓郁。

潭门的中心渔港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如果遇到休渔期或者临近过年,在渔港人们还能够欣赏到数十艘大小渔船停泊在港口的壮观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