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魅力海南:2014年4月11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海上丝绸之路与华商经济”分论坛上,众嘉宾细细勾描着构想“路线图”,也对位处海上丝路战略支点位置的海南提出了加速融入的建言。
海南有区域优势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南在丝绸之路上可以扮演引领者的作用,要牢牢把握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机遇,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新发展。何亚非认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海南有区域优势,华商人脉资源又十分丰富,这些元素都可以在21世纪海上丝路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何亚非认为,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做好思想准备和其他各方面的筹备,对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认真研讨,研究海南究竟能做什么,通过怎样的举措落实中央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构想,海南在其中将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何亚非举例,比如海南可以思索,从发展海洋经济的角度来看,进一步强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其次利用侨务优势,充分发挥侨胞作用,带动自身的发展。
何亚非还注意到了一点,就是海南旅游业的蓬勃。他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一方面是经贸合作,另一方面是社会人文交流,旅游业恰恰是能够将两大方面都涵盖了的一个产业,发挥旅游业优势,也是海南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路的一个较大的优势。
新海上丝路内涵丰富
论坛上,众嘉宾也对新时期海上丝路的内涵阐述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在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的眼里,新海上丝路有两个特征,一是开放性,二是多元性。
李向阳认为,多元性体现了亚洲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亚洲的文化、经济、历史本身多元化。
李向阳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须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是处理好经济与非经济的关系,“如何把经济合作和非经济合作广泛结合起来,从而打造我们在周边地区的命运共同体,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根据2014年4月12日海南日报记者杜颖报道稿件整理)
21世纪海上丝路与海南机遇
1、图为2014年年抵达三亚凤凰岛邮轮码头的第一艘邮轮——德国邮轮“欧罗巴”2号。武威 摄
2、洋浦经济开发区集装箱货运码头一片繁忙景象。张茂 摄
一条条亘穿南海的古航线,就像一场场沉睡的旧梦,原以为相隔百年,那份熟稔早已荡然无存,然则,人们发现,在新的世纪,面朝浩瀚的南海,许许多多久违的熟悉,其实只要轻轻穿过记忆的闸门,便可以与之重新相逢。在海南许许多多对新时期海上丝路构想充满期冀的人们的眼睛里:“一路向南,中国梦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所到之地、圆梦之地。”
2013年底,中央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占据区位优势、位处南海桥头堡位置的海南,抓住契机,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路构想,三沙、东方、洋浦、三亚、海口……多市县地区齐头并进,为能够成功纳入国家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规划“打基础”、“修跑道”,畅述建言。
参与海上丝路
海南之“国家担当”
无论是历史,还是在21世纪经济社会实现高度发展的今天,海南的“国家担当”都与这条丝绸之路紧紧系在了一起。
对于海南来说,21世纪海上丝路,绝不仅仅是一个热门谈资而已,它是实实在在的国家为海南等多个沿海省份赋予的又一重大战略机遇。海南如何为国家战略服好务,又如何抓住国家战略实施的契机来实现更大的开放和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已是多个月来琼岛大地自北向南深度思考的一道命题。
就在2014年3月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对于海南在海上丝路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国务委员杨洁篪有这样的一段珍贵评价:“海上丝绸之路源于历史,但更要超越历史。21世纪的海南不是历史上的海南,现在海南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其在我们祖先所在时期发挥的作用。”他眼中的海南,和900万人民所期冀的一样:海南岛和岛内各市县都可以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十分积极、十分重要的作用。
回望悠悠千年海洋史,自宋代以后,海南岛因其扼守南海的前沿位置,既成为中外商船往来东西方必需经停的中继港、避风港,又是大陆、东南亚国家及本岛特产的重要中转集散地。海南不仅为往来船舶提供补给,而且凭借自身与周边国家海上往来频繁的优势,成为大陆与南海诸国货物贸易中转的重要节点。
再回首近年来海南与周边东盟国家的合作交往历程,不难看到海南与东盟国家在贸易和投资额度上的持续增长。2013年,海南对东盟的贸易额27.3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2%,东盟各国来琼投资和海南企业对东盟投资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近几年,海口、三亚、儋州等城市与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一些省市分别缔结友好省市。海南有200多万华侨华人聚居在东南亚各国,他们活跃于政商学各界,在东南亚有较大影响,对加强交流合作会起重要作用。博鳌亚洲论坛成为我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平台,更是面向东南亚的重要窗口。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更进一步扩大了与周边国家的旅游交往,增进了各方面的交流和商贸合作。
历史折射当代。“毋庸置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南势必可以有更大所为。”对海洋经济颇有研究的海南省副省长王路分析说。
王路认为,“海南已经承担起国家管辖南海的重任,包括做好南海边海防、海上救助、航线管理、南海资源开发补给、海洋生态保护、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比如,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海南省设立地级三沙市,战略地位重要、地区敏感、职能特殊的海域边境城市,是我国与东盟各国海上交往合作最前沿,是最理想的试验区和缓冲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海上丝路建设也正是海南的国家担当。”
三沙、东方和洋浦
海南参与21世纪海丝重要节点
海上丝路,国家之期许,海南如何破题?为寻找这答案,我们找到了几位与这条“梦之路”之间有故事要讲的人。
人物之一肖杰,三沙市委书记、市长。作为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就在2014年3月赴京参加两会期间,他带着一张《三沙市略图》。在向媒体介绍他眼中的21世纪海上丝路时,有了这张布满岛礁的地图,他在讲述如何参与海上丝路战略构想的梦时,如此简明而生动。
“你看,如果我们的三沙纳入海上丝路战略规划,那么就代表着这条海上之路将一路通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向南延长了2000多公里,它不再是古海上丝绸之路停驻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它代表着一个新时期更大的构想,这构想对海南来讲,无疑是重大的契机。”肖杰所理解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同于古代传统的海上丝路,不是观光,不是仅仅要去展现大气势,它的基础,是与丝绸之路上东南亚国家的对等合作。“有基层政权、有基础设施,才会有对等合作,有对等的合作,国家构想才会得以延伸。”
在海南,有3个地区正是参与21世纪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三沙、东方和洋浦。
在地理区位上,三沙所辖的广阔的南海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我国对外合作交流的前沿,三沙可以在其中发挥出战略支点作用;东方市与越南等东盟国家边贸往来由来已久,具有良好的基础,如能纳入国家大战略框架,在边民互市方向上将可以实现更大的发展;而洋浦,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对外建立经贸关系,近年来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面向东南亚航运和油气枢纽功能。
东方市边贸的发展,也是东方市市长吉明江的一道“心结”。他从7年前就开始向全国人大提请国家能够给予东方在促进边贸发展上的优惠政策支持,7年来从未间断。而这一次,吉明江呼吁东方能够纳入国家这一战略构想,为成功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带来更多的机会。
“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南有条件、有基础、有传统。”在吉明江看来,这已经成为海南的共识。他认为,各市县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挖掘好当地的资源,做好“基本功”,形成在海上丝路建设中的新优势。
在洋浦,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磊对参与海上丝路建设有着自己的理解,“洋浦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可以向建设海上丝路的产业基地和自由港区而努力。”张磊说,洋浦要发挥好主动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的四个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洋浦靠近南海国际主航道,是我国面向和辐射东南亚的重要桥头堡;二是港口优势,洋浦有南中国难得的天然深水良港,为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支点;三是政策优势,洋浦有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此外,洋浦作为海南对外开放的一块“试验田”,在体制机制上比较灵活,行政效率比较高。
“发挥好洋浦的优势,关键是要发挥好机制的优势,准确对接、把握住机会,才能加快洋浦融入海上丝路的步伐。”张磊说。
破题:协同作战
打开丝路广阔空间
“重点突破协同作战,方能打开丝路的广阔空间。”在采访中,多位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的观点。
三沙是海南融入21世纪海上丝路的重点地区,肖杰就以三沙举例说,三沙要在21世纪海丝之路上发挥重要作用,要当好这枚前沿“棋子”,我们既期待国家层面能够对三沙给予支持,允许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三沙自身也要有“硬功夫”。三沙必须努力将政权建设好,不断拓展三沙市基层政权的覆盖面;必须努力提升三沙的行政管辖能力,提高综合执法能力;三沙也必须要铆足干劲,加快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管控条件;必须更进一步强化三沙的生态保护和民生工作,以此,为战略构想的实现提供一个强而有力的平台。
旅游业是海南的支撑产业之一和独具特色的岛屿名片。王路认为,下一步,海南在开辟南海邮轮游方面加大功夫,也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一环。利用我国的邮轮客源市场,以及环南海周边国家不断提升邮轮基础设施条件的有利时机,通过协商沟通,开通更多泛南海邮轮旅游航线,可加强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人员交流,扩大我在东南亚的影响,维护我南海主权。在此基础上在条件具备时,可开辟赴印度洋和太平洋周边国家的邮轮航线。
原三亚市市长王勇与王路的观点不谋而合,“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围绕这条路打造起来的一个经济带。在这条经济带上,需要各市县‘协同作战’。”王勇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从地方的角度来说,主要是配合国家战略。但在融入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各市县地区也要抓住机会、主动作为,使之成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推手,谋求加快地方发展。比如,各市县地区可以增加与东南亚地区的旅游合作,通过共享游客和旅游目的地资源,扩大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其次,可以开展区域合作,在贸易、通航等方面不断扩大开放水平;再次,各市县可充分利用好包括博鳌亚洲论坛等在内的每年举办的一系列重大对外交流平台,发出海南声音,形成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的突破口。(根据2014年12月29日海南日报记者杜颖报道稿件整理)
海南与海上丝路的亲密渊源
东南亚、海南岛、广州、厦门、泉州、福州、宁波、日本长崎,途经海南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国际航线示意图。王凤龙 /制图
刚结束的2014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议题。这个话题的大背景是,2013年底中央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而在海南探讨海上丝绸之路,更具有特别深远的意味。
穿越千年海上丝路的壮阔历史,历史上的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海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起到了交通要冲和往来驿站的重要作用。而今,从历史的深厚渊源到现实的理想构建,位处南海桥头堡位置的海南,该如何抓住国家战略实施的契机,实现更大的开放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参与21世纪海上丝路构想的“国家担当”?这是海南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海南岛四面环海,北望大陆,东、南、西三面环顾东南亚岛屿诸国,是我国海上交通的重要区域。历史上的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海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起到了交通要冲和往来驿站的重要作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思德说。
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成书的《琼筦古志》是记载南海诸岛情况最早的方志之一,书中称:“琼州地居海中……外匝大海……南则占城(今越南南部),西则真腊(今柬埔寨)、交趾(今越南北部),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均指我国南海诸岛),北至雷州、徐闻。”
清初金光祖所著《广东通志·疆域》也称:“自徐闻踏磊驿(航海)至琼山白沙驿六十里……(海南岛)外匝大海,远接外岛诸国。”
原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姜樾认为,在当下探索一下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通史上的作用,藉以弘扬海南岛的地域优势、及其向世界开放的优良传统,具有深邃的历史意义;而海南提出打造海洋强省,发展航海事业,因而研究海南岛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航线、港口的形成,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海南:海上丝路的必经之地
“海上交通是海南跟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姜樾认为,岛上最早的土著居民早在原始时代,就开始制造船、筏,航行于内河外洋。1987年,国家民族博物馆在陵水滨海滩涂地区,挖掘出一座长4.5米的尖形独木舟遗骸,就是海南土著居民从事原始航运的实例。
我国最早详记海外航运的名著之一的唐朝《皇华四达记》中有篇《广州通海夷道》,对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必经航道的地位,作了权威论述。
该书中详述了这一航道的走向:“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洲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然后沿越南东海岸,一路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向西航行抵达斯里兰卡,又沿印度西海岸到达波斯湾及东非地区。
姜樾认为,“屯门山”即珠江出口处、今香港九龙青州山下之屯门,“九洲石”即文昌的七洲列岛;“象石”即万宁大洲岛。“占不劳山”就是今越南中部东海岸占婆岛。
从所示航线方位看,船舶来往广州和南洋地区,必须经由海南岛周边。这条国际航线是历经长时期的航海实践而形成的,最早时间约为公元八世纪至九世纪初。
海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研究员章佩岚认为,唐代以来,我国海上贸易蓬勃兴起。北自登、莱,南至交、广,皆通海外。而以“广州通海夷道”为最重要。从其走向上看,这条航线由海南岛东北,沿东部海岸,经今琼海、万宁、陵水至三亚近海,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至远,呈半月形,环海南岛近海,这是一条南海传统航线。
据各类历史书籍记载,海南岛周边有很多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标志地区,以东线为例就有以下一些:
文昌七洲洋山,“航海者于此取水采薪”;文昌铜鼓山,“番舶望影魂惊”;万州独洲山,“蕃舟多息湾泊”;万州独洲洋,“昔外番海寇之舟遇风飘,多覆于此”;崖州番人塘,“在城西一百二十里,相传番人覆舟于此,故名”。
所谓独洲山,又名独州山,就是今天的万宁大洲岛。据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所载:“独州山在州(指万州)东南海中,周六十里,又名榜山,海舟多泊湾于此,南番诸国人贡,视此山为表。”千里迢迢慕名来华的异国商船,将海南的一个小岛视为中华的标志,海南岛在中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作用,可见一斑。
此外,古书中多次提到千里石塘、万里长堤,也是丝绸之路航线所经的重要海域:“相传此石(千里石塘)比海水特下八九尺,海舶必远避而行,一堕即不能出矣;万里长堤出其南,波流甚急,舟人回溜中,未有能脱者,番舶久惯自能避,虽风汛亦无。”
变迁:海上丝路的海南之变
“海南岛与南海诸岛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航道要冲之处。”郝思德认为,海南虽然不是始发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南岛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必经之地。
海口市海藏民间博物馆馆长何翔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西汉实现了对岭南地区的统一之后才开始形成的。
根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最初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为番禺(今广州)到徐闻再到越南中南部。由于航海技术局限,当时的商船无法驶入深海,只能沿着海岸航行,稍有风浪便要靠岸停泊,海南岛无疑是一个重要避风港。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不断成熟,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也越来越长、越来越繁忙。
魏晋六朝时开辟了从广州出发,经海南岛东南进入西沙群岛,直航南海的航线,然后经过今印尼诸岛或马来半岛南端进入马六甲海峡,穿过海峡抵达句稚港(今泰国西南部的印度洋港口)。
到了唐宋时期,往来于南海海域的中外贸易商船更加频繁,尽管其航线屡有变化,但海南岛已成为波斯和阿拉伯商船来往于广州、泉州、扬州等通商口岸的避风港、中转站和补给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蓝色航线远航的船舶大多要在海南岛寄泊、避风或是补给,然后再继续驶向更广阔的大海。
学者们大多认为,途经海南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国际航线:一是东南亚—海南—广州或泉州,经海南岛向海外诸国输出较多的是粤、闽、浙等地出产的瓷器、铜钱等,从东南亚输入的主要是珍珠、香药等。二是海南输出本地产沉香、黑糖、玳瑁等,经厦门—福州—宁波(载当地产瓷器、丝、布等)到日本长崎(从日本输入棉纱和棉制品等)。
日本学者小叶田淳认为,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至少有7位船主从海南运载,或从浙江、台湾转运沉香、砂糖、鹿皮、丝绸、布匹到日本。
港口:海上丝路的海南节点
港口的出现与航线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个港口就是航线上的一个个重要节点。
姜樾认为,唐宋以来,海南已有专门的港口为途经海南岛沿岸的中外商船提供各种航行服务。根据各类历史书籍记载,海南全岛停泊海上丝绸之路商船的主要港口不少,其中东线有如下几个:
琼山神应港,为“番舶所聚之地”;琼山学前水,“古通番舶”;万州港门港,“港口二山并峙……舟出入颇险;其山咀育一石船、三石番神,商贾祷之,极灵”;陵水望楼港,“番国贡舶泊此”;陵水桐栖港,“番艇泊于此”;陵水番坊港,“南北二河至此成港人海”;崖州榆林港,“西南与安南之陀林湾对望,约三百里许,为印度洋所必由之路”;崖州毕潭港,“三亚村南海口,占城贡船泊此”;崖州大蛋港,“入抵大蛋利用坊,客商泊船于。”
姜樾对明正德年间编纂的《琼台志》和清道光年间编纂的《琼州府志》中记载的海南岛港口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了这一时期全岛港口的沿革与变迁。
他发现,明正德年间(l506-1520年),全岛有一定航运、停泊价值并被称为港口的约有80个,而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增加到95个。300多年时间里,一直延续使用的港口有61个,被废弃的港口9个,主要在儋州和陵水两县;陆续新开辟的港口有34个。
新港口主要集中海南岛南北两端:在最北端,新增港口比较多的是跟大陆相望的琼山(由6个增至9个)、临高(由6个增至11个)两地;在最南端,则是主要与南海诸国进行沟通的崖州(由14个增至20个)、万宁(由6个增至9个)两地,从而形成了南北二大海运中心。
姜樾认为,随着海南岛经济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海南与周边地区关系越来越密切,海上交通因而在历史上一直呈发展趋势,这是海南岛海运事业的主流。
海南岛上的港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大陆的贸易港,主要集中在北部。随着海南岛与大陆政治关系日臻密切,人员、贸易往来频繁,海南岛的本地土产主要通过全岛最为繁盛、优良的海口港,源源不断地输往大陆。“白沙门是海口建埠的开端,有很深远的人文历史,宋朝时的白沙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集散地。”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认为,海口港作为海南岛自古以来的中心港口,基础良好,常有修筑、扩建和增设泊位,因而构成了海南岛和大陆的物资、人流集散要地。
二是其它港口,往往都只是自然形成,又自然淘汰。经过长期沙汰,一些地域重要、吃水深、沉砂少、避风良好、吞吐量大、给养方便的天然良港,都最终得到保留和发展。明清时期港口的变迁,就揭示了海南港口的这个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岛一些港口(多为南部港口),都立有外来神庙。这说明,往返于阿拉伯、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异国水手,凭借着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航运经验,选择了海南的几个港口作为经常停泊地,并在这些港口修建本族神庙以求航运安全。
史料记载,唐代西域波斯和阿拉伯的商船频繁往来于广州、泉州、扬州港口,进行原始的海外贸易,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成为往来商船的必经之地,由此开始了古代穆斯林的海岛居住史。(根据2014年4月14日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报道稿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