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魅力海南:海南自成一体的黎医黎药

来源:魅力海南 发布日期:2016-10-31 15:25:25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黎族医药:幸有“口书”载传奇

魅力海南:关于黎族,有很多美丽神秘的传说,黎医黎药是其中之一。

一片叶子、一段枝干、一把草根、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在黎药中,都可以入药,还能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而黎医更是神秘,我们常常能听到老黎医用几把草药就治好疑难杂症的故事。

黎医黎药是我国民族医学中的瑰宝,黎族医学背后是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虽无文字,依靠口口相传,但经过数千年发展,在传承中既有散轶,也有发扬,渐渐自成一体。


【海南黎药:入得大山皆是药】



海南黎医黎药

海南地处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长期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黎族同胞,与雨林相伴,他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从对动植物习性的仔细观察中,发现了各种植物的药用特点。黎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黎族同胞用它们为患者治病,维护着本民族的健康。

2014年2月27日,海南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黎药研发工作,扶持黎苗产业发展,在过去半年里,记者多次跟随黎药普查队员深入黎村黎寨,在一些懂草药的黎族同胞的带领下,走进大山,探访黎医,认识黎药。

中国少数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药,在考察中有关专家呼吁,黎药的开发利用价值很大,做好黎药研发与保护工作,才能让本地民族文化更好地造福人类。

一把砍刀,一个背蒌。尽管是个雨天,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浪论村的张春营还是带着黎药普查小组的同志出发了,她要带他们上山采草药。

平时上山干活,就可以带些草药回来。在懂草药的黎族同胞眼里,房前屋后、田边地头、林下沟边……都生长着草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比如,外人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茅草,以为黎族同胞只拿它作为盖房子的材料,岂不知,它还是很好的草药。小茅草盖房子不易烂,大茅草盖房容易烂。把大小茅草混在一起整株捣碎外敷,可以治外伤和骨折;用来煮水喝,能消暑、解热毒。

在张春营的讲述中,那些神秘的有关黎药的故事,就在水洗过的青绿色山林里铺展开来,非常地有趣动人。

资源丰富随手得传统黎药800余种

这是天冬,可以治无名肿毒,把它捣烂了外敷就可以了;这是三叉苦,叶子能治胃病;这是鸡屎藤,将它烤热后,擦敷腹部,能治消化不良、胃胀等病,还可以治癞蛤蟆毒。才走出村口,张春营的双手就灵活起来了,路边的每种植物,都是她眼里的草药。

张春营不是黎医,但她的母亲是老黎医,她从母亲那里认识了不少草药。遇上村民有个头痛脑热、生疮害病之类的,她也热心地帮村民捡些草药回来医治,不收分文。

黎药资源非常丰富,懂药的黎医只要一进山,所见植物大部分都能入药。专项普查队队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戴好富先后主编了两册《黎族药志》,第三册亦出版在即。该书记载:据不完全统计,黎族的传统药物,有800余种,仅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黎医使用的草药就有300种左右。

因为黎族同胞世居热带雨林遍布的大山里,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在过去缺医少药的环境下,黎族同胞依赖于草药解除病痛。戴好富说,黎药的发展源于黎族同胞对生活劳作的经验认识与积累,有很多偶然性。比如说,腿上长有疮痈,在某次打猎时,疮痈被尖刺刺破流脓,用山泉清洗过后,未破的疮痈好得要快。于是,就领悟到了疮痈的治疗方法。

海南省黎医药学会副会长钟捷东是地地道道的海南人,是军医,曾在五指山驻地长期服役。在此期间,他执着地研究挖掘整理黎医黎药,出版了《黎族医药》一书,在书里收录了198种黎药,详细介绍了草药的黎语名称、别名、医学术语名称,以及生长特征、分布、性味、功效和用法用量。

他认为,黎药不仅资源丰富,而且非常有特色,很多仅为海南特有,如海南粗榧、见血封喉、海南龙血树、海南黄花梨等;以及不少珍稀名贵药材,如海南降香檀、胆木、土沉香等。

起源难考证 抢救黎药迫在眉睫

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黎药的使用靠口口相传。因而,有关黎药的文字记载很少,黎药都保存在黎族老人的记忆里,如果遇上没有传人的老黎医,有些黎药就失传了。

黎药到底起源何时,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已经很难考证。钟捷东说,黎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黎族同胞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积累下来的医学经验。早在宋元时期,黎族民间对草药的形态、功效、性味、采集、加工及分类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在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接骨、风湿、疟疾、肝病等疾病的治疗更有独特之处,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今仍在海南中部山区的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7月,记者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采访时,偶遇40多岁的黎族同胞王川玉,她的母亲是一位老黎医,懂很多草药,尤其是在治疗小儿疾病和妇科疾病等方面,有许多疗效独特的验方。

我的外婆也是位黎医。王川玉告诉记者,她们家的医术都是传女不传男,她虽然没有专门从妈妈那里学习黎药的使用,但从小耳濡目染,也认识并掌握了许多草药的用法。

她带记者去田地里找草药,这是马齿苋,拉肚子时炒来吃了,很快就好。小时候,我肚子里有蛔虫,妈妈也拿它做打虫药给我吃。看到地上一株胖胖的小草,她又告诉记者这是土人参,瘦人吃了可以变胖。

王川玉所说的草药,在《黎族药志》上也有记载,药学专家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发现马齿苋富含有机酸、挥发油、生物碱等多种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作用。戴好富在调查中记录到一则民间方子:将马齿苋全草入药,与槟榔、红糖煮食,可以清肠虫。而王川玉所说的土人参,又名土高丽参,长期用水煎服,可以治脾肺虚弱,久咳少痰、久病虚损,有很好的补气润肺效果。

过去很多草药,在房前屋后就能采到,现在要跑到很远的大山里去采了,甚至要到吊罗山。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军田村91岁老黎医蓝生仁的儿子蓝信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告诉记者,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开发速度加快,过去很多常见的黎药越来越少,一些珍稀的黎药更加难以寻找。

方法独特 疗效明显 开发黎药造福人类

黎药通常在本民族内部使用,外人知之甚少。戴好富呼吁,要加强黎药的抢救与保护,加强黎药的研究与开发,千万不能让黎药在世人还未识其用途时,就消失了。

钟捷东也认为,黎族医药特点鲜明,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物种的多样化,价值取向不同,对植物药的使用多仅限于本民族较原始简单的过程,没有像别的兄弟民族那样,对植物药进行筛选、种植、推广、加工、销购等工作,所以,黎族医药研发利用前景巨大。

钟捷东调查发现,黎药中有很多本草植物至今仍未被其他民族所认识和开发利用,它们保护着大山深处、远离现代医学的黎族同胞的健康。比如黎族产妇竟然没有坐月子的风俗,产后妇女只需服用一种草药,就能达到祛湿、活血、收宫、除恶露的疗效,产妇24小时后即能下床活动,满周日(黎族的12天为一周)能下田,而且黎族妇女少有产后后遗症,如风湿、偏头痛、手脚麻痹等疾病。

2012年10月,记者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中央村卫生室采访了黎医吉中富。吉中富和弟弟一个是黎医,一个是西医。找我看病的比找弟弟看病的多,因为黎药价格更便宜,效果也很好。吉中富说,相对西医而言,黎族人更愿意用草药。

说到妇女产后坐月子,吉中富说,村子里妇女生孩子后,在12天的周期里,用五月艾、艾叶、黄姜、捞叶根等10多种草药,炒鸡吃,然后再喝黎族自酿的糯米酒,就不会有妇科病。记者看到吉中富的药房里堆放着各种各样的草药。有些草药在野外已经采不到了,像沉香、降香黄檀等名贵药材,更是千金难求。吉中富说,行医多年,他深切地感受必须要加强对黎药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再不保护,现在普通常见的黎药,以后可能又变成珍稀名贵药材了。

一个好药就可能是一个大产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药,像藏药、苗药产业就做得很好,黎医黎药并不逊色,不乏好药。比如有名的枫蓼肠胃康、裸花紫珠片、胆木浸膏片等中成药都是由黎族草药开发而来的。

海南黎医黎药的研发工作做得太少了,这是很大的遗憾和损失。戴好富感慨,黎药的开发利用空间很大,保护好黎药资源,做好黎药研发工作,不仅能促进海南发展,更是让本地民族文化造福人类。


【海南黎医:幸有“口书”载传奇】


1、黎医蓝生仁用独特方法治病张杰


2、陵水老黎医蓝生仁记者张杰


3、昌江黎村懂草药的妇女范南虹


海南黎医黎药

关于黎族,有很多美丽神秘的传说,黎医黎药是其中之一。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些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老黎医用几把便宜的草药就治好了。黎族有语言无文字,黎医黎药的传承依靠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每一个老黎医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珍贵的口书,又因为黎语除本民族之外能听懂的人不多,旁人看来,黎医们口述的草药、验方就是无字天书

在海南多年,关于黎医的故事听得很多,有朋友传来的,也有身边人身边事的亲历。

因为采访黎医黎药专题的缘故,近三个月来,记者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戴好富博士、海南黎药协会副会长钟捷东的带领下,走近了传说中很神奇的黎医,拜访了黎族聚居地区的几位黎族医生。

本以为走近了,会拂去黎医神秘的面纱,没想到愈走近愈看清,反而愈神奇,采访到的老黎医们,其医术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黎族医学 肇始远古

黎族人民在被世人称之为瘴疠之地的热带深山丛林中繁衍生息了两万年,并造就了一个拥有120多万人口的民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健康、最长寿的群体之一,堪称神奇。这个神奇之根本源于黎族在恶劣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与环境、疾病、伤痛抗争中创造的独特文明——黎族医药。这段话,出自五指山黎族医生杨丽娜的一篇文章。

与很多老黎医不同的是,杨丽娜接受过专门的医学训练,曾到卫校学习过。杨丽娜受行医的祖母影响,对本民族医学非常热爱,还组织成立了五指山黎族民间医药研究会

通过对本民族医学的研究以及对老黎医的走访,杨丽娜认为,黎族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与热带雨林为伍,衣食皆为植物所赐。所以,黎医黎药的产生源于黎族先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认识。

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黎族医药研究的中国热农院戴好富博士分析,黎族世居深山,打猎为生,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摔伤、刀伤、毒蛇咬伤等伤病,所以,很多黎医尤其精通治疗跌打损伤。

钟捷东曾在驻五指山区部队担任过多年军医,这期间,走访了很多老黎医。他在《黎族医药》一书中将黎族医学的发展分为原始自然进化阶段、受外来医学影响阶段和黎族现代医学三个阶段。

虽然早期的黎医行医治病带有迷信色彩,但黎族医学是世界各民族医学中最早实现巫医分化,走入理性医学发展模式的民族之一。

疗效神奇 医学奇葩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卫生局副局长杨锋的带领下,2012年10月的一天,记者走进了陵水英州镇军田村毫不起眼的一户农家小院落。刚进院落,就看见一位腿上敷着药的年轻人安静地坐在一张凳子上,他是91岁老黎医蓝生仁的患者,叫黄阿雄,因车祸导致右足胫内粉碎性骨折。

蓝生仁的儿子蓝信功出来接待记者,蓝生仁因年老听力严重衰退,加上又只讲黎语,难以沟通。和蓝生仁的交谈,完全靠他13岁的孙子蓝章山翻译。

黄阿雄是三亚人,发生车祸后,在三亚一家医院拍完片,医生说要马上做手术,费用近万元。黄阿雄家穷,没钱做手术,在亲戚的介绍下找到蓝生仁看病。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黄阿雄的骨伤一时半会儿好不了,他在蓝生仁家住了下来,到记者采访时已住了近10天。

我刚来时腿又肿又痛,蓝医生用草药治疗,一周后,淤血散了,消肿了。让黄阿雄最为叹服的是蓝生仁接骨对位的本领。他在腿上仔细摸索,捏捏受伤的部位,一推一扭,不用做手术,原来错位的骨头竟然瞬间复原了,太了不起了!

在蓝生仁眼里,无草不药。走到院子前的空地,他随手采了一株小草,比划着让蓝章山告诉记者:这是鹅不吃草,这种草分公母,公草要冬天才能长出来,它是治伤病的良药,既能煮水喝,还可以配其他草药外敷。蓝章山说得头头是道。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黎族虽然不是人人懂医,但男女老幼大多都能识得几味草药和它们的用法,在荒僻无人处,遇上些常见小病,他们都能用草药自行治愈。即使懂草药,也不一定能治病。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40多岁的王川玉告诉记者,她外婆、妈妈都是黎医,她从小跟着她们认得很多草药,却不懂医。

黎医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能有效治病,还在于它利用身边易得的药材,用内服、外敷、熏洗等方式,不采用手术,简便易行地为本民族同胞治病,价格相当低廉。至今,黎医中还保留着非常古老的砭术,也即石针,用尖锐的石块,对患处采取压、刺、刮、擦等方法治病,基本不花一分钱。所以,黎医在本民族中深受欢迎。

黎医虽没有医典流传,但它是一门非常庞杂、繁复却又系统的民族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中一朵奇葩。戴好富告诉记者,黎族医学背后是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虽无文字,依靠口口相传,但经过数千年发展,在传承中既有轶佚,也有发扬,渐渐自成一体。

据相关黎医研究书籍论述,黎医融药、医、护为一体。在治疗方面,黎医传承下来的有完整的治疗泌尿系统、妇科、骨科、风湿、皮肤、毒蛇咬伤等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用药。特别是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接骨、中毒、虐疾等有独到疗效。

口传黎医 走向式微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中央村卫生室,记者观察40多岁的黎医吉中富给患者看病,采用的也是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但他在取药时,却非常随意,随手抓一把草药,并不像中医那么严格地定量到

黎药无副作用,多一点、少一点,既不影响治病,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吉中富的黎医知识,从祖父和父亲处学来,10多岁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常用的200多种黎药全在他脑子里。

吉中富的医术远近闻名,陵水县长荣管区60岁的李国余,在外打工时,右腿膝关节莫名肿大,去陵水医院检查,拍片发现里面积有很多脓水,他到多家医院治疗,前前后后花了两万多元,都没治好。后来,一家大医院警告他要截肢,否则生命难保。

李国余说,当时右腿疼痛难行,大小便都要爬行,非常痛苦。无奈之中,李国余半信半疑地找吉中富治病,抓了一麻袋草药,煮水后用棉布包住患处,每次包一天一夜,冷了就加热再敷。一袋药煮了3次,肿痛神奇地消失了。李国余说,他仅花了100多元就治好了病,保全了右腿。

遗憾的是,吉中富高超的医术,却难寻传人,他的孩子对学习黎医黎药都没兴趣。学黎医黎药,靠的是口传,孩子们认为繁琐难学。吉中富说,最重要的是他两个孩子都认为黎医没前途,赚不了钱。原来,吉中富学西医的弟弟和他同在村卫生室看病,西医收费高,弟弟赚的钱也比他多,孩子看在眼里,更不愿学黎医。

91岁的蓝生仁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因为健康日减,他的问题就更为迫切。蓝信功介绍,父亲把脉本事一流。现在年纪大了,感觉有些迟钝衰退了,准确度会打些折扣。听毕,记者请蓝生仁把脉,他伸出苍老的、长满硬茧的手,搭在记者右手脉上,沉吟良久,对蓝章山说了一番话。爷爷说,你有慢性咽炎,肾部还有小肿泡。稚气的蓝章山翻译过来。蓝生仁把脉的结果,竟然与记者半年多前的体检结果一致。

蓝信功说,蓝家世代行医,到蓝生仁已是第五代。蓝生仁不仅懂医,还懂药,他还在继承祖辈的医术上有所发展。蓝信功对黎药也了如指掌,哪些药能治什么病,在哪里采得到,他都了解,但对于把脉、接骨之类的医术,蓝信功自觉不如父亲。

让蓝生仁比较难过的是,在他几个儿子中,继承他医术的只有蓝信功一人。他不知道在他的身后,他的医术能留传下多少。



【黎族医药:于式微中求复兴】


1、图为黎医在山间采药张杰


2、用传统方法捣制黎药


3、五指山市黎族医生王桂珍在给病人把脉张杰



海南黎医黎药

黎医黎药的口口相传,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使得有数千年传承发展的黎族医学趋于式微,而且随着交通通讯的改变,民族之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被带入从前相对封闭的黎族村寨里,随着黎族年轻一代观念的更新,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也使很多即使有后代的老黎医也面临传承无人的困惑。

所幸,近几年来,黎族医学的价值被更多人认识,少数觉醒起来的黎医开始自救,本民族之外的一些专家也开始研究黎医,他们通过整理黎药、收集黎族验方、编写黎族医药书籍等方式,探讨黎族医学的复兴发展之途。

民族医学,指的是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理论、治疗方法和保健习俗。在我国,民族医学渊源流长,门类众多,耳熟能详的六大民族药有苗药、藏药、蒙药、维药、彝药、傣药,而黎医黎药是海南独有的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不仅治病救人,还是一个大产业。2010年西藏全区以藏药生产为主体的藏医药工业产值为6.5亿元人民币,而且西藏还规划大力发展藏药产业,到2015年,产值要翻番到20亿元;贵州苗药发展势头更是喜人,2010年,苗药总产值为108亿元,居全国民族医药产值之首,苗药品种达106个。

黎医黎药也是我国民族医学中的瑰宝,只是它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戴好富痛惜地说,黎族医学中很多验方被证实疗效独特,也有很多治疗疑难杂症的好药。比如,非常有名的三九胃泰、枫蓼肠胃康,其配方就来自黎药。

相对其它民族医学,起步虽早的黎医黎药在现代医学发展中远远落后了。

自救:黎医杨丽娜的探索

于是,小部分觉醒起来的黎医开始自救。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扩大黎医黎药的影响,复兴黎医黎药。

50岁的黎医杨丽娜是其中一位。

这位精明能干的黎族妇女,从祖母处学习黎药,又因为曾在卫校接受过较为专业的现代医学训练,所以,她开始以较为现代的方式来研究黎医黎药。

她于1998年发起组织筹备黎族民间医药研究协会,几经周折,后经海南省民宗厅(现省民宗委)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五指山市成立了海南五指山黎族民间医药研究协会。研究会成立后,立即走访民间老黎医,全力抢救、收集黎族民间医药秘方;同时,以民间知名老黎医为对象发展协会会员。

研究会在内部设立了技术委员会,对黎族民间医药秘方的组方开展药性、药效方面的研究,经过对民间配方的药味配伍进行增、减、替换等修正工作,优化组方100多个;通过多年的收集整理,研究会还出版了《黎族民间医药集锦》第一集。书中收集300多种草药,附有300多张照片,全书分治疗肝炎疾病类药、消化系统疾病类药、泌尿系统疾病类药、骨科疾病类药、风湿坐骨神经疾病类药、呼吸系统疾病类药和毒蛇咬伤疾病类药等共13类。

杨丽娜的梦想,是要将本民族的医学财富发扬光大,让黎族医药造福人类。

91岁老黎医蓝生仁的后代也在尝试。他的孙子蓝章巍继承了爷爷的医术,蓝章巍在海南医学院一位专家的帮助下,在治病时,开始学习写病例,尝试将爷爷掌握的验方、黎药,用文字记录下来;蓝生仁更小的年仅13岁的孙子蓝章山更是迷恋黎族医药,他对爷爷的医术非常崇拜,小小年纪跟着爷爷学习,立志长大学医,让黎医黎药为更多人治病。

研究:现代医学力量的注入

由于没有文字,黎族医学看似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但它却是博大精深的。单凭少数觉醒起来的黎医的自救,仍是难以形成气候。

难能可贵的是,近几年来,开始有专家进行黎医黎药的研究,他们收集黎医验方,寻访老黎医,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黎药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物质等,并尝试利用黎族验方,开发黎药。

在海南,较早进入黎族医学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是原海南医学院药学系主任刘明生教授,他于2002年组建了黎药抢救和发掘课题组,课题组在近七年的探索研究中遍寻黎族名医,深入

山区采集了黎族常用药用植物150余种,并编辑成我国第一部黎药学专著《黎药学概论》。遗憾的是,在刘明生对黎医黎药的研究刚入佳境时,却因故中断了。

戴好富是近几年研究黎医黎药方面崭露头角的专家。他从2005年着手研究黎族医学,几乎走遍了所有黎族聚居地区,开展黎药资源调查,并淘到了一批非常珍贵的记录黎族医药的小手册。比如:1959年的《中医验方录选》、1969年的《常见中草药》等。

这些手册都是当时驻五指山区的部队军医,走访老黎医,收集到的黎药验方。戴好富说,这些小手册是他从琼中、白沙、五指山的民族地区,从黎医手上收集来的。

记者随手翻看了一下,这些已经发白、卷边的小手册上,记录着许多黎药名称,以及药性、药效、使用方法等,像黑面神、山黄皮、破布叶、地胆头、马樱丹、木别子等,都是黎族常用药材。

从手册中随便选取一个验方,从其用法上就可以体会到黎族医学的神奇之处:治疗扭伤,将适量三桠苦切碎加热,加入酒精适量,调合,每天一次,外敷伤处6-8小时,即可痊愈;还有治疗哮喘,是将蝙蝠用泥封固,烧成炭研末,再用其它草药煎水冲服。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专家开始关注黎医黎药,渐有相关著述出版,使黎医黎药总算有正规的出版物可查阅。不管力量大小,多少让人欣慰。戴好富介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名誉会长诸国本,在对海南进行实地调查之后,也形成了《五指山区黎医药———海南岛黎族医药调查报告》,戴好富自己也编写了《黎族医药》第一册和第二册,第三册也即将出版,他还计划将收集到的黎族验方整理归纳,编写出版《海南黎族民间验方》一书。

更为重要的是,他带领所在团队对黎药植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和有效成分的研究,迄今已发现见血封喉、牛角瓜、沉香、海南地不容等20余种具有强抗肿瘤、抗菌、抗艾滋病毒等活性的植物提取物,以及100多种新的天然产物,为黎药的产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利用菠萝蜜具有醒酒的生物活性,研究开发了具有解酒保肝功效的海蜜速溶茶和海蜜胶囊;利用海南药材益智研究开发了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效的益智保健酒;利用海南产灵芝研究开发了具有提高改善睡眠功效的灵芝胶囊等产品。

目前,热科院生物所正在利用国家研究课题,建设黎药园。黎药园将分为药用花卉、药用蔬菜、抗癌植物、常用黎药、珍稀黎药等多个分区,现在已收集到黎药植物300余种。戴好富说,黎药园的目标是收集600余种黎药植物,为黎药的产业化储备种质资源。

政府:黎药产业发展的推手

事实上,黎医的研究,黎药的开发,靠杨丽娜这样的黎医群体和戴好富这样的专家,远远不够。产业要发展,产业要做大做强,政府才是最重要最大的推手。

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对黎医黎药的重视和扶持远远不够。别说产业发展,就连黎医执业的困境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执业医师法》规定,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员必须具有从医资格,黎医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文化程度却不高,无法完成执业医师应试,一旦从事医疗活动就可能被称为非法行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黎族传统医药利用与研发。

而且黎族同胞民风纯朴,行医多是为本民族服务,经济观念淡薄,没有像其它兄弟民族那样,对植物药进行大规模地筛选、种植、推广、加工、销售。 

苗药是年产值上百亿的产业,海南黎医黎药相形见绌。戴好富认为,黎医分散于民间,缺乏组织,得不到政府资金上的扶持和帮助。如不及时挖掘、整理及研究,势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对传统民族医学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黎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黎医黎药也是宝贵的民族遗产,它的抢救与开发利用,可以效仿黎锦。戴好富呼吁:政府要重视黎药产业的发展,支持黎医的传承,加强黎医黎药的科研,制定优惠的产业发展与扶持政策,设立黎药专项研发基金,集中物力、财力、人力,研发出一两个黎药的拳头产品,打响黎药品牌,振兴黎族医药,让神奇的黎药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同时,为海南创造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