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魅力海南:海南八音乐是海南主要的本土器乐,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海南俗称的八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
溯源:历史上八音曾两度遭遇浩劫
八音早在唐宋就出现雏形,明代已经十分成熟。明代琼山县就出了一位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的音乐家汪浩然。海南八音乐在清代、民国以及解放后都盛行,流行海南岛,并随着琼侨的脚步走向东南亚各国。
在历史上,八音曾经两度遭到浩劫。一是民国二十八年,日本入侵海南以后,实行“三光”政策,人民流离失所,土戏班停锣息鼓或远走东南亚,广大城乡民间乐社队瘫痪,弦断管破,锣罢鼓停。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红军和各县赤卫队所在的农村根据地,还组织一些八音队配合进行革命宣传。
抗日胜利后,八音社队又得以复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南各大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八音社队,当时琼山县的灵山地区就组织有八音队200多支。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八音”被视为“四旧”、“毒草”横扫,八音再度遭到沉重打击。在灵山镇儒杨村村民杨文林的家中,摆放着一个古老的八音乐器,一把用椰子壳做的椰胡,据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把花梨木做的唢呐,也出自一百多年前。灵山镇有两支较活跃并很有影响的八音队,杨文林所任队长的八音乐队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于1946年的杨文林,1968年在部队文工团呆过,多才多艺,不仅是队长,也是胡琴手,能够现场根据调子,现编现唱出歌颂新生活、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词来。
杨文林的祖父杨天新在200多年前就因八音远近闻名,祖父死后传艺与杨文林的父亲杨仁和,杨仁和再传艺杨文林。杨文林说,原来他父亲手头有一本厚厚的八音曲谱,录载了几百首八音曲目,都是从祖父杨天新手中传下来的,但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这本曲谱被毁,自己只是从其中录抄了一些。杨文林感叹地说,这实在可惜。杨文林手中这一本小小的笔记本,有八音曲目11首。但八音乐谱都是用特殊的符号,外行人看到就如同天书。据儒杨村老人介绍,八音乐源于乡间,乐手对音乐的记谱方式不甚明了,所以就用这样的符号代替。
古老的八音,原来是如此悠扬浑厚。一把黄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更是穿越时空,见证了两百多年的八音发展史,那一架椰壳制作的二胡同样独具海南元素,这些散落在琼北乡间的民间文艺,更是海南文明的象征。
然而昔日的昌盛,并不能掩饰现实的苦楚,创作、演奏人员的青黄不接可能让海南八音成为永远的绝唱……
八音丰富了田园生活
八音是海南乡土艺术的重要品种,每逢节日喜庆、婚丧礼仪、社交、祭祀场合,请八音队演奏成为琼北地区的风俗习惯。现在灵山镇一共只有6支八音队,每逢公期,就会看到八音队走街串巷,轮番演奏,多是《大开门》、《大贺寿》、《万岁喜》、《槟榔香》等喜庆曲目。每次演出都有众多乡邻前来捧场,即便是不懂八音的年轻人有时也来捧场,场面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杨文林说:“每年的公期,是一年中最累的时候。演出一场接一场,有时要连续演30个小时,累了也只能在现场打个盹,观众有需求,我们就要演到底。”
八音乐曲中有《闹军坡》、《庆丰年》这样的现实题材,也有《万花灯》、《比目鱼》一类的生活写照,还有《新拜堂》、《酬宴会》等庆典内容。这些曲目都源于农耕生活,扎根乡野,是农村劳作场景的真实再现,海南的田园生活离不开八音的伴奏。
老手艺要靠年轻人来传承
古老的八音,曲谱采用的是工尺谱,外行人看起来如同天书,村里的老人无法转换成现代的五线谱或是简谱。曲谱多是祖辈流传下来,每个乐手的曲谱很零散,不成系统,年轻人学起来也是东一句,西一曲,残缺零散。
杨文林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即使有人想学也找不到合适条件,不是没有传统的乐器,就是找不到完整的曲谱。”
八音的历史比琼剧还久远,从古至今都是清一色的男子在演奏,随着发展,女子逐渐可以在八音队伴唱琼剧。八音的题材广阔,内容充实,反映了海南人悠闲的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八音的发展史上,和海南民谣、地方戏剧同是海南历史的一面镜子。
海口市美兰区文体局为八音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担负着保护和传承的重任。文体局副局长林小平说:“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题,存在一定的共性,那就是人员的青黄不接。”
为了全面抢救和保护八音,美兰区文体局已经开始征集遗存下来的古老乐器,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保留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收录工尺谱,并请专门的音乐专家转换为人们熟知的五线谱。美兰区文体局还把举办八音培训班列入议事日程,通过政府组织,灵山镇文化站推动,力争办成长期性质的培训班,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八音演奏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抢救和保护仅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手段,只有传承和推广才能永葆八音的发展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