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魅力海南:2015年1月17日晚,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承办的海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颁奖晚会在海口举行。这台约100分钟的晚会里,竟然容纳了近30个本届会演的参演节目。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晚会总导演蒙麓光表示,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四年才举行一届,应该尽量多地给基层文艺工作者提供展示的舞台和机会。为此,导演组精心选取了这近30个节目的精华部分,经过重新编排、配乐,再辅以精美的舞美和灯光设计,为观众献上了一道热烈紧凑、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盛宴。
随着《鹿回头》、《达达瑟》、《黄道婆》、《黎族故事》等一批精品剧目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斩获佳绩,海南省的少数民族文艺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来自各市县和基层的民族文艺工作者却鲜有机会在全省性的舞台上,通过精良的制作手段,展示他们的创作表演成果。这台颁奖晚会的举行,不仅为这些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交流,提振了信心,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作,对于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是从70多个节目的录像资料中,挑选出这30个节目进行重新编排创作的。”为了这台颁奖晚会,总导演蒙麓光不惜辞去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委的工作,一心投入到晚会的创作中。“要给基层的编导和演员们更多的机会和鼓励。”蒙麓光告诉记者,在3分多钟的时间里就要完成一个节目的精华展示,而且整台晚会的节奏和衔接也要自然流畅,这对于主创人员来说,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事实上,由于剧场被临时征用,从舞台安装灯光屏幕到演出,加起来也不到二十个小时,在正式演出前3小时,这台晚会才完成第一次合光,连彩排都来不及举行。“但是我心中有底,晚会一定会很成功,因为我们之前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工作。”蒙麓光说。在她看来,这台颁奖晚会更像是一次检阅,而她要做的,就是从所有的参演节目中发现亮点和新意,把我省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的最新成果,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挖掘文化积淀 展示民族性格
全省共有14个市县提交作品参加了本届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前几届相比,本届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全部是原创作品,这对于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蒙麓光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我省少数民族文艺的发掘和创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一批年轻的编导充实到了基层创作队伍中,为传统的民族歌舞注入新的观念和审美意识。
苗族传统舞蹈《盘王古歌》,是这一古老舞蹈首次呈现在观众面前。《皮面舞》、《平安舞》等都从独特的视角较好地表现了人们对悠久历史文化的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往往和他们的祭祀、图腾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把这些带有仪式感的场面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是衡量一个地区和民族文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颁奖晚会的第一篇《古韵悠悠》,就集中展示了这一领域的成果。“这种舞蹈的动作往往会比较单调,需要创作者去提炼和发挥。”蒙麓光说,从本届会演的节目来看,更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成为各个代表队共同关注的领域。
在少数民族的文化中,表现劳动、生活场景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几乎是各民族共同的特征,也是重要的题材。获得本届会演优秀节目和优秀编导一等奖的黎族舞蹈《拈汀透》,就把黎族男女之间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艺术地呈现在舞台上,节目结构完整、舞蹈语汇鲜明、演员表演到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蒙麓光说,这类节目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歌舞体现出本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拈汀透》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这一观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自觉。
拓展艺术领域 丰富表现形式
在我省前3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苗族的文艺作品相对偏弱,而本届则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除了《盘王古歌》外,琼海代表队的苗族舞蹈《绣女翩翩》以其新颖的构思和在舞蹈语汇上的突破,获得了优秀表演奖一等奖和优秀节目奖二等奖。此外还有苗族歌曲《走村歌》、苗族舞蹈《苗染》等,都形象地再现了苗族同胞悠久的传统和灿烂的文化,成为本届文艺会演的一大亮点。
创作题材的丰富,是民族文艺工作者眼界开阔、不断拓展表现领域的体现。蒙麓光告诉记者,在颁奖晚会上,她特别选取了原生态情景表演《出嫁歌》和黎族服饰表演《黎家生活秀》进行了重新整合。“《出嫁歌》把黎族婚礼的独特风俗在舞台上艺术呈现,质朴而亲切,而《黎家生活秀》则是让普通的黎族农民身着自己的服装,表现打渔、犁田、打猎、酿酒等日常劳动生活场景,非常具有感染力。” 《黎家生活秀》原本的节目很长,比较拖沓,而最终在舞台上呈现的虽然只有2分多钟,但是各种元素都被保留,而且更加丰富立体。蒙麓光说,这些原生态的节目要想取得理想的舞台效果,必须要求创作者具有良好的整体把控和舞台调度能力,否则不仅不会打动观众,甚至会让观众觉得粗陋和单调。这次还有一些作品,例如《守山兰的阿哥》、《隆闺情歌》、《情歌唱出心窝窝》、《山兰妹嫁远方》、《家乡兴哒哒》等原生态黎苗歌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有些节目的编排上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这些基层文艺工作者敢于探索的勇气和整体把握能力上的提高,让人对我省民族文艺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乐观。蒙麓光说:“对于这种创作热情,一定要给予肯定和保护。”
融入现代理念 鼓励大胆创新
在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中,原生态和现代化似乎是一个矛盾体。对此,蒙麓光的态度非常明确:“如果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一定要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而如果是通过舞台展现民族文化,那么一定要在尊重民族习俗和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否则我们的民族艺术就得不到传承和发展。”
在颁奖晚会上,特征鲜明而又创意十足的大屏幕视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蒙麓光告诉记者,对于少数民族文艺来说,视频是一个现代化的包装手段,更是其文化内涵的直观阐述,晚会的视频主创人员根据这30个节目的内容和特点,专门制作了30组视频内容。没有简单的素材堆砌,也没有机械的照片还原,而是在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审美理念和简洁明快的风格,有机地融入到节目的创作表演中,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带给观众想象和思考。
“以往看会演的节目,基本上都会看到《达达瑟》和《鹿回头》的影子,而这届会演有了很大改观。”蒙麓光告诉记者,舞蹈形体和语汇的创新,是本届会演又一令人欣喜的变化。从单纯的模仿到大胆地创新,反映出的是编导们打破常规的创作理念。《汤·侬赛》、《海边穆斯林》、《天涯陶魂》、《嗳嗳呀》、《大笠舞》、《欢乐黎家》等在题材和形式上的探索,丰富了黎族舞蹈的内容,延伸了表现领域,这种创新和开拓精神,比创作一个中规中矩、成熟本分的作品更加值得鼓励。尤其是尾声,台上几百个少数民族演员共舞《爱我中华》时,大气磅礴,令人振奋,把整台晚会推向高潮。
从整体来看,我省的少数民族文艺在音乐创作、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设计制作理念和水平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文艺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时间和积累。只要广大文艺工作者能继续保持这种势头和精神,假以时日,我省的少数民族文艺事业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