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海南伴手礼:带一份黎锦回家

来源:魅力海南 发布日期:2016-11-01 15:34:23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魅力海南:海南伴手礼,要说礼中最高大上的,当黎锦莫属。

曾经有一位来自印度的记者到海南参加金砖五国会议的报道,想带点礼品回去,打听了很久,只对黎锦感兴趣。

贝壳、珍珠、砗磲、花梨木、椰子糖、热带水果……印度记者觉得统统不稀奇。而本地织锦,一听就让人眼睛发亮。

如今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民族人文气息,一些酒店大堂、景区景点干脆给黎族妇女们留出一席之地,连纺织的全套工具都搬了来。

穿戴民族服装的黎族妇女就这么席地而坐,五彩线团通过灵巧的双手,色彩斑斓地忙活着。游客或站或蹲看了一会,有的不敢叨扰,有的也问卖不卖呀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首个成功申遗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没有文字的黎族,黎锦就如同文字,反映了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状态及审美趣味。

《联合国新闻》对黎锦技艺这样描述:黎锦,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春秋战国时期称黎锦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过去的黎锦成品,有筒裙、衣服、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有在筒裙上面镶嵌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等,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

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换句话说,你只要是个黎族女人,就必须学会黎锦技艺,这属于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但随着开发程度越来越高,服装衣物随处可买,且人人买得起。黎族姑娘出嫁也没有了必须携带一定图案、式样织锦的硬性规定。这一技艺几近没落。

因此在黎锦没有走上商业化道路之前,情形并不乐观。曾经去五指山一织女家,看到几十匹大大小小的织锦,胡乱叠了塞在床底下。就是要卖,卖相也大打折扣了。

最早把黎锦当伴手礼的郭凯却是东北人。交易会上,郭凯收集的大幅黎锦无人问津,情急之下,郭凯干脆将其剪成小块,放在画框里化整为零。此后便渐渐出现了各种黎锦画框、壁挂、围巾、桌旗、床旗,黎锦画、摆件、黎饰等等。

脱胎于古老传承,又融入了时尚元素的黎锦,有丝巾、披肩等实用品,色彩艳丽,制作精美,许多创意融美感和图案意义集于一体,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急剧提升。

还是余秋雨对黎锦的评价最直接。黄道婆这个上海人,把纺织技术从黎族人那里传到中原,也把温暖带给了中原。

将黎锦当伴手礼带回去,就当做自己在重走文化传播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