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魅力海南之见笠识海南

来源:魅力海南 发布日期:2018-06-08 10:12:00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魅力海南:竹笠是海岛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海南的竹笠,不但入诗入画,更常在歌舞中演绎出万般风情。小小一顶竹笠,为何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在它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传说和历史传承?让我们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幕,一窥海南竹笠的千古风情,并跟随记者的脚步,探访海南竹世界里的种种情致。

千古风情话竹笠

在海南,竹笠很常见。烈日下,细雨中,寒风里,总能见这样的画面:裹着头巾的海南女人或面色黧黑的渔家汉子,头戴竹笠辛勤劳作。

千百年来,竹笠已成为海岛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海南的竹笠,不但入诗入画,更常在歌舞中演绎出万般风情。1960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让头戴竹笠的海南妇女形象深入人心。2005年9月,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市申报的东坡笠与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儋州调声、崖州民歌等25项民间文化资源一道被认为最能代表海南本土文化特色,成功入选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小小一顶竹笠,为何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在它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传说和历史传承?让我们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幕,一窥海南竹笠的千古风情,并跟随记者的脚步,探访海南竹世界里的种种情致。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黎民百姓的朋友、造酒试验家、瑜伽修炼者、月下漫步者……”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的开篇一口气给苏东坡罗列了19个头衔。但林语堂却偏偏遗漏了重要的一项:东坡先生不仅是文坛大家,作为北宋一代潮人,他还是一位勤奋钻研的制帽大师

苏东坡的“帽子戏法”

早在东坡元佑年间于京师为官时,就曾设计了一种筒高檐短的帽子,常常戴着四处出游,京师士大夫群起效仿,谓之子瞻样,甚至有苏门弟子戏作对联调侃此事:伏其几而袭其裳,岂真孔子;学其书而戴其帽,未是苏公。

被贬海南后,穷极无聊之际,东坡亦玩性大发,和儿子苏过仿海南当地人习惯,以椰子壳作冠,父子二人都作了《椰子冠》诗,苏轼甚至又想起了当年子瞻样流行京师的往事,慨然曰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甚至头顶一个大西瓜,在海南的田地间边唱边走——照此推论,东坡先生也极有可能是瓜皮帽的伟大创始人

当然,若论苏轼所创制的各种帽子里,名气最大、流行最广,千载之下,仍然盛行不衰、粉丝人群最多的,当然非东坡竹笠莫属。

据记载,苏东坡在儋州时,常去朋友黎子云家玩,一日碰到天下大雨,就借了一顶斗笠,一双木屐,穿戴起来回去,一路引得路人大笑、狗犬狂吠。后来有人据此事画了一幅《东坡笠屐图》,他自己还作赞曰人所笑也,犬所吠也,笑亦怪也。

万泉河畔的东坡笠

有意思的是,东坡贬地在海南岛西部的儋州,位于岛东的琼海人却认为东坡笠是由万泉河畔的山坡笠演变过来的,是海南民间最简便但最盛行的传统竹篾技品,戴着舒适,能遮日挡雨、防风御寒,能当枕头又可盛东西还可以盛水,绝对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品。

琼海市在美丽的万泉河畔,这里是竹的世界,竹制品多达百多种,万泉河东坡笠历史悠久,匠技独特。早在北宋时,这里已有由竹枝制成罩笠变宽肩笠即山坡笠。传说苏东坡贬琼后,对万泉河的山坡笠爱不释手,笠不离身,现海口五公祠和儋州苏东坡书院中的苏公像就戴其笠,故琼海人谓为万泉河东坡笠

东坡笠传承近千年,至第一、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琼崖革命的策源地、根据地,是举世闻名的红色娘子军诞生地,琼海当地群众为支持革命,特制东坡笠送红军,后来的那首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唱红了大江南北。

故东坡笠又被当地人民群众命名为革命笠红军笠红色娘子军笠,竹笠在红色娘子军戏剧、电影、芭蕾舞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成为海南独特的文化符号。1956年、1974年北京、广东博物馆曾将东坡笠当展品并保存。

东坡笠的制作过程,大约要经过约50道工序。在琼海市阳江镇各乡村中,有粗制笠、有上等笠、出口笠,但这上等笠的艺匠工龄起码要有20年以上。编笠是先编主篾,编成上下两层,然后在中间夹放葵叶和芭蕉叶(干),然后加在一起,通过咽篾、圮篾、押篾等的凑合而成笠,一顶东坡笠从破篾到编成,老匠工需12个小时,但初学者必须24小时以上。

解放后,琼海人人编笠,村村有编笠工厂,是主要经济来源。但改革开放后,年轻人爱外出打工,故种竹人少了,传承人少了,东坡笠技濒危,2005年9月,琼海东坡笠成功入选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儋州千年竹笠史

对于琼海人东坡笠申遗一事,儋州人自有说法,东坡先生在海南时明明是在儋州讨生活的嘛!再说儋州的竹笠传承可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也是有据可查的。

儋州市民间文艺暨调声山歌协会会长谢有造对儋州民间文化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儋州古人的帽子最早有记载应该是汉代,那时男人戴的是黑布帕帽,女人戴的叫五色布帽发展到唐代则为六角藤帽而发展到宋代,竹笠大兴其道,东坡竹笠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说东坡笠一出,诸笠退位。但东坡先生也给海南留下了一道历史性难题:其身后的海南竹笠分为尖顶竹笠和圆顶竹笠两大派系,互有拥趸。

此后的近千年传承中,儋州东坡竹笠的传承基本保持了稳定性。只是后来儋州个别地区流行一种男式竹笠,名为箥基笠,这种竹笠要比东坡笠大上五倍,戴起来煞是威风。但近代以来,儋州男子渐渐不再戴竹笠,改戴解放帽、公尚帽(礼帽)。竹笠的传统被朴实的儋州女性继承下来,并一直保持到现代。

谢有造告诉记者,儋州女性戴的竹笠中,最常见的是金鼓帽,因为比较结实耐用。但流行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红油帽才是儋州竹笠的最高成就代表。红油帽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制作一顶红油帽至少需要花一周的时间,竹笠编制完成后,要用造船所用的红油反复刷十几遍甚至几十遍。

竹笠下的海南女人

由此可想而知红油帽的价格不菲,也因此成为当时海南儋州女人嫁妆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谢有造至今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他的月工资是43.58元,而一顶红油帽价格是30元。

外人很难理解红油帽对儋州女人的诱惑,大多数女人一生也只有一顶红油帽罢了,谢有造就很自豪他这一辈子曾给老婆买过两顶红油帽。儋州女人回家后第一件事必定是将头上的红油帽摘下来仔细擦洗干净,小心翼翼地供挂在正厅墙上,然后才会去处理家务。

因为珍贵,儋州调声里就有不少关于红油帽的趣事。如改革开放前儋州有的地方比较穷,流行三角婚,也就是张家的女儿嫁给李家的儿子,李家的女儿嫁给王家的儿子,王家的女儿再嫁给张家的儿子,一圈下来,彩礼钱就省下来了。

但这样一来,很多姑娘出嫁就得不到心爱的红油帽做彩礼,于是在调声中赌气唱道:姑怨汉,怨汉生在穷世间,嫁夫不得红油帽,后道不知几艰难。意思是说姑娘出嫁时连红油帽都没得戴,后面的苦日子还说不定有多少呢!

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男的信誓旦旦:得妹做哥屋里人,不许妹妹晒日头。后来结婚了两人闹别扭,女的抱怨男人食言,男的就辩解唱道:红油帽买市王五,金鼓帽姑从不愁。意思是说我从王五集市上给你买了红油帽,金鼓帽你也从来都没缺过,晒不到日头,我哪里食言啦。

儋州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照荣告诉记者,儋州调声和竹笠的关系密切。一来唱调声都是在白天,戴竹笠可以遮阳挡雨,同时不同样式的竹笠也可区分不同队伍,还可以做装饰用。

此外,女孩子比较怕羞,戴着竹笠可以遮挡自己面容,同时也便于她们偷窥青年男子。事实上,竹笠常常会作为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男子会把女孩的竹笠带走,邀女孩去自己家里取回。

陈照荣说,上个世纪,很流行在竹笠上印数字,205这个数字最流行。205帽子、人字拖、双风布搭的确良成了儋州时尚青年的标准配置。

如今,红油帽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令谢有造自豪的红油帽也在几次搬家中遗失,陈照荣想为文化馆和艺术团寻几件真迹也了不可得,儋州那大大街上即使偶尔看到戴斗笠的女人,也多是传自越南的廉价舶来品。

只有在儋州白马井渔市上,那里的女人们仍然保持着戴竹笠的传统,固守着一份传自远古的风情,也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海南歌舞竹笠情

海南竹笠,能入诗,入画,也能入舞。还记得那首黎味浓郁、旋律优美又撩人情怀的插曲么——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那是1964年2月,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组,到海南原红色苏区万泉河畔、黎村苗寨,深入体验生活。

这批作曲、编导,均系留苏归来的文艺工作者,置身绮丽多姿的亚热带风光里,见那头戴斗笠、身穿唐装大裤筒的海南妇女,一颤一悠的挑担姿态,令扇惯天鹅之翅的人们诗意联翩:海南的斗笠在日常生活中位置明显,那么在剧中体现军民鱼水情,何不来段《我编斗笠送红军》,不也颇具地方色彩、民族风格么?

于是旋律大王杜鸣心、吴祖强,慢慢地体味着黎族民歌《五指山咧五条溪》,那汩汩流淌的心音。编导蒋祖慧、王希贤脑海里,极具审美意味的舞蹈形象,也出现了穿斜对襟短袖衣、宽裤筒的一群海南妇女,从舞台纵深处鱼贯而出,撩起修长的秀腿,托举着一顶顶斗笠

其实,最先发现斗笠与海南一色,美意同表意齐飞的是舞蹈编导大家陈翘。

1959年的农忙时节,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阳镇毛上村,正在深入生活的陈翘,脸菜色,脚浮肿,人病了,就靠着茅屋的竹窗远眺。突然,她眼前一亮,又忙扶着泥墙,走出茅屋,身倚椰树,惊奇又欣喜地瞪着前方——不远处的梯田里,夕阳斜照,水波潋滟,正插秧的黎族妇女们,时而弯腰,时而站立,头上戴的多彩草笠与田景相映成趣,像变化多端的图案。

眼前的田间劳作,与早些年积累的生活画面,顿时重合,无形叠印:情人哥从深山采来葵叶,姑娘便细心晾晒、精心编织着草笠;蹚过小溪,后生仔不时戽出一串水珠,姑娘忙用草笠遮挡;进入坡场,小伙子火辣野性的眼光,姑娘急将草笠掩到前胸……

像瓜熟蒂落,已酝酿多年的灵感来临了——八个黎族姑娘挺胸、提胯、蹬脚的舞姿动律,辅以草笠提、甩、转、遮等,要极尽女性特有的青春、朝气的风致,体现东方人审美价值和韵味:瞧,我们多么漂亮啊的主题……

1962年8月,《草笠舞》由国家选送,参加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第8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荣获金质奖。一个在南方的南方、海岛山区小歌舞团,竟也能为中国为黎族,赢得荣誉。

有如点石成金的魔术师,陈翘将一顶顶乡土草笠,像挖掘海南石碌富矿般升华着,让其一再发出炫目的色彩。

1972年4月,陈翘在黎族群舞《喜送粮》中,将黎寨司空见惯的挑担、装包、运粮劳动,使演员的汗巾化为扁担与麻袋,尤其将竹笠化为簸箕、车轮等一物多用,演化出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的景物和场面,静道具变为动道具,将字渲染得淋漓尽致。

1979年10月1日,在国庆30周年的检阅队伍中,一个千余人的艺术方阵《喜送粮》,那服装、舞姿、音乐,尤其那上下左右翻飞的草笠,犹如五指山谷间缤纷的蝴蝶,浩浩荡荡地经过天安门广场。

2009年11月28日晚,在北京舞动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中国舞蹈家协会成立60周年舞蹈精品晚会上,《喜送粮》一再亮相,这一,就是38年。

竹艺翩翩入农家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海南,尤其是农村,人们对竹子的钟爱不亚于东坡。餐桌上香喷喷的竹筒饭,大山里黎族同胞腰间挂的竹篓,再细心一点,若是到房前屋后转一圈,竹编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更是随处可见,挂在檐下的鱼篓,闲置门前的鸡笼,至用竹篱笆作的院门,屋内陈设的竹凳、竹篮、竹床……农家人对竹子的利用,几乎渗入到各个方面。

鼻箫声里诉衷情

说起竹子在海南的运用,就不得不提起黎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曾在省民族博物馆工作的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辉山,是第一位系统和深入地研究黎族竹文化的专家,他曾写过一篇颇有名气的论文《黎族竹文化探析》,以四万字的篇幅,详细描述了竹子在黎族的农耕、渔猎、建筑、饮食、信仰和医药等领域中所起的作用。

倘使文字尚不足以让你信服,那么不妨来海南亲自体验一番。在五指山市一个叫太平的黎族村落,村民们不但用竹子编成篱笆保护水稻,还用竹条搭成架子种植豆角和茄子,山脚下,至今还有人用竹子当引水管;在东方市江边乡俄查村,用竹子编扎的房屋门户,坐得油光发亮的竹凳,打渔的鱼篓,各种竹制器具满目皆是;在儋州市南丰镇马岭排村,黎族百姓出门劳作时,必在腰间挎上一个竹篓,装上水壶,染蜡时也必须用到竹签,更不消说竹编的菜园栅栏。

其实,黎族百姓不但用竹子来制作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还将竹子应用于娱乐活动当中。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箫、笛、口弦等,都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乐器。其中就就有久负盛名的鼻箫。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景区,记者欣赏黎族八音演奏时,有幸看到了这种箫。

今年54岁的符阿公吹鼻箫在当地很有名气,不仅在景区吹给游客听,平时村里有聚会也都邀请他去演奏。符阿公说,鼻箫在黎族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里面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爱了。临成亲前,这位姑娘到槟榔园采槟榔,被峒主看上,并将姑娘关了起来。小伙子只好唱歌传情,峒主知道后,就把小伙子的舌头割掉,小伙子却砍下一节白竹,用鼻子吹出自己的思恋。后来,小伙子被峒主抓去处死,死前托人将鼻箫转交给姑娘。不久,姑娘逃出虎口,跪在小伙子坟前,把小伙子生前吹奏过的鼻箫曲吹奏了一遍,然后怀揣鼻箫,长眠于墓前。

一代又一代,传说没有老去。每当传统佳节或明月高挂之夜,黎家村寨的男女青年就会吹起鼻箫,互诉爱慕之情。一根小小的鼻箫,不知成全了多少黎族青年男女的美满姻缘。

筛子“筛”出好日子

筛子和簸箕,是两种传统的竹编生产工具,也是农村居家必备的生活用具。只要走进农家,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平时大都挂在堂屋或室外的墙壁上,或摊放着需要晾晒的物品,平放在院坝的平地、凳子、木架上。在琼海市嘉积镇益群村73岁老人史宏钊的家里,记者看到了全套八件筛子、簸箕。

据他介绍,筛子和簸箕的形状、编织材料和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四周用较厚的蔑块编织成圆形边框,底面用薄而细的蔑条编织成纵横交错的网状。区别在于筛面大小和孔隙疏密,筛子直径一般在60厘米左右,而簸箕一般直径在100厘米左右,而且底面没有孔。

簸箕一般就是用来晾晒农家收获的花生、茶叶、油菜籽及辣椒、花椒、干果等作物产品,而筛子由于孔隙大小不同也有不同的用处。史宏钊说,筛子的使用方法是先将要筛选的东西倒在上面,用双手平端起来环形晃动,颗粒大的就留在了上面,颗粒小的就通过小孔掉在了下面,农家人常用它来过滤粮食。

筛子出了好日子。史宏钊介绍说,筛子是我们祖祖辈辈就开始用的东西,以前生活条件艰苦,农民吃不饱,筛米的筛子都是疏孔的,孔隙比较大,只用把谷子、石子等比较大的颗粒物从挑出来就行了,后来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对生活要求高了,才出现密孔的筛子,把疏孔筛子筛出来的米再次过滤,将糠和米分开。

记者向村民打听到了一位擅长竹编工艺的老人。他叫史业武,今年已有70岁,身材高瘦,手指修长动作麻利,十分灵活,一看就知道是个手艺不错的人。从16岁开始,史业通开始跟父母学艺,只花了一两天功夫,他就掌握了竹编技术,一对竹筛(疏孔和密孔),他最多只用30个钟头就能完工,鸡笼、撮箕、畚箕等简单的竹器自然不在话下。

时至今日,筛子和簸箕在益群村几乎家家都有,人们的生活还没有离开它们,有人还拿它们做起了生意,一般一对筛子可以卖到37元,村里几户人家就靠着这门技艺,过着非大富大贵、但也不贫穷的生活。

不同喜事挑不同的箩筐

人们常常说好事一箩筐,这话可不是随便瞎编来的。按照老一辈的说法,竹箩筐也叫日子箩谷箩,人们家里放上竹箩筐有五谷丰收之意,所以,每有喜事都会用上它,寓意好上加好。

史宏钊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对竹制的大箩筐,直径超过半米,高度也接近半米,每一根竹篾缠绕着另一根竹篾,甚至找不到打结的地方,他告诉记者,这对箩筐用了有快20年了,至今仍然好用。

两个都装满,可以装上一百多斤谷子。史宏钊老人说,每年村里水稻丰收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用这种箩筐装粮食,而每逢喜事,它又是个好挑子。据他介绍,有老人过寿的时候,家里人就会在箩筐里装满猪肉、礼品,然后贴一个大红大红的寿字,挑过去祝寿,而要是有新人成婚,东西就会换成糯米糕、椰子粑等,上面贴的字也要换成

看到记者对竹筐感兴趣,益群村村支书周启宁也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对竹箩筐。这对箩筐比史宏钊老人的那一对,明显小了很多,直径不到二十厘米,在当地被称作花篮,今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周启宁去看望一位老人时,老人送给他这对花篮。据他介绍,这对花篮的用处又不一样。平时都不用它,这是小孩满周岁时用的。

原来,村里人有个习俗,每家每户的小孩满周岁的时候,都会举行抓周仪式。家长将糯米糕、书、钱等东西放在花篮里,让小孩来选,看长大后适合做什么。而且,花篮上也要贴上红纸,但是不写字。

在离益群村80公里开外的海口市龙桥镇墨舞村,记者又找到另一对竹箩筐。当地人称为篓子,相比前两种,这种箩筐体型更小,直径只有接近10厘米,它的主人王昌国告诉记者,这对篓子是亲戚家盖房子摆酒席时,专门用来挑酒的。

如今,农家人依然保留着这一做法,平时这些箩筐都被束之高阁,只有办喜事时才拿出来,因为他们相信箩筐能带来吉利

“方圆十里的小孩都睡过我编的摇篮”

在海南,墨舞村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竹器编织专业村,在网上搜索一下墨舞村,网页就立马会弹出竹编两个关键字来。

与琼海的益群村相比,墨舞村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成片成片的青竹,村里人告诉记者,这里有句俗话:问墨舞在哪里,只要顺着茂密的竹林就到了。由于坡广地肥溪多,非常适合青竹生长,不知从何时起,这里就有了竹器编织的传统。然而,近两年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竹子还是那么多,但由于挣不了多少钱,大部分篾匠为了生计都转了行,墨舞村家家户户编织竹器生活用具的场景再难见到。

从村民口中,记者打听到这里有一个怪人,别人编的竹器都卖不出去,他却从来不愁没生意。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决定前去拜访这位怪人。他家离村口很近,进去左拐径直走六七百米就到了,一路上,还没见到他人,就听到他家里传来的阵阵清脆的劈竹声。他就是王换祥,今年只有45岁,却已经做了35年的篾匠。记者找到他时,他正用一把锋利的篾刀将竹子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不断细分,破篾化条,身旁放着一堆自己编织的半成品。

王换祥从不编别的,30多年来,只专门编婴儿睡的摇篮。这种不到1米长,高也不过20厘米的竹篮子,市场上能卖出40元的高价,而且王换祥的生意一直很好,几乎都是上门来下订单,他告诉记者,目前积累的订单也有30多个,估计要忙到年底才能全部交货。

稳当。王换祥指着摇篮上的孔隙,自豪地说。这都要严格要求的,正六边形孔,稳定性好,三岁的孩子都可以睡。据他说,村民们信任他,都觉得他编的摇篮质量好。这里几乎方圆十里的小孩都睡过我编的摇篮。

编织一个摇篮需要好几道工序,一天都做不了一个,年纪大了,手还经常被竹子划破,但王换祥从没想过转行,他说会一直干下去。

不是没想过转行,如果我不干了,我怕再没人做这个。王换祥告诉记者,自己的这门手艺要求比较高,虽然只是一把简单不过的篾刀,但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都是技术活,一直想找到一个得意门生来传承,但一直找不到徒弟,村里的年轻人学什么的都有,但独独对这个似乎不感兴趣。

竹子编出青竹恋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世代以竹谋生,灵巧双手编织出的竹篓、竹筐、竹篮售卖至琼岛各地。他们爱竹,爱她带给他们财富和希望,也铭记着一个时代难以抹去的艰难与辛酸。

没有郁郁葱葱的竹林,也没有穿越林间的清爽凉风,有的只是年代久远的琼式建筑,门口杂乱地堆放着正在晾晒的竹竿。偶尔几声杂音打破宁静,是竹条划过空气的声音。

初冬午后的阳光照进了大半个堂屋,70岁的琼海市嘉积镇益群村村民史业通坐在日光里,看着老旧电视中播放的节目,一边乐着,一边为一只竹筛做最后的扎边加工。十来岁学会竹编的史业通每日除了农活之外,手里基本不离一只竹编半成品,日复一日地编着,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竹啊,是我的老朋友了。寡言少语的史业通眼里透出一丝眷恋。

竹子养活了全村人

琼海的竹制品多达百余种。一直以来,益群村村民就以生产竹制品为主要副业,几乎人人会编竹,家家都是竹编工厂,房前屋后的竹制品摞起来如小山一样壮观。

解放后,史业通一家划归到益群大队第七生产队,每日除了田间地头必要的工分得挣足,其余时间编制的竹制品还要上缴生产队,换作微薄的工分累积起来,不得私自售卖。由于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很长一段时间里,益群村的竹制品产量、质量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直到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竹编产业才又呈现抬头之势。

当记者问起,益群村的竹编历史源起于何时,史业通摆摆手,这个问题,你就是问我爷爷的爷爷,他也说不上来。

益群村并没有成规模的竹林,该村编织所用的大部分竹料是从五指山上游运来。如此费时、费事,益群村为何还要发展竹编产业呢?

史业通出门指向远方稻田,何止没有成规模的竹林,我们村里就连成片的稻田也不多见。益群村地少人多,人口密度很大,能利用的土地资源,村民们都用来种田了。要种竹林,确实过于奢侈。

但我们所能找到的,距离最近、成本最低廉的原材料就是竹子。史业通说,祖祖辈辈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想来,应是没有更好的谋生方式了。

竹编技艺传承堪忧

史业通的哥哥史业武现年78岁,同样与竹编制品相伴了大半生。尽管老人年近耄耋,却总穿着簇新的棉质衣衫,梳着整齐的发式,身上带着一股竹木的清香。

过去卖竹筛,要按制作工艺分成几个等级定价,越是精美耐用,价钱越高。史业武说,如今竹编制品产量越来越少,价格便一视同仁了。

朴实的村里人,也许还不懂得供不应求时,价格应随之抬高的经济规律,多少年了,每对耗时30多个小时方能编好的竹筛,卖出去同样只能换回一餐饭钱。

史家人告诉记者,制作一个竹筛,工序并不复杂,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首先要用尺子将削好的竹子青皮量出五种长度和三种厚度,并将其切分开来,然后进行搭网,用粗竹壳围成一个大圆,最后用红色的塑料绳把筛网和圆边扎合在一起。

前半段工序需要耐心,一般由女人来做,后半段工序需要力气,就交给男人完成。几乎每一个外地媳妇来到婆家,第一件学会的事情就是搭网,而网眼稀疏、大小是否一致,竹片韧性是否完好保持,也无形中成为了益群村媳妇的考核标准

不知何时起,这项考核标准就逐渐被淡化了。史家的大儿媳周始莲从琼海市嘉积镇万石村嫁过来已经好几年,婆家人心疼儿媳,只叫她专心带着两个孩子。可周始莲还是偷着学会了搭网,她说,家家户户都编竹,自己不会也不像话。

其实,如今益群村已经不似从前飘满竹香,随着越来越多青年人外出读书、打工,村里的竹编工艺与其他传统手工技艺一样,正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

采访间隙,史家的小孙子史佩奇在堂屋里玩耍,来回都小心地避开地上的竹子。爷爷告诫他,平日里离这些竹子远一些。

史家还没有人真正地出人头地,我要让孙子好好念书,不叫他花时间编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史业武说。可一想到不久的将来竹编技艺或将永远消失,他又拿起了竹筛,埋头编了起来。

君子白沙竹乡悠远

山水乡间,竹色青立,长叶沙沙,一直是中国古往今来的名人居士,心怀所念的理想居所。然而,在位于中国最南方的海南岛上,也存在着一个传承千年的君子之乡——白沙黎族自治县。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曾在两年前做过调查,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竹林面积20余万亩,主要竹种有麻竹、粉单竹、甲竹、四季竹、青皮竹、巨龙竹、勃氏甜龙竹等。绝大多数为人工种植,又以笋用竹居多。

从地域分布看,白沙当之无愧是海南的竹子之乡。2011年底白沙竹林已有6万多亩,短短两年时间里,白沙竹林面积已增至11万亩。同时,除白沙集中连片的竹林较多外,我省其他市县竹子都较为分散,房前屋后皆可种竹,这也是海南竹林分布一大特点。

此外,儋州、海口、定安、澄迈、乐东等地竹林面积也超过万亩,而东方、屯昌、昌江则罕见竹影。

竹之乡,千年传承的竹色

白沙黎族自治县坐落在海南省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五指山腹地之处,又经海南三大河流。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但其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就是全县随处可见的竹林。驱车沿着山脉驶过,或溪边,或路旁,或山间,或村落,一簇一簇的竹,淡然青立,煞是君子。

这便是海南竹乡的特色,不似北方竹林的高大连绵,气壮磅礴,却有着一脉相承的秀丽品性。这里也是丛生竹的故乡,多以麻竹、青皮竹、粉单竹为主。

麻竹对于白沙的农民而言,更是赖以为生的宝物,它具有食用和材用两种用途。每到金秋时节,农民们就可以喜笑颜开的拿起弯刀,收获味美鲜嫩的竹笋。而竹叶、竹竿,也纷纷收集砍割,论斤论个进行买卖。用来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竹床、竹帘、竹纤维衣物。甚至,连不见经传的笋头,都可以用做育苗。

在这里,竹子哪怕不拿来卖,村子里的农户,也都会在自家的房屋前后,种上几亩小竹林。白沙牙叉镇儋州村的村民说,院子里绑甘蔗用的藤条围菜园用的篱笆、装小鸡用的箩筐……这些平日里生活用的小工具,几乎都是用自家的竹子做的。

对于白沙七坊镇保优村的村民而言,竹子,便是家。相传,保优村原来叫做竹庄,村子里世代的老人都说,祖辈们选择在这里居住下来,是因为这里自古便是竹色环绕,清俊雅致。

站立在竹林间,每当有清风吹过,竹声便沙沙作响,抬头相望,满目翠绿。这一份宁静祥和的传承,在这里已有千年历史。先有竹子后有村,择竹而依,在白沙的村落中,这似乎已是代代相传的约定。

竹之舞:百年传承的竹忆

史料记载,先秦至西汉时期,海南岛上分布着古百越人的一支———骆越。这骆越人即是黎族的先民。然而,黎族祖先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了传承技艺,通过采用家乡随处可见的竹林,便创作了大量的歌舞和编制雕刻,口口相传,世世为忆。

在白沙,因其深藏于五指山腹地,为黎族人披上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间,偶露峥嵘,世人为之惊叹叫绝。竹竿舞便是最好的代表,这个极具民族特色活力的舞蹈,便是以竹子为器具形成的。

相传,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每当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

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在现今的三月三,被称之为黎族的山恋节,便是借助竹竿搭连,取为鹊桥之意。黎族的青年都借此时节,寻求心上人的芳心。

不仅如此,竹子还是黎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将竹竿切割成条,用以编制成的箩筐、背篓、鱼篓,便是最为坚韧的竹具。在现代机器文明还不盛行的年代,村落里的妇女们,都会在暑气消退的午后,三五成群坐在院子门前,手指灵活穿梭,在嬉笑聊天中编制出一件件竹制用品。如今这样的竹具在一些交通还不发达的深山黎村苗寨中仍随处可见;而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传统的竹具已是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竹之香:竹笋里的时光味道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以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来形容竹笋上市时的珍贵。在竹乡,竹子向来不单单是编制的主角,白沙麻竹盛产的竹笋,更是在时间的竞走中,以食物的芬香,征服所有的人的舌尖。受海南日照环境的影响,海南的竹笋,产期更长,往往从5月到11月都有新鲜的竹笋上市。

海南的春笋相较于冬笋而言,更为鲜嫩多汁,味美清甜。在蛰伏整个冬天后,春笋在初春的某一个夜晚破土而出,嫩黄色的鲜笋陆陆续续的在土里发芽抽高,吸吮着春天的灵气。新鲜的竹笋,上尖细下粗,用来炖肉、炖汤、素炒都嫩脆爽口。

而现有的海南笋类中,还有一种特别的竹笋,叫甜竹。甜竹产的笋叫甜笋,味道清脆甘甜,如与当地家养土鸡一起炖,味道更是一绝。

在白沙县元门乡的翁村,隔着好几米远,就可以闻到醇厚的酸味,远远一看,一颗颗饱满金黄的笋心晒到竹竿做的架子上。这里是民间的酸笋作坊,据说,这些笋心晒得越久,色泽越金黄,香味越酸浓,做起菜肴越鲜美醇厚。

吃酸笋,则是海南人最为喜爱的竹笋吃法。每当鲜笋上市,人们把鲜笋的味美吃惯了以后,便将竹笋通过时间发酵,腌制,制作成散发出醇厚酸味的酸笋。过去在海南,竹笋价钱相当便宜,制作简单的酸笋就成了穷人的家常便菜。在夏天,海南人最喜欢用酸笋煮汤,既有点酸味还有点鲜味,成为海南特色菜中的美味。

如果当年竹笋大丰收,为了不浪费食材,白沙当地人除了制作酸笋以外,还用特制烟熏的方式,制作干笋。这种古老的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竹笋放置在农家的烟灶上,用平日里烧饭用的烟熏制而成。可以放置到冬天,放水加热后,味道更加鲜嫩。

竹之器:竹材中的美味点缀

在海南,除了竹笋是美味以外,用竹子做的各种美味,也是不可错过的嘴上珍宝。其中,竹筒饭便是黎家的一大特色。竹筒饭的煮法颇具特点,砍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山兰米和水,放在火堆中烤熟,当竹筒表层烧焦时,饭就熟了。劈开竹筒,米饭被竹膜所包,香软可口,竹节青翠,米饭酱黄,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

但鲜有人知,竹筒饭最初是用做黎族人外出的野炊食材。古时候,黎族人进山打猎,往往几天才能下山,带去的食物不易保存,便直接在山里生火做饭。后来人们发现,将竹子制成弓箭后,剩下的竹节可以用做盛器。将生米放入竹节中煮熟,米饭清香又携带方便。后来,黎族的妇女为了保佑丈夫平安归来,都会亲手制作竹筒饭,让亲人带到身上。

叩开了黎族阿哥的门,撩开了黎族阿妹的窗,也乐开了黎族山兰酒的花三月三是为了庆祝山兰稻的丰收而特有的节日。而黎族的山兰酒,更是在竹器的帮助下才酿造成的黎族茅台

山兰酒传统的酿造方法颇为独特,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然后放置在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内,上面也用芭蕉叶封盖。三天后,朝下的竹筐尖部开始往置于筐下的陶土罐子里滴出浆水,这就是山兰纯液,口感绵柔,入喉后齿颊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