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魅力海南:蓝天、大海、沙滩、椰树……也许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这就是海南的全部。然而,海南拥有的,并非只有这些。
贬官文化、黎苗文化、华侨文化……在这个海岛上,还承载着丰富而辉煌的文化。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这些文化元素逐渐被挖掘,并赋予旅游业新的生命力,给游客的海岛之旅增添新的体验。
贬官文化:缅怀古时文人政客
由于远离大陆,被浩瀚烟波所包围的海南岛,在历史上曾是一个贬谪之地、流放之地,古人有“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鸟飞犹需半年程”之叹。
隋唐以后,海南开始成为中央王朝贬谪官员的流放地。据统计,古代被流放到海南的官员近200人,其中不乏苏轼、李德裕、韦执谊、李纲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无论是失势的政客还是落魄的文人,淳朴的海南都以大海般宽广的心胸接纳着他们。而这些贬官们也在海南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存,并对古时海南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因此形成了海南独具特色的贬官文化。为了纪念他们,海岛上的人们建设了不少文化场所。
一提起三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两块镌刻着“天涯”和“海角”的巨石。也许正是因为这里已是古人以为的天之涯海之角,成为海南贬官文化较为集中的体现。从隋到明,被贬到海南的贤相、名臣、学士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就居住在三亚市崖城区的水南村,至今村中仍有多位被贬名相、大臣、学士的后人居住。因他们的先人来自不同地方,所以不同姓氏的民居建筑风格各异。
而在所有被贬人士中,对海南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影响最大、最有成就的无疑是当年被贬至昌化(今儋州市中和镇)的苏轼。苏东坡对当地人们的语言、教育、医疗、劳作习惯、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黎苗文化:品味少数民族风情
说起海南的本土文化,就一定绕不开黎苗文化,它是海南本土文化极具特色的符号。黎族人民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和定居者,早在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聚居于此。而苗族则是海南的第二大少数民族,移居至海南岛也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相对封闭,黎族、苗族人民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他们的传说、风俗、歌舞、饮食、服饰、建筑、宗教等等,都成为海南岛的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有一些黎苗文化已经出现了汉化的现象,但很多仍保持着其特有的原生态。
黎苗文化中,最令人们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那些美丽的服饰。在海南很多黎族、苗族聚居的市县,都对黎族、苗族的纺织技艺进行大力的保护和宣传。
其中,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由黎族妇女创造的纺织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而黎锦的图案,则是了解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最为直观的途径。黎锦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妇女服饰上的各种花纹图案,以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生产工具纹以及三角形、菱形等多种几何图形的纹样居多。另一类是刺绣在龙被、织锦壁挂、织锦挂包和各种装饰物上的图案,以人形纹、龙纹、凤纹、鹿纹、青蛙纹、树木花草、雷电日月水火等吉祥物居多。
虽然黎族、苗族的纺织技艺一度出现传承断层的危险,但在政府的扶持下,又有很多当地妇女重拾这项技能,并出售纺织工艺品发家致富。
侨乡文化:感触异国和本土文化的碰撞
海南四面环海,正是有了海路的便利,海南人自古就漂洋过海,到其他国家谋生。而他们所到达的国家,大多都分布于东南亚,海南人称之为“南洋”。那些后来归国探亲的华侨们,将南洋文化带回自己的故乡。本土文化和南洋文化的碰撞,在海南这个海岛上衍生出了独特的华侨文化。
华侨归乡,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往往就是建房。因此,这些由华侨们出资打造的建筑,是海外文化在海南落地最有力的印证。骑楼就是其中的典型。海口的骑楼老街,曾经是海口商贸繁荣的见证,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欧亚风格。而在文昌铺前,这里的骑楼则深受南洋骑楼风格的影响。在老照片中,人们还能找到琼海嘉积新民街、三亚崖城骑楼等当时盛大的规模,但如今都已几近消失。
除了多作为商业用途的骑楼外,在海南的文昌、琼海等地乡间,还散落着诸多当年的豪宅大院。这些建筑多融汇了当地民居和南洋建筑的特色,在当时的年代,算得上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盛景。
南洋的印记,也深深烙在了海南人的饮食之中。1940年代开始,东南亚的归侨们,不但把喝咖啡的传统和制作、冲泡咖啡的手艺带到海南万宁兴隆和澄迈福山,还生产出后来声名远扬的兴隆咖啡和福山咖啡。在其他大城市还将咖啡当成高档奢侈品的时候,海南人早已将咖啡视为最为普通的日常饮品,他们亲切地将这种口味独特的咖啡称为“歌碧黑”。除了饮品,海南的酥皮包、椰香饼、水晶糕等很多糕点也带着浓郁的南洋味道。在海南,满街可寻的老爸茶店则是南洋饮食文化和休闲文化在海南融合的产物。
南海文化:感受耕海人劳作习俗
四面环海的海南,岛上临海而居的人们很多以捕鱼为生。而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古以来就有闯深海的传统。这个过程中,便逐渐形成深厚的海洋文化。
在海南的渔业重镇琼海市潭门,这里的南海文化尤为浓郁。这里是“南海航道更路经”、“祭兄弟公出海仪式”和“鲤鱼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祥地。
世代深耕南海的潭门渔民在漫长的航海历史中,依靠经验绘制了一本祖辈相传的航海“秘本”——南海航道更路经,也称更路簿。它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而图中记载的航海路线、航行要领、气象水流,更不知是多少渔民用鲜血换来的“生命航线”。更路簿的流传,也为证明西沙和南沙群岛属中国领土领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火山文化:欣赏火山人生活智慧
现今绿树葱郁的海南岛,其实很大一部分地区曾经火山频发、熔岩流淌、寸草不生。其中,海南岛北部地区有火山100余座,它们主要分布于海口、文昌、琼海、定安、澄迈、临高、儋州等7个市县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熔岩覆盖面积达4000余平方公里。琼北火山群也是我国最著名休眠火山群之一。
漫长的岁月里,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琼北火山地区,火山人与石头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石头的围困和赐予中,火山人创造了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独特的精神世界,形成了这里特有的火山文化。
火山文化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当地人对石头的运用。走进火山地区的村庄,如同走进石头的世界。村门、村墙、村道、民居、水井、庙宇、雕像、牌坊、碑刻……石头在火山人的手中,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材料。琼北火山地带的房屋,大部分用石头垒砌而成,这些隐于绿树之中的民房,有着一种粗狂的美,同时又充满生活的柔情。
人物连线
省会经济圈论坛与琼北旅游合作工作办公室主任于济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内涵、没有生命力。琼州文化十分丰富,是极具特色的。海南有自己独特的本岛特色文化,比如说以黎锦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还比如说有建设以海南文明生态村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比如说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文化,还有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这些都丰满了海南旅游诸多的文化元素,构成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目前,我省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许多文化资源没有通过包装策划成为文化魅力、成为旅游商品,很多旅游产品也没有体现出深刻的海南特色文化内涵。因此,要充分挖掘海南独特的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和现代时尚文化,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与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
相关链接
贬官文化到访地:
海口五公祠:位于海口市海府路的五公祠,是为了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这组建于清朝的古建筑群蕴藏着深厚历史底蕴。
儋州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修建于北宋的东坡书院是为纪念被流放至此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而修建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
黎苗文化到访地:
槟榔谷: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槟榔谷位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茂密,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景区由原甘什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雨林苗寨狩猎文化区等组成,是海南省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五指山市市区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是海南目前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之一。这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朴壮观。馆内辟有6个主展厅和2个机动展厅以及民族工艺商场和工作室,互配成套。各展厅分别展出各种文物、民族民俗物品、历史图片和资料,反映了从新石器时期起的各个历史阶段黎族、苗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他们同汉族、回族人民共同发展、建设海南的历史。
侨乡文化到访地:
文昌市:海南著名的侨乡之一。会文十八行村、铺前胜利老街、会文铺前林家宅、头苑符家宅、锦山潘家宅、翁田张家宅等华侨大屋。
琼海市中原镇:在外华侨就有6万,华侨遍布全球28个国家,是海南除了文昌外华侨最多的侨乡。(根据2014年4月24日海南日报记者符王润报道稿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