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2015年12月27日,《千年光阴流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图文展在海口中山路35号开幕。展览全方位展示了海口(含琼山)自西汉以来的漫长历史和灿烂人文,著名作家韩少功为展览揭幕,文化界人士及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前来观展。这是认识海口人文历史的窗口,几年的文化积淀已经让这座不起眼的骑楼建筑令人刮目相看。这个常设的展厅将成为人们进入海口老街的必经之地——
窗外零星细雨,挡不住游人如织。空气中氤氲的水汽在略显阴沉的天空下轻舞飞扬,让同庆元旦的骑楼老街比起外面的世界,少了一份喧嚣热闹,多了一份感怀和情思。
原以为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在这样的深冬时节都更趋向于欣赏椰风海韵或围炉会友,所以走进《千年光阴流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图文展时,着实为展厅里三五成群的参展观众“吓了一跳”,更为他们笔记或拍照、沉思或讨论的认真模样而感染,蓦然回首,便随着他们掉进那可以穿越千余年的时光隧道中去。
道不尽椰城千年美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不断加速,海口作为海南的省会城市已经蜚声国内外。但是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海口人,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极具现代气息的“海口”名字的历史变迁和深邃的内涵?
图文展前言中向来者表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伏波将军平定南越之乱并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之后,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终于归入中央政权的版图。而“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名称沿革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郡、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琼州口等。
宏阔的历史观和充满文化自信的表达,似是知识普及,又更像为人们翻开一册厚重的史书,将海南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口的漫长故事娓娓道来。
海口历史,穿越古今;海口文化,海纳百川,其别具一格的多元文化,必孕育出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群星闪耀的时代。正如展览执笔、海南日报主编蔡葩所言,“如果将东南亚海域比作亚洲的地中海,那么,海口无疑是这片海中的一颗明珠,它的文化值得从世界史的大视野去发掘和构建。”
海南日报记者在展厅中看到,本次展览将41块展板、百余张珍贵老照片和资料图片根据历史脉络分为“明之前:沧海何曾断地脉”“明清海口,滨海邹鲁之地” “民国海口,大师辈出”“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家族”“近现代海南岛的西方来客”等5个版块,集中展览了海口的历史文化名人和事件,梳理了海口(含琼山)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仅以文化名人为例,展览中广为人知的是,香火不断的冼夫人纪念馆,纪念着一代巾帼英雄冼夫人;遗世独立的海口五公祠中,南宋的4位抗金英雄在此接受后人的景仰;书声琅琅的苏公祠中,“海南万里真吾乡”的文脉仍然不绝,曾被贬居于此的苏公东坡为海南人留下了永远的诗心……人们重温他们的精神,接受他们的洗礼。
展厅中吸引观众驻足的一大版块是“民国海口,大师辈出”。近现代的海南,文教兴旺,大师辈出,是继明朝之后海口文化历史上的另一高峰。著名学者、岭南四大藏书家王国宪,岭南大学校长、文化大师陈序经,中国现代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首任物理系主任、私立海南大学校长颜任光,著名数学家范会国、著名教育家梁大鹏,意大利外交官、私立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罗斯……他们或出生于斯或毕生奉献于这片土地,还有更多曾经为海口乃至中国发展献策聚力之人,他们的事迹也在这里得到体现。
寻一处文化集散地
展览的文字详实动人、图片精致丰富,还有若干雕像立体还原了人物之面貌,隐约可见其风骨与精神。人们驻足赞颂他们的功绩,也感慨于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诞生多少奇迹。
“每来骑楼老街,总有新的收获。”挑着元旦假期,带着妻儿前来细细观展的海口市民罗铧颇为感慨:“生于斯长于斯,却不知古城海口有着这样深厚的底蕴和人文,今日一看再一细想,倍感羞愧却又倍感自豪!”
罗铧并非个例,不仅参展观众的点赞声不绝于耳,多年从事文艺批评工作的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马良也说,“这个展览,揭示出一个世界文化视野里的海口,立意高且富内涵。”
他一直认为,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应该找到一种精神,可以贯穿古今。比如,王鲁湘在湖南,通过一次湖湘先贤的书法展,试图打造一座英雄堂。而于海口骑楼老街中山路35号开展的海口千年历史展,也有着类似的追求——它在一个文化聚集地,发现并弘扬着一种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文脉,用几十个文化名人的故事,讲述了海口这座城市千年来的坚守。
不约而同地,海南省作协主席孔见也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城市的内涵需要时间和文化的沉淀。海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是幸运的,保存下来的古街区,让历史的根基、文化的脉搏得以延续,也为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街区灌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我们看到,同期展出的展览《海口骑楼老街修缮工艺展示》,真实反映了百年骑楼修缮工程中严谨的材料采集配比与操作工艺流程等,充分展示了骑楼老街的历史面貌和修缮工程的最新成果。那些被岁月拂过的墙面徒留斑驳,曾经缤纷的窗楣也黯然褪色,但在能工巧匠的双手中又逐渐恢复生机,让当下的人们依然有幸能从面面雕工精致的女儿墙中感受浓郁的南洋风情。
但是,骑楼老街重新被赋予的“生命”绝不仅仅来自于表象的修复。近年来,在这里举办的历史、文化题材的活动数不胜数。人们越来越倾心于在这样古朴、沉静的氛围中,感受海口乃至海南的独特韵味,享受心灵契合带来的愉悦。
作为骑楼老街的“常客”,马良就参加了在骑楼老街开展的许多活动。在他看来,骑楼老街作为海口历史的凝聚地,当代的活力得以彰显,“有必要拥有那么一个地点,向海口的历史纵深处拓展,寻得海口文化交融、包容开放的文脉,不仅尊重了历史,也启示现在及未来。”
说不尽老街赤子情
仅以此次展览的场馆——海口中山路35号南洋文化展示中心,就是海口文化的重要发生地。短短两年间,数不清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在这里举办,这座典雅的骑楼建筑也不断地积累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光环”:
设于三楼的《天涯》读者俱乐部和《新海岸》艺术沙龙,曾多次举办高端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南乃至国内外的学者、作家、诗人、艺术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著名评论家何向阳、梁鸿、单正平;著名作家韩少功、蒋子丹、孔见、郭文斌;著名诗人北岛、著名导演马小钢、方燕妮等等,都曾在这里举行座谈会或者沙龙活动。《新海岸》艺术沙龙也举行过多次的艺术家交流活动,共同营造海口老街新鲜活跃的文化艺术氛围,与二楼的各种展览活动形成呼应:“大美海口——观澜湖写生作品展”、海口海关老照片展、刘克银“水韵意象”的水彩画精品展、觉囊唐卡展、海口老字号展览,乃至如今展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展》,不断地吸引文化名人和热心观众前来参观、交流。新年伊始揭幕的“海口老街文化大讲坛”,更是为文化人与市民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体现“文以载道,海纳百川;面向公众,雅俗共赏”的主旨,真正发挥海口骑楼文化展示中心的功能与作用。
海口骑楼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海口南洋骑楼老街研究会会长赵爱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海口骑楼老街以打造海南文化高地为己任,希望海南乃至各地文化都能够在这里发声、融合。
以此次展览为例,所展示的内容不仅纵越千年风霜,还横跨五湖四海——既有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终于归入中央政权版图的史料陈列,又有介绍近现代以来,西方来客为海南留下的文化痕迹,以及海南人下南洋的壮丽诗篇。中原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在千余年间,于海南这片热土碰撞交融,给当下的海南人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有的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马良说,此次展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展览本身。骑楼老街也不再是“小骑楼时代”的老街,仅仅起到传播展示南洋文化与海南文化交织的作用,而是在“大骑楼时代”办“大文化活动”,通过对海南几个文化高峰期的研究和展示向世人发出呼吁:历代海南都涌现出了大批人才甚至大师,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在国际旅游岛建设期,海南同样需要这样的文化回归甚至超越,需要一批建设性文化人才在这里发出声音。
他的希望也是“骑楼人”的心声,这样优质的文化活动能够感染到参展观众,让他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审视自身、寄望未来,让海南悠久绵长的厚重文脉得以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