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弘扬乡土文化 重建文化自信

来源:海南文化网 发布日期:2016-12-26 16:13:26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乐东举办“乐东之变 崖州藏美”文化展——

弘扬乡土文化 重建文化自信

  崖州民歌歌王张秀孔、歌后陈桂峦为观众带来一曲曲崖州民歌。

文/图 本报记者 苏隐墨

这是一场乐东民间艺术家的盛会;这是一场与崖州文化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场崖州文化民间遗产首次在乐东的集体亮相……

12月18日的乐东县步行街,八音奏鸣、民歌悠扬、人声鼎沸。“乐东之变——崖州藏美”文化展在这里举行,一批热爱本土文化的人士齐聚于此,分享收藏成果,弘扬本土文化,重建文化自信。

生活在乐东的民间收藏家矢志不移地寻找遗落在崖州大地的文明碎片,并将多年积累的珍贵藏品展示给公众,让千百年来风姿绰约却隐藏于世的崖州文化得以展露风采,希望唤起人们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的记忆。

隐藏于世的古崖州文明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是唐代宰相杨炎被贬海南途中所做流传甚广的诗。

海南作为古代朝廷流放之地,迎接了太多满怀失意与惆怅的达官显贵、文人才子,可正是这些失意之人,给古代的海南注入了新的文化与活力。而这些文化在海南落地生根、融合繁衍,并不断的传承。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地烙印,烙印在生活、习俗、文化、语言里,也烙印在了一座座的古镇里。

乐东黎族自治县1959年前原属崖县(治所在今三亚崖城区),其沿海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崖州的文化重镇,文化底蕴深厚,素以崇文重教闻名于世。汉唐以来,由八闽之地渡海登上海南岛的汉族先民,一部分纵深至当时人迹罕至、瘴疠弥漫却物产丰饶的古崖州(今三亚、乐东境内),他们与世居于此的黎族百姓融合交汇、垦殖耕耘,在琼岛南域演绎了风姿绰约却隐藏于世的古崖州文明。一批生活在琼南的民间收藏家,矢志不移,寻找遗落在崖州大地的文明碎片,收获颇丰。

民间收藏家的文化坚守

本次文化展集中亮相的乐东本土的民间收藏家袁金华、周长征、容族新、王秀芹、蔡宁、李是亨等,数十年如一日,历经千辛万苦,他们搜集和抢救了一大批散佚乡野的生产生活器具和濒危文物,如黎锦龙被、史前石器、古窑陶瓷、崖州土布、古旧家俱、崖州民歌抄本、大安剪纸、生活生产器具等。其中有世界级和国家级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付出的劳动,增强了乐东的文化底蕴,保存了乐东的文化记忆,丰富了乐东的旅游资源,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乐东民间收藏家袁金华先生,历经四十多年,收藏了五千多件珍贵文物,得到省、县两级政府的支持成立了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博物馆),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一举成为乐东的文化名片之一。

袁金华在佛罗镇创办了海南乐东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以收藏海南各种文物和崖州地方特色遗存著称。博物馆内收集展示5000余件器物,包括旧新石器、青铜铁器、本土陶器、棉麻织品以及海南本土黎汉各类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是海南本土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藏馆之一,更是海南南部本土文化的一个品牌。40多年来,袁金华先生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近年也聚拢一批本地的有志青年,对海南本土文化遗产进行收藏、挖掘和整理,形成一种可贵的合力,取得令人骄傲的成果。在此次“乐东之变——崖州藏美”文化展中,袁金华选取部分珍贵的图片资料,向公众展示了他收藏的本土文化和研究成果。

乐东民间收藏家周长征先生被称为收藏崖州布的“苦行僧”。20多年来,周长征深入民间发掘搜集到一点一滴一寸一尺的多种古崖州布、服装和崖州纺织原材料及一纺织工具物件作为样本,探索崖州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他在考据史籍的基础上,增进了对崖州布的认识,并撰写岀论文《海南棉纺崖州布》,其论文重点介绍了崖州布的来龙去脉,让古崖州棉纺织重新回到它原本的根基和它在世界史上的位置。经多年的发掘,并一直参与白沙河谷文化园对本土文化遗存的建设与学习,先后发表有《黎族低温陶》、《海南香梨》和《海南棉纺崖州布》等有关文章。在此次文化展上,周长征展出了崖州棉纺系列、石雕系列、陶瓷器及传统家具、黎族生产生活器具等。

乐东民间收藏家容族新,20多年来矢志收藏黎锦龙被,坚守家乡黄流龙窑产品的收集,是一位胸怀本土文化赤子之心的收藏家。二十年前,当容族新在自己的家乡新民村及周边地区发现民间存有二千多年前的汉代釉陶、一千多年的龙窑陶器和几百年来遗存至今的黎锦龙被时,他就知道琼西南地区的历史几乎都浓缩在这些陶器、黎锦龙被和古石器当中了,而这些文物身上那些朴实无华的纹饰,更是令他怦然心动。他认为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传承历史的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这正是容族新深情坚守、矢志收藏琼西南文物的原因。如今容族新的藏品有了一定的数量,藏品的质量非常高。他收藏的文物上至数千年前石器时代的石器,下至明清时期的龙被、黎族织绵、崖州布、古董花梨家具等,尤其是唐、宋时期黄流千年龙窑的陶器更是倍显珍贵。容族新还在民刊杂志和网络上发表了多篇文物收藏的专题文章,并将自己珍藏的2819件文物集成“琼南乡土文化遗魂”一册。容族新一边收藏、一边研究,他以赤子般的情怀矢志收藏本土文物,期待通过文物来见证本地历史和品味乡土文化,以激发人们对琼南乡土文化的热爱、传承和保护,并让子孙后代认识古老的琼南文化和它悠久的历史,更好地传承本土文化,并将之焕发光彩。

王秀芹是乐东民间藏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收藏家,是海南民间收藏家中罕见的黎族女收藏家。黎族是海南岛独有的世居民族,做为一位在乐东山区生活的黎族女子,王秀芹深深热爱着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她从1986年开始涉足收藏,主要藏品有黎族服饰、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共1391件。尽管生活困难,收藏条件非常艰苦,藏品暂时只能堆积在铁皮屋里,可是王秀芹始终在乡间默默收集日渐稀少的黎族生产生活器物,做一名黎族文化的坚定守望者。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条筒裙,一支鼻箫,一把弓箭,每一件器物都记载着黎族百姓在海南岛上生生不息的历史。王秀芹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自已的黎族博物馆,期待这些一个个凝结着民族智慧的藏品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让这些带有黎族原始印记的文物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投入到黎族研究中来。

蔡宁自中学时代开始,收藏过钱币、邮票和老照片等,后受曾长期在黎族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启发和影响,从1995年起,对琼南黎汉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走村串巷,收集散落在琼南民间的传世史前石器、高古陶瓷、老黎錦、民俗旧器、黎族旧饰等藏品2000件,其中反映海南史前文化的各类石器1000件,被誉为“收藏海南史前石器数量最多”的民间收藏家,曾在《海南日报》、《三亚日报》、《现代青年》、《龙沐湾》、《黄流乡土文艺》等刊物发表各类文博作品十多篇,其作品多介绍海南本土文物。

痴迷于海南黄花梨的李是亨是海南收藏界的“大亨”,几十年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崖州本土文化的收集和研究上,并成立了三亚李是亨崖州文化有限公司,拥有自已的黄花梨博物馆,收藏千余件海南黄花梨稀世真品。李是亨多年来搜集了崖州宋元明清近代时期的崖州土布、崖州龙被、黎族滕竹器、崖州民歌、黄流陶、瓷、香炉、碗、盘、罐等古老珍贵藏品。如崖州布作品《柳条老布》、《西春麻》;陶器宋代作品《黎族低温陶》。该馆曾多次被国家级鉴宝专家贾文忠、蔡国声、丘小君先生等好评:作品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古朴厚重,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2015年,李是亨先生的黄花梨博物馆荣获“三亚十大优秀文化”品牌奖。2010年7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李是亨荣获“第七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特别奖,组委会给他的颁奖理由是:“秉承中国传统手工艺精华,致力开发‘寸木寸金’的世界顶级黄花梨等木雕品;馆藏稀世珍宝,产品多元精致,成功占据高端国际市场。李是亨是木雕工艺的集大成者,是新时代创富不俗的经济英才。”

崖州民歌展示优美和智慧

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12月18日的乐东县步行街,八音奏鸣、民歌悠扬。崖州民歌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民歌歌手将热情的曲调注入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崖州民歌是起源、流行在古崖州属地的民间歌谣,是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歌,2006年,崖州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展上唱崖州民歌是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非常有意义。”主办方有关负责人对三亚日报记者说,“崖州民歌是宝贝,不仅唱乡间故事,还传颂风土人情。” 当天上午,来自乐东的崖州民歌歌王张秀孔和歌后陈桂峦为观众带来了一曲曲崖州民歌,歌王歌后唱的不是崖州百姓在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不是青年男女的恋爱与婚嫁,也不适用于百姓造屋升樑的场合,而是应时应景,搭配当日的“乐东之变——崖州藏美”展演活动,介绍崖州民歌,传颂崖州民歌交融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

有着严格韵律支配的崖州民歌,结构简便而稳定,起承转合自然灵巧,词句词里合乎逻辑,向众人展示了崖州方言的优美、古朴和智慧。

“崖州民歌就是如此,它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或咏事写人,或抒情说理,或排比陈物,或写实比喻,用俚语表现着大如海天、小如发毛的内容,平仄结合的韵律体现了崖州百姓积极、浪漫的性格,流传久远。”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说。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数十年的光景里,崖州文化虽很少被人熟知,但其文化核心仍在,其中黎族、汉族文化交融是一大特色。”海南乐东白沙河谷本土文化遗产学会会长林芳华说。林芳华认为,生于乡土、植根于乡土、传唱于乡土、兴盛于乡土的崖州民歌已然成为崖州文化的千古华章,流传久远的崖州民歌是宣扬崖州文化很好的载体和途径,因此,主办方特地邀请了锣鼓八音队来吹打“八音”,邀请了崖州民歌的歌王歌后对唱崖州民歌,为文化展增加喜庆气氛,弘扬和展示本土文化。

农耕时代的温暖回忆

走进“乐东之变——崖州藏美”文化展开幕式,乐东本土文艺刊物《天池》、《流韵》、《望楼河》、《龙沐湾》、《黄流乡土文艺》、《黄流楹联》、《龙栖湾》、《乡音民俗》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部分地方志《崖州志》、《乐东志》、《莺歌海志》、《黄流村志》、《丹村志》、《新民村志》等图文也在这里展出。此外,大安黎族剪纸、崖州民歌手抄本、舌尖上的传承——《乐东味道》等专题图片也在现场展出。本次展览由刚刚成立的乐东县乡土文化研究会主办。值得一提的是,本土民间文化爱好者夜泊,几十年来,收集和记录了乐东古民居群落、门楼、匾额和古神龛等传统文化遗存,本次活动了展出了夜泊的行走记录图文。

此次还同时展出了乐东奇石收藏界的奇石精品。乐东盛产奇石资源,石种繁多,盛产黄蜡石,龙血玉。经调查,龙血玉全国只盛产自海南乐东。黄蜡石玉化佳,硬度6.5至7度,与其他地方的黄蜡石相比,不仅质坚、形奇、细腻、点、线、面、边角圆而平滑外,而且色彩更加鲜艳,丰富完全具备湿、润、密、透、凝、膩几个特点,又兼有皱、瘦、漏、丑、秀、奇等不可多得的特点,所以省内外许多玩石者对乐东的黄蜡石与其它石种更是情有独钟。此次展出的众多奇石及石制品,以其独特的美引起人们纷纷注足欣赏。

“这些民间文艺家的藏品,不仅具有记录、研究崖州地区黎汉百姓渊薮追源、劳动生产、民族交融、技术技艺、民俗传统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更唤起了人们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时代的温暖回忆,凝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在与历史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是摸得到的历史、看得到的乡愁。”主办方乐东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郭义忠接受媒体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