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启动 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

来源:海南文化网 发布日期:2017-03-02 10:30:56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由海南省民政厅和海南省文联联合主办的“家在海南·铭记乡愁”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3月1日启动,其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举办海南百个地名传说故事征集活动;二是举办海南地名文化系列评选活动;三是拍摄海南地名文化系列专题纪录片。那么,海南因何举办此次活动呢?南海网记者就此专访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及专家。

地名的最大特点是“名从主人”

  作为一名海南历史文化爱好者和海南地名研究者,这个活动的举办让刘剑三“非常高兴”。他认为,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乐园。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而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需要人们去挖掘开采。刘剑三说,“家在海南,铭记乡愁”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对激发人们挖掘开采海南地名文化,培养人们加深对家乡的感情,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刘剑三认为,地名的最大特点是“名从主人”,每个地方的地名都是特定的人用自己的语言为特定的地域而命名的,因此,地名上往往会留下命名主人所属族群、所操语言、姓氏职业等方面的烙印,有时还会留下所命名地域的地貌物产等方面的信息。

  刘剑三介绍,海南是一个移民省,现有居民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地方迁徙来此落籍的,所操语言各异,也因此形成海南地名最大的特点,即汉、黎和临高语三大语族群地名特征鲜明,汉语地名中海南闽语地名富有特色。海南地名的第二个特点是自然村地名通名为田园的最多,三大语族群都有大量分布,总共达3500多个,几乎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20%。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洋省,地名中也展示了其特色,荔枝、龙眼、槟榔、芭蕉等热带水果,花梨、青梅、鸡针、乌墨等珍稀植物和含渔、盐、岛、礁、港、湾等地名成批量出现。以上主要是就地名的意义而言,在地名用字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同一种语言或方言同一个音义的地名用字不一,如黎语表示水田的ta有“什、打、扎、大、三”等音译字,临高语表示口的bak有“博、北、卜”等音译字,海南闽语表示低洼地的no有“朗、郎、罗、萝”等写法。

  刘剑三称,海南是一个语言宝岛,也是一个地名宝岛,挖掘其中的地名文化内涵,以利于海南的开发建设,这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众多民间人士的积极参与。他希望,在今天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的推动下,海南的地名文化研究将会结出丰硕灿烂之果。

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内涵

  据海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活动艺术总监林青介绍,此次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共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拍摄5集海南地名文化纪录片;二是举办海南百个地名传说故事征集活动;三是举办海南地名文化系列评选活动。

  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陆明认为,我国地名文化资源浩如烟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陆明称, 海南地名文化是中华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岛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同时海南地名还带有色彩独异的海南海岛印记。海南岛的历史、地域的变迁,涵养在成千上万个地名中,每一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地名不但反映出民族的分布、时代的变迁,还反映出海南海岛的地貌特征和地理沿革,地名也包涵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时代特征,也是海南海外游子情感的寄托。

  陆明说,海南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人文风情独特,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华侨文化、黎苗文化等多元素的文化资源,另外地名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是旅游大省,当前是我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海南省文联与海南省民政厅联合开展“家在海南·铭记乡愁”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对海南地名的征集、评选以及纪录片的拍摄,在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海南地名文化的同时对海南丰富多元素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传播,向外界展现海南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展海南旅游资源,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内涵,助推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提质升级。

  因此,他认为,开展地名文化系列活动也是海南省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伟大实践,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求。

 挖掘和保护地名文化为海南的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海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张建明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以及在调研时多次强调,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强调要“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这些充分体现了文化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位置。

  张建明说,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既是国家的重要历史遗产,也是五千年中华文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既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张建明介绍,地名文化建设主要有这些内容: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新生地名文化建设,深化地名文化研究,开发地名文化产品,开展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活动,推动地名文化产业发展等。

  他说,海南虽然陆地面积不大,但海洋辽阔,岛礁众多;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多样,语言复杂。这一较为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条件,使历史上的海南岛自然成为一个移民岛、民族岛、多语岛。这些自然和人文特点使我省的地名呈现丰富、多元和复杂的特点,极具地方特色,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省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海南地名演变轨迹可以梳理出岛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人口的迁徙,语言的交融和风俗的演化。通过对地名文化的挖掘,对地名遗产的保护,将会开辟一条记住海南乡愁、留住本土根源的新途径。随着我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通过地名文化这一视角,也可以让世人更全面地了解海南、认识海南。

  因此,他认为,在抓好地名文化服务工作,也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做好“乡愁”这篇地名文化建设文章,深入开展“大洋怪重”等地名乱象整治,构筑《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数据库,健全地名文化评价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使地名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保护。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地名文化建设活动。使我省的地名文化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为我省的文化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