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便文村新貌。(朱德权摄)
合老村建设进展顺利。
堑对村美景如画。
“我们民族地区太落后了,需要帮助啊!”42年前,曾发动白沙起义的黎族领袖王国兴,在弥留之际替黎族苗族同胞发出最后一声呐喊。四十余载风云激荡,老人眷念一生的桑梓故土,如今已换了新天地。
轰隆的开山声中,一条条公路铺进莽莽深山;澄澈的欢笑声中,瓦房洋楼取代了简陋的茅屋;琅琅的读书声中,孩童穿梭在现代化的校园……擂响扶贫攻坚的战鼓以来,琼中逐步加大对13.3万黎苗同胞的扶持力度,谱出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变迁
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
公路铺进深山
别墅取代茅草屋
偏居鹦哥岭南麓的半山腰,便文村是一座三面环山的黎族村寨。70年前,琼崖纵队首次代表大会就在村里的大榕树下召开。“那时便文村人迹罕至,只有两条崎岖小路通往山上。”琼中党史县志办公室退休干部谢晋颀说,恰恰是险峻高山,庇佑了琼崖革命在此吹响从自卫转向反攻的号角。
战火消散,曾经的天然屏障却成为阻碍发展的壁垒。“由于交通不便,我们只能靠天吃饭,吃顿肉都不容易。”便文村村民王月金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几乎户户都住茅草房,直到七十年代才有人盖起水泥瓦房,此后几十年一直不曾改变。
2011年起,琼中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模式,按照每户104平方米的建设标准,让全村34户134位村民喜迁新居。随之而来的,是水泥路、篮球场等配套建设的陆续上马。“房子很大,住着太舒服了!”黎族村民王家平一家5口多年蜗居20平方米的旧瓦房,如今搬进1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让他感慨“赶上了好时候”。
便文村的变迁是琼中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琼中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资源倾斜,优先突破关键性基础瓶颈,为各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白沙起义纪念园出发,往东拐入蜿蜒的山路,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后,便来到了红毛镇番响村——这是黎族领袖王国兴的家乡。
一幢幢淡黄色的小洋楼错落有序,三五个孩童正在平坦的水泥村道上追逐嬉闹,年过八旬的村民王爱花坐在自家门前台阶上打起了盹儿。“以前村里都是低矮的瓦房和茅屋,前年政府替我们全部翻新了一遍,新房子住起来别提有多舒坦了!”刚刚骑着摩托车从水稻田里回来的村民王睿智说。他一刻也闲不住,在自家门前空地上晒起了益智果。
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篮球场等掩映在群山之下,国兴文化广场、中国梦主题公园逐渐成型,依托周边的白沙起义纪念园等红色景点,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如今焕发新颜。这或许是对民族先烈最好的告慰。
养竹狸种南药
端起旅游“金饭碗”
一阵阵清脆利落的伐竹声,打破了五指山北麓黎村清晨的宁静。和平镇堑对村村民秦春梅把碗口粗的翠竹劈成小段,准备去喂400多只竹狸。
在堑对村竹狸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一排排隔间里,毛绒绒肥嘟嘟的竹狸或蜷缩一团窝在母狸的肚皮下,或抱着一节竹子啃得正欢。“一只母狸每胎可产幼狸2到6只,每年有3到4胎,按目前市场价,每只竹狸能有200多元收入。”堑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冯江涛说,除了竹狸,村里还成立了家禽、黑山羊和南药等“三养一种”合作社,村里贫困户全被吸纳入社。截至2016年底,全村34户156人脱贫,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80元。
除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如今堑对的黎族人家更端起了乡村旅游的“金饭碗”。堑对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犹如世外桃源。以琼中“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如今堑对打造完成“狸湖”、“羊溪”、“益智园”等休闲农业观光景点,首批15间民宿已对外营业,扶持建设的农家乐初具接待能力,近百亩果园明年9月也将挂果丰收。在各级帮扶力量的支持下,堑对的村容村貌不仅日新月异,规模化的乡村生态旅游也正慢慢成形。
如今,琼中55个“富美乡村”立足生态、旅游、民族等资源优势,正初步形成“一村一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景观。“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民俗(民族)风情目的地”“中国最美休闲自驾游目的地”……一项项荣誉的摘得,让琼中打响“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的同时,更为民族地区按下经济发展的“快进键”。
盘点琼中民生账本,一组组数字让人温暖:2012年至2016年累计投入教育资金近19亿元,实施教育发展脱贫工程;以“一人一策”的靶向疗法,为贫困户量身打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六道防线”……琼中正不断创造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盛。
传承
民族文化浇出“繁荣花”
文艺队“夜生活”
舞动乡村大舞台
夕阳西沉,落日映红了村庄的砖瓦。坐落在巍巍五指山脚下的上安乡南流村,随着准点敲响的锣鼓热闹起来。“走,练舞去!”刚刚干完农活的王志妹放下农具,便兴冲冲约上队友直奔村里的乡村大舞台。而这时,50岁的黄海燕早已来到这里,将音响准备好。说话间,陆续到场的文艺队队员们纷纷换上传统的黎族服饰闪亮登场。
茂盛的槟榔树旁,舞场如同白昼。乐曲起,26名身着绚丽民族彩衣的“草根演员”翩翩起舞。“跳得好!”“再来一个!”舞台旁,村民越聚越多,队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今天我们练的舞蹈叫‘戏温泉’,讲的是一群年轻男女在温泉边嬉戏、休憩的故事。整个舞蹈全部是我们自编自导的!”王志妹告诉记者。
今年30岁的王美丽是文艺队里不折不扣的年轻人,她告诉记者,成立于2008年的南流村农村文艺队一共28人,男13人,女15人。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30岁。“有的是夫妻一起来,有的则是母女齐上阵!”王美丽笑言,自从加入了文艺队,感觉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了。
南流村丰富的“夜生活”,是琼中“乡村大舞台”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2012年以来,琼中投入5000万元在10个乡镇建成116个“乡村大舞台”,不仅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更为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繁荣筑牢了根基。
截至目前,琼中被列为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9项,其中《琼中黎族民歌》和《海南苗族民歌》为国家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99人,省级传承人4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以文化为纽带,嘹亮、淳朴、澄澈的黎歌苗舞一代又一代传唱,正凝聚起各民族携手共进的向心力。
小娃娃学民歌
黎苗文化薪火传
“哎甘苞,哎甘苞,嘛哎甘苞嘛刀农,哎甘苞,哎甘苞,嘛哎甘苞嘛奈颠罗……”3月22日上午,一阵欢快悦耳的音乐从琼中营根镇中心小学的校园广播传出,二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唱响黎族歌谣《哎甘苞》。
这不是某个晚会现场,而是琼中72所中小学校校园文化中的日常一幕。
2013年6月,琼中制定出台黎苗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工作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县中小学普及民族文化,逐步实现校园“人人会唱民歌、能跳民舞、喜穿民服”的目标。
“讲民族方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穿民族服饰……这本是民族地区孩子该会的事,可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不少黎族苗族的孩子不再讲方言,对民族文化也是知之甚少。”琼中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黎族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保护和传承黎苗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已是刻不容缓。
“每个班一周都有2节音乐课,一节用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一节则用来学习黎歌苗舞。”营根镇中心小学校长王日告诉记者,该校几乎80%的学生都是黎族苗族,不少孩子曾连自己民族的方言都不会讲,如今却能熟练地掌握一两首民族歌曲。
“我会唱黎歌《哎甘苞》,这首歌告诉我们要勤劳劳动,不然就没饭吃啦!”当记者询问谁会唱民歌时,二(1)班的潘可媚高高举起双手,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今年8岁半的潘可媚是地道的黎族女孩,虽然从小受到黎歌苗舞的熏陶,可她学会的第一首黎歌,却是老师教她的这首《哎甘苞》。“我喜欢唱黎歌,还喜欢跳竹竿舞。”虽然嗓音稚嫩,但潘可媚说出的一字一句却坚定无比。她说,会唱别人不会唱的黎歌,能穿和别人不一样的民族校服,让她既开心又自豪。
除每周一节的民族音乐课外,琼中各中小学校还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民歌、民舞、民服教学活动,并推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学项目,如琼中一小用富有黎族、苗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乡情》教学,琼中二小则开设了民族舞、民歌班、锦绣兴趣班等十几个特色课程班,形成了民族教育与普遍教育共生共荣、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得益彰的靓丽风景。
让孩子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氛围中,接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琼中,正以黎乡苗寨的底蕴,托起黎苗文化的漫漫传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