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活动 > 文化资讯

文化资讯

终南山千年隐居生活真相

来源:海南文化网 发布日期:2017-04-07 14:34:49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终南山千年隐居生活真相

数千年来,全球百万计隐士在终南山居住过。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寻访终南,《空谷幽兰》问世,揭秘山谷5000多位隐居修行者,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年龄最大的90多岁,个别隐士甚至数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终老也未曾下山。

35岁的西安市民张剑峰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曾在时尚杂志社做编辑,因为读了《空谷幽兰》,走上寻访之路,频繁进出秦岭,从华山到终南山,行至今天,他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

张剑峰的经历催生了很多人心中的隐士梦,多位网友表示想到终南山隐居,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揭秘”会破坏目前的修行传统。隐士的生活是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清风明月、闲适悠然?普遍认为的“逃离红尘”式修行又是怎样一番状况呢?

入世与出世

除了现实的生活,隐士们的修行更多是独处,对隐士的这种独处,比尔波特认为山中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们精神觉醒的“学士”,然后再到山中攻读博士。在佛教和道教里,到山中修行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道教要在师父身边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佛教有一种说法——“不破本参不住山”,现在都市人作为田园隐居入山,是极少数案例。

对终南隐士传统,安妮宝贝在读完《空谷幽兰》后写道:“隐士是一个很重要的中介,把各种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生命。隐士用纯粹、洁净、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返照自己,这样的生存者们让我们在很好地反省着认识自我,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恢复我们的优秀文明。”

山中清静的环境利于修行人静思,张剑峰称,修行的本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终南山的修炼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山中修炼完后,隐士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红尘中,经过修炼,他们更圆融通透,抵达人生更高境界,只有极少数人会一直在山中,隐士的入世与出世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终南山作为隐士的天堂,山中修行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程。但自古以来,终南山就不乏沽名钓誉者,“终南捷径”,一些人打着隐居的旗号,其实只是为了捞一个修行的名声。 比尔波特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是不是真的修行,在山里待一个冬天就知道了。因为山里的冬天很冷,“假隐士”会早早逃下山去。

清净的本来含义

都市中的人到山中“隐居”是一个奢侈的行为,张剑峰把人们这一向往归结为“假想的清净”。

“往往住几天就受不了山里的冷清了。可以理解大家心理的需求,但现实中,山里并没有那样舒服,需要走夜路上厕所,忍受寒冷,个别人甚至在住山后出现了心理问题,没几天就开始自言自语,跟不存在的人对话,有精神分裂的症状,因为没有人和他交流。”他说。

虽然很多人表现出对隐居的向往,但西安大康心理保健院主任咨询师张金刚分析,真正的隐居者是到山中修炼、养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想“回避现实烦恼”,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向往隐居生活;也有一些人际关系障碍者,例如轻度焦虑者,想逃离现实生活,到没有人的地方去。

“后两种人如果去山中隐居,都是行不通的,对心理焦虑者,山中的生活,他们不但适应不了,甚至会加重病症。”张金刚说。

“只有心无杂念的修行者才能在山中常住,他们能很圆融地处理各种问题。因为清净不是找来的,如果懂得清净本来的含义,时时刻刻都能清净。都市很方便,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懂得欣赏,无处不是美景,住山的目的是看到自己内心的山水,如果在都市能够看清自己内心的山水,又何必去住山呢?”张剑峰说。

记者了解到,山中隐士也经常遇到一些危险,几年前一位隐士在茅棚死去多日才被人发现,去年一位隐士跌落山崖致死,不测时有发生。

安妮宝贝有一句话:“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忍,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有两座终南山,一座有形,一座无形

记者:很多人都向往隐居生活,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张剑峰:如果可以,大家都愿意到自然中去生活,但这是很奢侈的。这是一个时代的话题,面对各种纷扰,人人都需要应对,所以很多人想逃避,去没有人的净土,如果内心有一片净土,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记者:在网络的议论中,一些人认为去寻访隐士会影响打扰他们的修行,作为一位寻访者,你觉得是不是如此?

张剑峰:这些隐士最大的威胁,不是那些寻访者,那些不远千里去寻访的人都很真诚,隐士们对他们一般都会欢迎。威胁最大的是好奇的驴友,他们往往制造一堆垃圾后就走了,现在山里一到周末就堵车,因为现代人对自然有需求,但带来的却是环境的污染,现在,这个威胁最严重。

记者: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中说,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与自己独处,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住山的目的是不是制造与自己独处的环境,进而修炼自己的内心?

张剑峰:对,山只是提供了一种环境,其实有两座终南山,一座是有形的,它是风景,另一座是无形的终南山,如果内心有终南山,终南山无处不是。一个人如果有道德底线、有操守,无论入山不入山他都是修行人,我觉得这是修行的最根本。其实山里所谓的美妙,你不克服一些困难没法享受。

隐士住山需克服现实困难[图片]张剑峰给山上带了一个坛子,以便做泡菜(图片来源:华商网)

记者前往时,印证了书中所写:茅棚零星散落在山谷中,往往走几十分钟山路,也看不到一个茅棚。在终南草堂,下山需要走近一小时山路,茅棚内设备极简,只有一张书桌、一个凳子、一个书架。

隐士们需要自己开垦荒地,种植一些农作物。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不会劈柴种地,基本无法在山中生活,食物大多要靠自己种植,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记者:在跟你寻访时我发现,隐居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舒适,一位隐士住山需要克服很多现实的困难,你觉得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张剑峰: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内心,很多人到山上,几天就下山了,因为受不了山中的孤独,没有人交流,一些人甚至会“着魔”,其实就是轻度精神分裂,因为他心有杂念来住山,当孤独时自己不能克服,就出现了心理问题。

记者:修行者如果要入山,需要准备什么?

张剑峰:首先,要找到自己能住的茅棚,租当地村民房子的比较多,也有人自己搭建茅棚,但这也需要与村民进行土地协商,住山洞当然没有人管,但山洞大部分很潮湿,不能住人。饮水、种地、劈柴等问题都需要考虑,有的隐士要走两小时山路去背水。

还有安全问题,因为隐居的地方都比较偏僻,加上是独居,潜在危险并不少,曾经有一位比丘尼在山中小庙里被杀,杀人者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仅仅是为了一点香火钱。

记者:隐士与当地村民之间一般是什么关系?

张剑峰:隐士与村民之间是互相滋养的微妙关系,好的修行人会在山里捡垃圾,保护环境,给村里人一些教化,因为隐士存在,到终南山旅游的人增多,停车、农家乐等也能给村民一些创收。

终南隐士寻访者张剑峰的山中经历:[图片]秦岭终南山大峪,走路累了,张剑峰准备打坐休息一下(图片来源:网易)

一、隐士也会闭门谢客,敲门需念暗号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人的生活视野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2008年,张剑峰第一次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如果只是旅游好奇,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

第一次寻访失败后,张剑峰“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稀里糊涂走,没有交通工具”。隐士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分散在各个山谷里。

一般到访者敲门,都会开门,但有些不接待生客。敲门需要一些暗号,一般人敲一次没人开就走了,修行者平时不给人开门。他们不用手机,离村庄近的修行者还会和村里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二、真正的修行者是保持内心纯净,做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劝人向善,告诉人们怎样减少烦恼。修为很高的人只有圈子里才知道。”张剑锋说,“一般觉得,出家人就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但后来我发现修行者大部分蛮有学养的。”

上周刚见到一个修行者,藏书很多,留着长头发,特立独行,对电器等样样精通,在茅棚里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成果和佛经、道经做了对比研究,他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在修行人中,像他这样的民间学术研究者很多。”

“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为,一般人看来不可理解。他们对物质不抱太大希望。”张剑峰介绍。

三、从一个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我开始只是旁观者,对这些修行的行为并不相信,但又不断亲眼见到,不断否定自己的怀疑,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打坐、练功。”2010年,张剑峰和张德芬等十多人一起凑钱在这里修建了十几间茅棚,取名“终南草堂”,供修行者居住。

对修行的好处,张剑峰说:“就是保持自己时时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观察者,喜怒哀乐你都时刻观察着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为我后来修行做铺垫,现在做的才是我喜欢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张剑峰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平面设计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响开始修行。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他还带着女儿到茅棚居住,以前女儿挑食,在山里她会吃得干干净净。

“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

“她们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后来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时看到了泥土。”

“修行对我生活本质的改变是我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个东西我想得到,我肯定会努力争取,但现在,患得患失的东西就少了,人会更豁达一点。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不管社会变化再快,我所接触的东西永远简单。在茅棚里,吃饭睡觉晒太阳喝茶,那样就挺幸福的,

“这座山不是一般意义的山,看到《空谷幽兰》时,我觉得好像在门缝里的一线光,我想看到光源在哪里,山是一个符号,是活着的文化。”


2、女子隐居终南山修行:住在山洞曾冻坏两根手指

山腰偶遇“传闻主角”

大雪后的山路上没有一个脚印,只有一两只野兔偶尔在雪面上留下痕迹。这十几厘米厚的雪,竟然在次日下午,已经化得路面泥泞不堪。走到半山腰时,在一户农家门口,两位道长和两位村民正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闲聊,一位灰色僧袍比丘尼站在院子边上,衣着整洁,眉目清秀,胸前挂着一个黄色褡裢,上面印着金刚经几个字,因为天气寒冷,她双手藏在褡裢后方取暖。

通过交谈记者得知,这位比丘尼来自福建,2010年9月从扬州高旻寺来到终南山。

“1999年出家,呵呵,每个人都要问这个问题吗?出家之前没有结婚,谈过恋爱啦,这样是不是比较老实?”永净比丘尼笑着说。

同行的隐士寻访者张剑峰之前曾听过一个传闻,终南山一个山洞住着一位比丘尼,在山洞打坐修行,二十余天禁食,但没想到有人爬上山,撬开门去骚扰她,正在修行的比丘尼在黑暗中给了来者一拳,正中眼部,差点“把眼珠子打出来”。

这个被外界传说的故事的主人翁正是记者偶遇的释永净,对这个传闻,记者在释永净口中得到证实,她依然带着笑容说:“我已经二十多天没吃东西,头晕眼花,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就胡乱打了出去。”

她说自己没有什么朋友,跟外界几乎不联系,也很少说话,几乎不下山,也从来没有到这个山腰来过,没想到一出来就遇见这么多人。

释永净家人还在福建,但她并不与家里联系,家里人并不知道她在终南山哪里。她出家时,母亲并不愿意,觉得“白养了这么多年,以后一餐饭也吃不上你的”,但她的父亲支持她,亲自送她到佛学院。

修行者谈她理解的感情

出家之前,释永净说自己的生活是“和别人一样打工”,但每天下午都很伤心,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开心,出家的原因就是因为每天下午都会没有理由地心酸。

“每个人都在议论我,为什么这么爱哭呢?后来有一个声音说,出家去,我就出家了。如果我在社会上玩,我会烦恼。”她说。

在交谈过程中,释永净一直在推荐记者去看《楞严经》,她说这部佛家经典告诉大家人的身体与众生共,并不是自己一个人所有。她随口引用《楞严经》中的片段,这部经书她在1999年进入佛学院后第一次阅读时,一口气看完,“看完就愣在那里,别人跟我说话我一句也听不到。”

周围一起闲聊的人都称赞她漂亮,问及她出家前的个人感情时,释永净说:“我们中国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谈恋爱很正常,都有一样的过程。但《楞严经》中佛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如果我们降服自己,就会发现个人是多么渺小,佛说,‘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我们人啊,是多么渺小,我们反观自身,如微尘,情情爱爱,又何必在乎呢?阿难尊者看到佛,顿舍世间恩爱,但我们凡人的烦恼就因为恩爱生起的。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孤单,想要一个依靠,但靠得住吗,念念无常,靠不住的。”

初来终南曾冻坏两根手指

在她口袋里,装有一部智能手机,是弟弟送给她的,但她从来没有打过电话,也不知道手机里其他的功能,加上山里没有信号,这部价值3000元的HTC智能手机只被用来看时间。

弟弟给她买这部手机也有一段故事。

2010年9月,释永净从扬州来到西安,在引镇路边遇见一位要去云游的比丘尼,那位老师父在车上看见她一个人在路上行走,便问她去哪里,得知她要往终南山修炼,就说:“你帮我去看山洞吧。”

她形容自己是被“捡”到现在居住的山洞的。刚住到山洞时,她所有的食物是一位居士送她的一袋馒头,她足足吃了一个多星期。后来在附近村民和居士的帮助下,才购置了一些餐具。

随后,记者跟随释永净来到她居住的山洞,这座山洞位于公路边一座石头山上,从山下爬上去要20多分钟路程,沿路有三五户农家。这个山洞位于一块直径十几米的巨石下方,山洞西南面围了砖墙,在外面看是座小房子,走进去才知道屋子的天花板是一块巨石。在修行的隐士中,这样的房子很常见,因为很多人认为山洞冬暖夏凉。

狭小的山洞被隔成两间,里间四平方米大小,是卧室,外间稍大,供奉着佛像,佛像前是几十本经书。

但释永净恰恰在被称为“冬暖夏凉”的山洞中饱受严寒。

“我从南方来,不知道北方山里这么冷。山洞中虽然有土炕,但初到北方,她并不知道怎么用。”

“现在说来是前年冬天了,当时不会用炕,也没有电褥子,就冻坏了这两根手指。”她从衣袖里伸出左手,食指和中指最末端的指节比右手偏小,而且内扣,她说:“当时指头已经黑掉了,等于坏死了,还化了脓,一位道长带我去西安最大的医院,人好多,排很长队,开始的时候医生还舍不得剪掉手指头,包裹了让我回去养,第二天再来就剪掉了。”

两根冻伤的手指很难恢复,释永净被收留在八仙庵休养,起初她以为自己再不能端钵、诵经,再康复一些后就回了福建老家。这部智能手机就是弟弟那时候买给她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联系到她。

这一年多,她说这只手从来没有碰过水,目前才恢复了一些,但变得非常敏感,不注意碰到就会疼痛。2011年,手指稍微恢复后,她又从福建返回终南山的山洞,西安一位居士帮她买了电热毯和小电暖器,但因为不会烧炕,土炕还是被她拆掉了,她重新把山洞隔出一间小卧室,买了一张木床,外面的屋子作为禅房。

“山洞很潮湿,但有电暖器能好点,电褥子我也不太用,被褥热了我就关掉。”释永净说:“今年冬天好多了,我的手也能端钵了,师父说我还可以继续出家,我就继续留在这里了。”

“我好久没说过这么多话”

她上山时,遇见几位道教的修行者,便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吃饭前,她独自一人合掌吟诵佛经。

问及终南山其他修行者时,她说自己认识的人太少,因为住的地方偏僻,能找到她的人也不多。

“我觉得寻访者也不会打扰到我,我们也不可能有这种想法,而且,佛家讲广结善缘,自清的人不会被打扰到。驴友也打搅不了修行人,大家游玩就是礼拜六礼拜天,最多在山里一天时间。而且,我们修行,还有一个责任,我看到别人受苦我也难受,我肯定不愿意。佛的心量,佛视一切众生为世子,都是他的子女,都是罗睺罗,都是他的孩子。”

个别时候,释永净也会下山去市区,她说那是因为她有了“妄想”,有一次,坐上公交车后,售票员问她去哪里,但她不知道自己去哪里,于是说:“西安。”售票员问:“西安哪里?”她回答不上来,干脆下车。

对山外的世界,她称为“社会上”,她不太愿意评价社会,但偶尔会说:“人都在追逐人民币,我们心太粗,太浮,不知道观自己。”

“我特别不会跟人说话,这是我进山后说话最多的一次了。我就是这么莫名其妙的,我好久没说过这么多话,没见过这么多人,附近村民很纳闷,我根本不会照顾自己,怎么在山里活下来的。”接受完记者采访时,释永净说。

她拜托记者将自己治疗手指期间买的一些俗家衣物送给需要的人,十几件衣物大部分都是崭新的,她说既然手指恢复了,自己就再也不用穿俗衣,可以把它们送给需要的人。

3、终南山:历代清修地 几人能解读的隐士文化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当代人所重视,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图片]终南山上的修行者:自己砍柴(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义净法师)

《诗经》里说: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自唐朝以来,终南山就已经成为那些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很多人在这座山中开悟,成为大师。佛教旅行日记作家高鹤年在《名山游访记》一书中记述了1903年他在嘉五台隐居时的感受:山势壁峭,上摩穹霄,下临绝涧。耳不闻鸡犬之声,目不睹尘俗之境,独居茅棚,清静异常。

唐代著名道教人士司马承祯受到皇帝的召见,却不受皇帝之命,立志回四川的天台山隐居。已经是尚书左丞的卢藏用授意他去终南山隐居。司马承祯则说“以所观,乃仕宦捷径耳”,终南山对他来说只是那些醉心功名人的一个跳板,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由来。这段故事在《旧唐书·隐逸传》等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

从王维的《终南山》一诗中来看,第一句便是“太乙近天都”,天都者就是指长安。这句诗则是反映了王维真实的想法,这里的“近”恐怕不单是指距离上的近,王维一生过着半隐半官的生活,游离于宦海和梦想之中,既想脱离尘世的繁杂,又不甘一生在平淡中度过。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挣扎着的。[图片]终南山上的修行者:打坐(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义净法师)

说到隐居,都会想到是道家的修身之法,过着与世隔绝一般的生活。如果是真正的隐士则根本不在乎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下隐居。那终南山有没有真正的隐士呢? 答案是有!《千家诗》里有一则五言诗《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首诗的作者现今都已无考,只知道号“太上隐者”,是终南山上的一个隐士,词律简单的几乎可以用白话来形容。我说这才是真正的隐士,诗里所表达思想境界的高深绝非常人可比的,真是领悟到了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直到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横空出世,更多的国人才知我们的终南山竟然还有着如此的魅力与价值,简直可与希腊的奥林匹斯山相媲美。

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仍然有很多人来到终南山修行,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嚣外,半亩菜地,几株果树。他们中有僧人、道士、尼师、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也有毕业于厦门佛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都非常简朴甚至可以说清苦,可是,比尔·波特在书中说,“他们是我遇见的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比尔·波特对美国人介绍,中国的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自己精神觉醒的硕士学位。每年都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此隐居修行。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2000多名隐士。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修行者。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

终南山龙口茅棚的冬天(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义净法师)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来终南山隐居呢?终南山与其它地方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西安市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心一居士对此解释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冲关不闭关。终南山之所以云集如此众多向道之士,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

第二,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蓬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

其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据一位参访过全国各地道场的法师讲,如今,像终南山这样可以随意搭建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可见,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住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图片]终南山上的修行者:自己做饭(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义净法师)

关于终南山隐士选择隐居生活的背景、心态、以及隐居生活的取向与修行的方式等问题,西安市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则认为终南山的隐士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不同的类型。

从隐士产生的背景与追求来看,可以划分为政治型、宗教型和个人生活型。所谓政治型又包括因为厌恶险恶或腐败的政治而辞官隐居的,有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迫隐居的,有因为王朝更迭而不愿也不能继续为官的前朝忠烈之士采取归隐生活的,有为了致仕而采取隐居的(如终南捷径的故事),有因为官场环境的需要而半隐半官的,忽隐忽官,似隐非隐的,等等;

所谓宗教型隐士,就是为了追求宗教解脱的目的,以隐居修行的方式达到某种超越性的目标,终南山这种隐士主要分属于佛教和道教,也有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的,部分儒士也曾经在终南山有过短暂的隐居经历。宗教型隐士在古代一直不断,今天的隐士则很少政治型隐士,而主要是宗教型隐士。[图片]终南山上的修行者:行香(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义净法师)

所谓个人生活型隐士,就是既不是出于政治的背景,也没有宗教解脱的目标,而是出于个人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主动或被动放弃,自愿采取悠闲、自在、独立、朴素、淡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类型的隐士有的因为感情的失意,有的因为经济的窘迫,有的则因为个人对原有常态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厌倦。

从隐居的程度与表现来划分,终南山隐士则可以划分为全隐和半隐等不同的形态,其中若从与仕途相关的角度看,则有完全归隐、先隐后官、先官后隐、半官半隐、忽隐忽官、似隐非隐、隐于庙堂、以隐求仕等等。因为隐居的关键在于心态,所以,后来也从内在的精神性隐居程度方面将隐士划分为大隐、中隐和小隐三种。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爬终南山的人越来越多。一到周末,“驴友”队纷纷涌进终南山里,因为不了解隐士文化,很多“驴友”在隐士的居所附近野餐、露营,然后扔下一地垃圾,他们还随意采摘果实和蔬菜--那可是隐士们一年到头仅有的收成。因此,隐士们不得不搬到山的更深处,有的则去了人迹罕至的太白山。中国人历来崇敬隐士,了解了终南山的隐逸传统,“驴友”们登山路过隐士的居所时,应该更多一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