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中国网5月18日讯(姚剑锋 蔡永胜)近年来,琼中县有效破解特色产业小而散、链条短,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持续增收困难大的难题,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工作思路,依托原有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兴特色产业,稳打产业富民“组合拳”。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中部,地处生态保护核心区,是一个“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民族自治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5年底,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69户26917人,贫困村22个。
立足生态品牌,打造绿色产业
琼中森林覆盖率83.74%,空气质量一级,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极高,素有“海南绿肺”、“天然氧吧”等美称。依托生态、气候、区位三大优势。琼中县委、县政政府因地制宜,植入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力促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脱贫增效新跨越。
通过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实行特色产业“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重点发展绿橙、桑蚕、益智、养蜂、养山鸡等特色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2—3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发展1—2个特色产业。目前,种植琼中绿橙1.66万亩、桑园2.5万亩、益智5.1万亩,养蜂5.77万箱,已建成全省最大的桑园基地,另外“琼中绿橙”荣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闻名全国。基本形成“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全域旅游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推出琼中绿橙乡村旅游季、桑葚采摘季和蜂蜜采收节等活动,成功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成功创建了享誉省内外的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引导帮扶贫困户参与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开发等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吃上“旅游饭”,近年来,乡村旅游开发直接吸纳农户就业3000多人,带动农户10000多人间接就业,消除贫困人口4000余人、贫困村8个。
运用政策引导,鼓励抱团发展
长期以来,琼中产业发展模式为“小、散、弱”,农户分散经营,缺资金、缺技术、缺组织性,销售渠道不畅。针对这些问题,琼中出台产业扶贫和帮扶奖补政策,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四种模式,引导支持贫困户通过资源入股、劳务报酬、收益分红等方式抱团发展,从产业发展中获取效益。如,对带动贫困户的经营主体,每年一次性给予最低2000元/户、最高10万元的资金帮扶;对加入合作社或主动抱团发展达5户以上的贫困户,每年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元/户、1500元/户的种苗或物资补助。目前,已扶持培育农业企业14家,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73家,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100多名,打造产业示范村90个,带动6200多户贫困户参与抱团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增强造血功能
重点破解制约农民缺乏资金和农村发展融资难问题,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在推行琼中小额贷款基础上,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鼓励农户利用林权证、房产权抵押,最高可获得10万元的政府贴息小额贷款,用于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缺乏的问题。
深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村集体或个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如:红毛镇什空村将5000多亩集体土地,入股琼中万安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带领农户统一开发、种植、经营油茶产业,农户年均收入达2.5万元以上。
注重资源整合,确保帮扶成效
按照“性质不变、用途一致、科学安排、高效使用”原则,加强资金整合,对涉农、扶贫资金实行统筹安排、集中使用。2016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2亿元,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21个,切实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实行“县领导驻点、乡镇包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四级联动帮扶模式,先后选派31名县领导、10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40名驻村第一书记、102个县直机关单位联系100个行政村,全县6795户贫困户实现“一对一”帮扶全覆盖,强化帮扶力量,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和落实精准扶贫措施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据悉,琼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列入全县“十二大脱贫工程”之一。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13元,较上年增加931元;实现3242户13395名贫困人口脱贫,其中通过产业带动2752户110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