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陈耿:清代兵部主事陈毓桂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16-04-19 09:39:24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海口市石山镇儒安村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约有400年历史,古时候属澄迈县管辖。

  儒安村保留着大量较为完好的火山岩古民居,其中以陈氏民居群最具特色,总体布局整齐,部分错落有致,精致的石雕和木雕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陈氏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入村,与此前定居的颜氏联姻后,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进入清代中后期,陈氏逐渐有人读书出仕,尤其是从第八代陈毓桂(1813—1871)开始,热心文化教育和社会治安等公益事业,成为当地名望甚高的一个家族。

  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澄迈县民间已经没有一所完整的、严格意义上的“书院”了,邑中学子读书都成了很大的问题。

  知县孙云是个想为当地做实事的人,却因财力、心力和精力不足而一筹莫展。好在澄迈当年向上级提解税赋之后,还剩下经费一万一千文,考虑到此前的“景苏书院”已经损毁、废弃,孙云便想新建一间书院。

  找谁来办这件事呢?有人向他举荐了彼时卸任在家、谭冯都儒安村的前兵部主事陈毓桂。

  受县令之托 建澄江书院

  陈毓桂是谁?在儒安村采访,海南日报记者得到了村民陈显昌的热情接待,这位67岁的老叔一脸敦厚,自称是陈毓桂的六世孙,还拿出民国十三年(1924年)祖父用毛笔誊抄的一册本村陈氏家乘给记者查阅。原来,这一支陈氏的渡琼始祖是宋代上岛的陈念,一度落脚在崖州水南村(在今三亚崖城),后代中有迁到琼山新坡的,明代天启年间又有人从新坡迁居儒安村。陈毓桂是陈念的二十五世孙。

  陈毓桂,原名陈秉华,读书时学业优秀,曾进入北京国子监读书,是名“监生”,后来官至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在清代,“主事”是各部司官(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最低一级,却也是正六品,介于直隶州知州(正五品)和知县(正七品)之间。陈毓桂供职的兵部武库清吏司,掌管全国的兵籍、军器及武科考试之事。

  “在京供职数年,旋里家居,友于兄弟,亲睦族邻。建祖祠以奉先,创家业以裕后。一生慷慨,见义勇为。”《陈氏族谱》和光绪《澄迈县志》中这般评价陈毓桂。当过官,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好,有家业,出手还很大方,这些应该是县令孙云打算委托他建书院的决定性因素。

  先是,孙云将陈毓桂请到县衙商量修建书院,并愿意拨付一万一千文提解余款,由他监管使用。陈毓桂当即爽快地应承下来,而且率先捐款,然后发动全县士绅集资,建设书院。陈毓桂督工一年有余,不但单独给付工钱,还不拿一份薪水。

  “澄江书院”由此诞生了。书院的地址在老城内,规模是在文昌宫的基础上“添建正殿一间、大门一间、监院一间,正殿下两廊并小屋六间”。

  办宾兴助学 免别人的债

  督建“澄江书院”后,陈毓桂看到县里的读书人大多家贫,连筹措去省城广州参加考试的路费都很艰难,于是又倡首集资,创办“育英宾兴”,“入当生息”,以此来资助众多寒门士子。

  “宾兴”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助学方式,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家穷交不起学费,或没钱赶考的优秀学子,资金来源一般由本地乡绅集资放贷收取利息,或购买田地、商铺然后出租。确切地说,“宾兴”是一种古老的“金融+助学”行为。清代海南的“宾兴”现象比较普遍。

  陈毓桂启动此事不久后,遇到当地“客匪”作乱,靠宾兴生财的途径受阻,不得不痛心停办,而从创办开始,他本人花费的“卷资、水脚、大小花红”各项费用已是数以万计——“巨万”,陈毓桂也无怨无悔。

  后来,他又将所存的款额与全县宾兴经费整合,到海北合买一所田庄,每年所获租金“二百余千文”,按两股平均分红。

  由此看来,陈毓桂是一个审时度势、善于经营的退休官吏,否则,他很难有资助别人和从事公益的实力。

  其实,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当时陈毓桂可能刚刚致仕还乡,就与当地士绅一起,利用罗驿村人、云南永昌知府李恒谦、李崧父子的捐款,经营4座田庄,并将余款揭借生息,以推动宾兴事业。陈毓桂是5位负责分理管收经费的带头人之一。

  陈毓桂精于投资,手头阔绰,但却不是视财如命的“守财奴”。同治十年(1871年),临终时,对于那些凡是无力偿还其借款的人,陈毓桂全部取出借据烧掉。

  “五桂媲美,皆其遗庆”

  陈毓桂生有5个儿子,陈彝谦(兵部主政)、陈彝范(县庠生)、陈彝策(光禄寺署正)、陈彝诰(供职“成均”,即官设的最高学府,应该是国子监)和陈彝懋(官至州通判),都颇有成就。《澄迈县志》称“五桂媲美,皆其遗庆”,意即5个儿子之所以也能光宗耀祖,是因为陈毓桂品行高尚,才有余庆泽及后代。

  陈毓桂长子陈彝谦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虽然县志里没有传略,家谱里有关他的介绍文字缺页,但从其父的传记和县志中的“封赠”记载,他的官阶可能超越了父亲。

  陈彝谦应该官至兵部某司的郎中(四品)——“兵部主政”,陈毓桂才有“郎中衔,以子彝谦赠中宪大夫”(四品)之说,父以子荣,陈毓桂之上三代又荣上加荣——得到皇恩特别封赠,曾祖父陈翰杰、祖父陈孔春、父亲陈一精三代,都被赠以“中议大夫、兵部郎中”,虽说只是并无实职的从三品文散官,却是光耀门楣的荣誉。

  如今,陈家老祖屋的前门额上,还有镶嵌着一块油漆斑驳的“中议第”木匾。

  此外,伯父陈毓秀和叔父陈毓韶,也因为陈彝谦的官位分别请赠“奉直大夫”和“奉政大夫”——两个都是名誉性的五品文职散官。

  身为陈彝谦的嫡系五世孙,陈显昌告诉记者:高祖30岁上京当官,8年后回乡,在村后的火山岩坡地上开荒3000多亩,种植山茶(可榨取山柚油)、椰子和松树,还在园地砌起了一座瞭望塔。该塔约有10米之高,登临其上,可以环顾四周,顶层设有石凳石桌,可供守望者用膳喝茶。

  可惜天不假年,种植大业尚未成功,陈彝谦就病故了,享年仅42岁。

  陈彝谦与他父亲陈毓桂一样,也热心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甚至因为澄迈民众屡屡遭受“客匪”掳掠而禀报广东当局,并得到张之洞的回音。

  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书的《澄迈县志》记载,光绪年间,他就在儒安村附近的安仁墟(今美安墟)创立“鹊峰书院”,由于那里处于琼山和澄迈的交界地,陈彝谦带头邀集两县的士绅、耆老共同捐资兴建。书院设正室讲堂一间三眼,大门一间三眼;左右廊各一间,每间三眼;讲堂之右,夹耳一眼为厨房;大门之左,夹耳一间三眼,作为守院者日常起居之用。“外有照壁一座、敬字亭一座,地势宽阔清爽,无嚣尘湫隘,士子读书讲学最为得宜。”

  “鹊峰书院”距琼州府城50里,离澄迈县城(今老城)30里,现已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美安小学。

  清末,天下并不太平,海南也一样,澄迈一带尤甚。陈彝谦曾就“客匪”为害一方之事上书两广总督张之洞。他的上报书信暂时查找不到,却可以从张之洞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二日(1888年7月10日)批复的电文,知道其禀报的大致内容——

  “批澄迈绅士陈彝谦等禀陈琼民疾苦:琼属民受客害已非一日。前两年澄迈金江一带数百里杀掠惨毒,神人共愤,本部堂久已深悉,曾经详晰奏阅,斩凶渠悍党不少,目前已饬琼州道、府,将善后事宜妥为斟酌,认真筹办。本部堂为民兴利除害,一秉至公至平之理,毫无偏倚。琼民疾苦,刻刻在念,大要总以去莠安良为公,以抑强扶弱为平。此后客村中如敢再有梗顽滋事之匪徒,定严拿重办,使悍党不敢横行,然后土、客可相安无事。断不肯纵匪殃民,亦不因委员更换,遂至因噎废食也。”

  诚如张之洞在电报中所说,参考古代海南各种地方志的记载,琼州民众受“客匪”危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以澄迈县为例,从道光至光绪年间,“客匪”就多次劫掠村庄,杀人放火,其中一次从道光十七年持续到二十二年(1837—1842)才平息,时间最长,事后知县黄鹏奋干脆请旨,“谕禁异服、异言之人,不准居住为生”。

  而“客匪”扰乱社会治安范围最广的当属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正如张之洞电文中提到的“澄迈金江一带数百里杀掠惨毒”。

  由此,陈彝谦希冀家乡长治久安的赤子情怀可想而知,张之洞对待匪患的强硬态度和手段也可以想见。

  陈彝谦谢世和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之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有300余名“客匪”倡乱澄迈,最终是靠民间力量平息,而非官府行为。

  想想彼时的中国外忧内患,清政府无暇自顾,鞭长莫及的海南岛哪里又掌控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