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儋州故事丨清代举人·陈烺

来源:儋州市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9-12-09 16:18:11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乾隆二十年(1755),陈烺在儋州白沙塘(今光村镇白沙塘村)出生。陈烺的迁儋祖先,是南宋昌化知军陈中孚。陈中孚随父从福建迁往崖州(今三亚),通过“举文学”在南宋绍兴初年任万安(今万宁)县令,后有护卫万安县城之功擢升为昌化军(今儋州)知军。陈中孚有陈适、陈庚二子。长子陈适,仕途经历与父亲相似,他最初当过临高县尉,后来因解土匪围昌化军城之困的功劳,升任昌化知军。陈中孚和陈适先后治理昌化军,政事通达,百姓安居,人们誉称“父子继美”。次子陈庚,十二岁考中解元。陈烺有《儋耳咏》一诗载于《民国儋县志》卷首,其中有“十二神童秋解占”句,自注:“烺二世祖陈庚十二中解元。”陈中孚卸任后,择居白沙塘村。陈适和陈庚也随父亲在儋州定居了下来。


陈烺迁儋始祖陈中孚墓园


  说到白沙塘村,值得一提的是,今光村墟(光村镇上)前身“永昌墟”的地皮,是白沙塘村民陈永昌、陈永义兄弟无偿献出的。官府为纪念陈永昌、陈永义兄弟的无私奉献精神,取了“永昌墟”一名,并规定每年最后三天,永昌墟的税收全部拨给白沙塘村。白沙塘村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田,其中有一块叫“猪膏坡”的坡田,约200亩,据说是当时陈烺以自己能吃一边猪膏油来与人打赌而赢来的一桩赌注。


  陈烺自小聪颖,智慧过人,下笔成文。乾隆四十八年(1783),28岁的陈烺参加乡试,与儋州同乡符汉清一起考中了举人。


  陈烺后来参加了进士考试。他在《赴礼部会试,过黯淡滩偶吟》诗记述上京考会试的事,诗中云:“黯淡滩兮黯淡滩,上时容易下时难。吾侪尽是龙门客,见此波涛胆不寒。”黯淡滩位于福建南平东,水流湍急,号称极险。此诗应为陈烺中举入仕,任职福建福清后,赴京参加进士考试过黯淡滩时所作,从中可见其一举登龙门的信心。只可惜才华横溢的他一直未能考中进士。


  陈烺在福建试用福清、连城县知县任上的政绩无从查考。只知道乾隆六十年(1795)恩科福建乡试,他被聘任同考官。所谓同考官,是在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官或总裁官批阅考卷的官员,又称之为房考官,简称房官。考试完毕,试卷收齐并誊清后,同考官先批阅加上自己的批语,再推荐给主考官或总裁官。同考官必须是德才兼备之人,且一般是科甲出身的州县官担任。陈烺曾写过《夜半听松声》(二首)诗,其中第二首诗云:“十八明公最有情,更深犹自动怦怦。月圆频奏龙吟曲,露湛旋施鹤舞声。草径烟寒腾万马,花林风暗噪千兵。徂来昨夜春雷动,报入丁公梦里惊。”诗句中的“丁公”,疑即明代隆庆年间曾在福建泉州任职的闽地著名儒士丁一中。陈烺以丁一中自比,于此可以窥见他为官一方,要做一个良吏的志向。


  陈烺试用知县期间,不知因何事被贬雷州。他在《谪雷咏》(二首)诗写下了贬谪雷州之事。第一首云:“扁舟海上遇狂澜,飘落随风此计安。幸得遭逢殊俗眼,谪官犹作贵人看。”可知陈烺在雷州受到了礼遇,百姓并不因他被贬而看轻怠慢他。第二首云:“穷通得丧古如林,况禄虽沉志未沉。最怕无端回首忆,恐伤爱国一团心。”诗中,他表示自己不会因被贬而意气消沉,而是要一直保持爱国热忱。


  陈烺在雷州,州官十分看重他,并请他在雷州任教。当时的雷州人才济济,陈烺初来乍到,当地有些读书人对他能否胜任教职心有疑虑。州官为了向大家证明陈烺的才华,要求当地读书人与陈烺各写出一篇赋文,以此来比较文才。评比结果是陈烺写的赋文获得了第一名。聘请陈烺任教职的事,众人终于心服口服。陈烺的这篇赋在白沙塘村流传了两百余年,前些年白沙塘村有一位读书人还能够倒背如流。除了在雷州掌教过平瑚书院、雷阳书院,陈烺还在海南的定安尚友书院、儋州东坡书院、临高临江书院等任过教职,桃李满天下。



  陈烺的一生,最著名的是他的诗,他因擅长写诗而被称为才子。《民国儋县志》“人物志”介绍陈烺的生平事迹笔墨非常简略,但在“艺文志”收录了他的诗集——《陈碧塘先生诗集》。陈烺的诗,大多想象出奇,形象生动,遣词造句独具己法,风格独显,无世俗之病,这在儋州诗坛上实属难得。他的存世作品有《东坡居儋歌》《儋州八景组诗》《五色阴晴鸟》《咏竹寓意回文》《贩上竹枝词》等几十首。《民国儋县志》还收录了他的《松林山考》一文,行文想象奇特,颇有他写诗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