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历经百年风雨的书舍
一
一直以来,有关宗族话题的文章我都没有写,似乎一下笔,就被视为有封建宗族思想的嫌疑。但这次我一定要写,它涉及的不仅是一个宗族话题,更是流传海南民间的一段文化佳话。
这个宗族话题,这段文化佳话,与我邢氏宗族有关,它就是邢知军书舍的故事。邢知军就是我光荣的祖先邢梦璜,曾仕南宋和元朝两代的万安知军,世称邢知军。
公元2015年5月10日,在邢飞先生和邢越先生两位宗亲的陪同下,我首次谒拜历经188年风雨的邢知军书舍。 轻轻推开书舍的大门,我仿佛浸入到历史和现实交织梦幻中。先祖,这是以您世称命名的书舍,它承载过曾经的荣光和气派;它演绎过一段世人称道的文化故事。作为您后人,我是否应该去恢复这样的荣光和气派?我是否应该去续写这样的文化故事?
阵阵微风吹来,我发现我已走到曾经置放先祖梦璜牌位祭堂。这所历受风雨的书舍,因以先祖梦璜世称命名而变得神秘而安详。
二
邢知军书舍是紧依于府城鼓楼之西而建的。鼓楼,也叫谯楼、文明楼,位于府城鼓楼街,古城墙南门通道始建于元代,初期称谯楼。明洪武五年(1372)重修,后改称鼓楼。明成化十七年(1481),楼内置铜壶滴漏以计时间。后经多次修缮,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太守宗恩重修时,称文明楼。不管是叫鼓楼还是叫文明楼,都是府城古城标志性建筑,原先既用于巡更、报警,也是文人墨客登临吟咏,寄情抒怀的场所。
清乾隆年间,曾主讲于琼台书院和苏泉书院的学者、诗人杨缵烈登楼临风,吟咏鼓楼朝晖夕阴的田园景象。诗云:
潇潇女墙傍水涯,烟浮万叠映晴霞。
朝暾旷岩通城锦,晚照轻明满县花。
迢递柝声传戍阁,参差树色芾官衙。
遥临粉堞闲敲句,细雨新秋日正斜。
从杨缵烈的吟咏中可知鼓楼周边都是风水宝地。在杨缵烈登楼吟咏后约50年,邢知军书舍建立了。能把宗祠建在州府所在地的宗族应是当时的望族。邢氏海南支系子孙建祠祭祀曾任五代梁开平间(907—910)大夫的邢武经(邢氏迁琼始祖邢肇周、邢肇文兄弟为其后人)。因已有先祖的武经祠,所以把邢梦璜祠命名为邢知军书舍,这是对先祖武经尊重,同时以亦祀亦学的方式纪念邢梦璜。邢知军书舍和武经祠相连成一个整体,两者都是前后3进,共占地882平方米,东西宽21米,南北深42米。如此规模,在当年堪称豪宅。
三
府城曾经是海南的人文圣地。从宋开宝四年(971)琼州府治迁移府城至清代,社学、义学、书院星罗棋布,府学、州学、县学人才辈出。这块人文圣地,魔力般地吸引着当时渴求知识、成就功名的莘莘学子。
为方便在邢氏子弟在府城求学,道光七年(1827),由文昌的邢中、邢定元、邢乃惠和黄流的邢修绅等邢氏族绅发起,推出了名垂百世的文化大手笔,那就是在府城创建邢知军书舍。这是自元大德二年(1298)邢梦璜致仕万安知军落籍黄流以来的一次文昌和黄流的邢氏宗族大汇合,一次文化的大汇合,这当中整整相隔了529年。我们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文昌和黄流的邢氏五百年前是一家,五百年后又是一家。在这里,我要着重提一下黄流的邢修绅。邢修绅是道光年间的岁贡,其父也是岁贡。作为黄流邢氏读书人的邢修坤虽居住偏远的琼南黄流,但他一直都有这样一个决心,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让邢氏子弟在具有良好教育条件的琼州州府的求学读书。于是,他从黄流徒步来到文昌,和文昌的族绅谋划创建书舍之事。他从黄流起身前往文昌那天早晨,天边铺满了金色的霞光。
自公元1827年至1950年,这123年中,海南邢氏负笈府城的子弟,他们几乎都受益于邢知军书舍。当时邢知军书舍至少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具有宿舍功能。当时在府城求学的邢氏弟子多寓宿在邢知军书舍。寓宿在学校的子弟,逢假期或空闲时间也寓宿在书舍。邢氏族人通过捐助的方式尽可能为弟子提供膳食等生活的支持。
二是具有图书馆功能。邢氏族人通过购买和捐赠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图书,列置在书舍中,供弟子借阅。这在缺少书图的时代,对学子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文化精神粮库。
三是具有书院功能。邢氏族人经常邀请府城地区最高顶级的学者莅临书舍为子弟们讲学、辅导,宗族中那些有名的学人也常在书舍中小住,对弟子的学业进行的传帮带。
邢知军书舍以宗族的礼遇聚集着全海南在府城求学的邢氏弟子,这些弟子在一起听讲、讨论、交流、学习,造就了海南邢氏宗族的一片求学的繁荣。邢知军书舍的文化功能延续了120多年,直到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收归政府。
试想象一下当时场景:梦璜灵前神香袅袅,知军舍里书声朗朗,新榜栏中题名行行。这如同邢氏先人所描写的:“我祖赫赫明明,有不陟降庭止,眉目颜舒, 俾儿若孙,邀神人之头点,庆新榜栏目下,岂情也哉!”
我非常佩服我的先人,在那个时代为让邢氏子弟能在琼州州府求学读书而修建邢知军书舍,把宗族平常的祭祀纪念上升文化教育的层面,可见当时邢氏族人重视文化教育的程度,同时也具有一种培育邢氏英才的战略眼光。
邢知军书舍不仅是一个海南望族的鼎盛体现,还透析出海南邢氏尚文崇儒的良好族风。作为邢氏家族一员的我在考察海南各地宗族文化时,不知多少次默默地感我念过邢知军书舍,因为正是它,提升着当时海南邢氏族人的文化层次。
四
作为迁琼始祖邢肇周的第五代孙邢梦璜为什么能享有这样的亦祀亦学的纪念祭祀地位呢?这同邢梦璜的对海南特别是琼南的文化教育之功是有关的。公元2010年为提升黄流的文化自信力,我撰写了《薪火相传话黄流》一文。在《薪火相传话黄流》中,我评价了邢梦璜在黄流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此文中,我有必要把有关写邢梦璜的文字重温。
邢梦璜出仕南宋和元代两朝的万安知军(辖今天万宁和陵水等市县),是当时万安的最高军事长官也是最高行政管理长官。邢梦璜的从政过程中,也极力推动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他不仅是一名官员也是一名文化传播者。
元大德二年(1298),为官33年的邢梦璜卸任后落籍黄流,黄流迎来了第一位举人邢梦璜。邢梦璜的到来,是黄流文化史教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早在西汉初期汉武帝欣然采纳注重儒家教化传统的董仲舒的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但是“设庠序以化于邑”在宋朝之前是与海南没有一点关系的,唐朝杨炎笔下的海南还是“鬼门关”。就是到了宋代,也只有像琼山等这样的州府所在地才沾上办学的运气,而地处琼南的黄流更是一片荒野。
一直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邢梦璜定居黄流,对黄流来说是幸运的。举人出身的邢梦璜凭自身的学养和声望,在炎荒的黄流燃起了耀眼的儒学火炬,开始了星火燎原的历史。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其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的淳厚之风在华夏的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为华夏文明举起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大纛;儒家思想及其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文化传承,树立了炎黄子孙“有教无类”的教育典范,成为华夏立足天下的文化力量。这一点,举人出身的邢梦璜是非常清楚的。卸任后邢梦璜成了黄流的儒学传道者。河间堂中,讲学授徒;酸豆树下,劝农说礼。黄流自邢梦璜入籍开教之后,历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举人和贡生将近60人。梦璜之风,山高水远。
邢梦璜定居黄流26年,26载的春风化雨,“习孔孟,儒风流衍;挥翰墨,诗书流韵”的文风在黄流悄然蔚起,邢梦璜的为政、为学、为事,备受明朝文渊阁大学士丘浚赞称:“其显而贤者耳所传者,则有宋知军梦璜,以文学政事著声前代。”
邢梦璜成了海南邢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先。于是,道光七年(1827),在琼州州府出现了文昌和黄流的邢氏族人共同修建邢知军书舍的一幕。
邢梦璜传有邢子才、邢仲才、邢挺才和邢万胜四子。其中,邢子才、邢仲才和邢挺才居住文昌,所传后代称文派;邢万胜随父邢梦璜居黄流,所传后代称崖派。在当年的为修邢知军书舍的捐款中,仅有邢万胜一支的崖派子孙所捐的款金和邢子才、邢仲才、邢挺才三支的文派子孙所捐的款金一样。可见黄流的邢氏族人为子弟读书而捐款之慷慨。
五
这是一座海南邢氏族人修建的宗族书舍,它历经了188年的风风雨雨,有过荣光和气派,也受到侵凌和毁坏。它将来的结果会是怎样?这不是太重要,因为它早已浸润到海南的文化教育史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