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2012年底,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成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有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庄入选。海南省有7个传统村庄入选,这7个村落分别是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和和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办上丹村、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龙华区新坡镇文山村。
如海南日报所说,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它们的建筑风格、人文遗迹,以及名人往事,是一个地区最珍贵的文化财富。海南7村的入选,足见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
这7个村落中以前已走过了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龙华区新坡镇文山村,其他滴还没走过,这就利用春节的机会,先找最近的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办上丹村走一走。虽说近在咫尺,却一直木有走近过它。临行前查了地图,拿了平板电脑,坐车在五公祠站下车,向前走了几步就从巴伦路上顺坡下去,穿过美舍河走过巴伦小区,就到了五公祠前面的红城湖路扩建工程现场,这条路一直向东延伸,从地图上查是通到上丹村的,可走过了考试局前面的兴丹路,却迷了路,周围都在盖楼,建筑工地比比皆是,分不清新老城区了,问了几个阿姨,才顺路找到了一块写着“唐震唐舟唐胄故里“的大石头。里面有个广场,后面是宗祠式建筑。日报上的介绍很简短: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上丹村,又称攀丹村,形成于南宋年间,距今约800多年的历史。另一篇介绍写得却详细:翻阅有关上丹的史料,发现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个家族,这个家族是琼州历史上有名的书香门第,名人辈出,仅明代一朝便出了6位进士,其中两对是父子进士。
这个家族被称为“唐氏望族”,知名人士有唐震、唐舟、唐胄等。其中,唐震是唐氏迁琼始祖,原籍广西桂林府兴安县南乡人,南宋时由特奏名进士出身,历任台阁诰授光禄大夫晋太傅,淳佑年间(1241年)出任琼州刺史,因蒙古人逐渐南侵,大陆战乱,便落籍府城东厢。
唐震落籍攀丹时,与其子唐叔建“置书书万卷”,修建“攀丹义学堂”,开始“兴礼教,以化黎民”,自此,这个村落便与文化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曾为琼岛培养了一大批名士贤才,包括丘濬、王佐等海南历史文化名人,都是唐氏门人。据唐氏族谱记载,王佐是唐瑶的外孙,其母唐朝选曾让王佐回攀丹求学;丘濬则是唐舟的女婿。
明正德初,唐胄夺职还乡,20年间,他致力搜集地方文史资料,著有《琼台志》、《传芳集》等。此外,唐胄掌教书院,重教育人,先将“攀丹义学堂”改为“养优书院”,后又改为“西洲书院”。
如今的上丹村内,乡土建筑、旧式民居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水泥建筑,有平房,也有五六层高的板式楼房,重修的唐氏大宗祠有仿古的味道。现存的仅有由唐胄凿挖及题名的竹根泉,唐氏大宗祠是2004年前后由唐氏后裔集资,在原址上重修的。村民介绍,原来的攀丹保留很多人文古迹,例如古牌坊就有近14座,还有唐震、唐胄故居、青云桥、竹根泉、古榕树等,可惜大多文物古迹已被毁,现存的仅有由唐胄凿挖及题名的竹根泉,唐氏大宗祠是2004年前后由唐氏后裔集资,在原址上重修。大宗祠是一处三进青砖瓦木结构的徽派建筑群,屋内墙壁彩绘记录着部分唐氏族人的历史故事。
俺从前院走到后面,看到这些建筑保护得很不错,地面干净、墙壁整洁,题联字迹潇洒,雕刻刀法娴熟,整个看来,与书香门第堪称绝配,左手旁的”竹根泉“保护得也是挺好,我打开木盖子,里面很浅水还泛着水波。传说是唐胄在村前所凿挖的“像池”和“竹根泉井”。唐胄父唐正在世时,曾于宅门之外开挖一大池种荷养鱼。唐正死后,唐胄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夺官居家近20年。在此期间,因修青云桥路和开阔宅门前道路而填平了父亲所挖的荷池,唐胄便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另挖一个像父亲原来所挖荷池一样大小的新池,池中筑小丘,四畔种上柏树和翠竹,为纪念生父,唐胄命名此池为“像池”,池边树有一记文石碑。攀丹村有“竹根泉”、“峻灵泉”、“养桂泉”三口古井,至今仍在饮用。其中竹根井为唐胄被罢官居家时所凿,井壁上所嵌一块石碑上,刻着唐胄亲笔写的直书“竹根泉”3字。此井至今保存完好,尽管现在已用上自来水,但不少村民还经常到“竹根井”打水洗衣服和洗菜等。
天色已晚,俺木有找到另外两眼“峻灵泉”、“养桂泉”,周边被高楼大厦所环绕,看不到一丝古村落的迹像。传说中的胜景之一是几百年兴旺不衰的攀丹村头的明代石牌坊表群,胜景之二是攀丹村前的古榕林。其中有两株是迁琼始祖唐震亲手所栽的大榕树,盘根错节,枝叶繁茂,苍劲奇特,风根飘摇,盛夏这里十分荫凉。俺只在广场看到一株高山榕,上面铭牌写着树龄一百年,显然不是所说的古树。这两大胜景都不见踪迹,只剩下东拐西扭的村中公路通往一层层的住家。我摸黑穿过几条街巷,一抬头,来到海口工商学院的大门前了,这地方熟悉,前几年来体育场看过演出。
坐在小摊上小酌俺一直在想,在如火如荼的房地产热中,尤其是红城湖路拓展到这这以后,地处闹市一隅的上丹村还能保留多少古风遗韵呢?三唐故里还能保证它的香火旺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