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曾石夫为铭记历史寻求解答“12个问题”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16-04-21 09:38:21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退休“老兵”曾石夫为铭记历史寻求解答“12个问题”  

他组建抗日英烈研究会

  曾石夫12问

  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可日本侵略者侵占海南6年,所造成的伤害依然在延续,影响依然在延续。这是未完的“抗战”。

  2009年退休后,曾石夫开始了“他的抗战”。曾石夫自掏腰包,找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朋友,一起成立了“抗日英烈研究会”。曾石夫为自己设了“12个问题”,他要回答这12个问题,要铭记这段历史。

  1、有多少琼崖抗日战士战死,他们做出了何等的业绩?

  2、日军侵琼共杀害了多少海南民众?

  3、有多少处埋葬海南民众的墓坑?

  4、有没有得到确切的保护?

  5、日军共在海南修建了多少炮楼、机场和其他军事设施?

  6、现在的保存情况怎样?

  7、日军侵琼共掠夺了海南多少资源?

  8、日军在海南采取何种具体统治方式?

  9、在海南建了多少所学校?

  10、在海南发行了多少种刊物?

  11、在海南实行何种形式奴化教育?

  12、在海南建立了多少慰安所?

  “老兵”组建“海南抗日英烈研究会”

  必须抓紧时间

  历史需要铭记

  2013年4月20日,这是曾石夫最开心的一天,经他发起筹建的“海南省抗日英烈文化研究会”在这天举行了成立大会。

  自从1969年参军到海南岛以来,45年的琼岛生活,曾石夫把自己当做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2009年曾石夫退休,一下子闲下来的他不习惯,“总想着要干点什么,要发挥余热”。最后曾石夫决定研究日军侵略海南岛的历史,“这一段历史需要有人研究,有人铭记。”

  曾石夫从自己的战友开始,“我挨个打电话,询问是否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想不想加入我们的研究会。问完了战友,就问朋友,看谁对这个感兴趣。谁研究这个,我就登门拜访,邀请他参加。”

  曾石夫依然记得,在社科联一位领导介绍下,他找到了海南大学教授宋静敏。“宋教授喜欢这段历史,也研究。”曾石夫记得,“我亲自登门拜访,邀请宋教授加入。”就这样,一个传一个,最终一共找到了52名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协会。

  曾石夫在成立大会讲了“12个问题”,“成立这个协会,就是要回答这12个问题。”曾石夫说:“如果能回答这些问题,即便经历再多的困难,我觉得都值得,我都愿意。”

  如果可能,曾石夫希望日军侵略琼岛期间的遗址都能得到保护,因为这是侵略铁证。“这也是我们成立这个文化研究会的目的之一。”曾石夫说,“我们就是要挖掘、整理、采访、呼吁,把能够保存,能够公之于众的遗址、材料更好的保存起来,把它们变成海南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现在,曾石夫每天都很忙碌,忙着联系各位会员,收集日军侵琼相关资料,以及抗战英烈的资料。同时,曾石夫也在忙着筹备“日军侵琼暴行罪证与琼崖国共合作抗日专题研讨会”的召开。“这个研讨会将公布一些会员调查、研究的结果,也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铭记这段历史。”曾石夫原计划将研讨会定在9月3日召开。可8月27日,曾石夫给记者发来短信:“研讨会延期举行,具体时间待定。”

  不过,曾石夫的内心却很着急,“感觉时间越来越紧迫,我们必须得抓紧时间了。”曾石夫渴望着,能够在那些老人还未去世前,把他们所知道的实情从他们口中抢救出来,把所有日本侵琼的铁证都还以他们原来的面目,时刻提醒海南人民,不能忘了过去。

  老人担心日军侵略物证越来越少

  曾石夫老家在湖南,1969年,到海南当兵。至今,曾石夫还记得,1970年,部队驻扎在陵水,“我们住的营房就是当年日本人留下的房子。”

  从那时起,曾石夫便开始关注这段历史。“以前只知道日本人侵略东北,占领上海,南京大屠杀。根本没有想到海南。”当兵期间,曾石夫发现海南岛上有很多日军留下侵略印记,有慰安所,有万人坑,有屠杀,这让他感觉“海南也是日军侵略的重灾区”。

  后来查阅史料,曾石夫才知道:“日本在海南统治6年多的时间里,海南人民非正常死亡达数十万人;制造血案213桩;活埋1000人以上2桩;活埋100-1000人的44桩;万人坑、千人坑、百人坑18处;制造无人村467个。这样血腥的历史,我们不得不铭记。”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历史正在被遗忘。

  前几年,曾石夫在大同路附近发现了8栋小楼房,经考证那就是当年日本人留下的营房,“也可能是指挥所”,曾石夫随即拿相机去拍照。后来看着周边房地产开发,曾石夫担心房子被拆,于是准备给海口市政府写报告,可报告还未来得及递交上去,今年7月,曾石夫再次前往查看时,楼已经完全拆除,“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60多年前日军在陵水英州修建的大坡机场,现已规划为高尔夫球场。机场遗址南面的龙岭坡上,有个“千人坑”。现在坟墓还在,但墓碑已不见踪影。而日军在黄流修建的当时东南亚最大的机场“东南亚机场”已不复存在,上面种上了水稻,只保留了一座水塔。

  “现在,很多东西都没有了,消失了。”曾石夫担心,随之消失的还有人们的记忆,以及那段惨痛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