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吴棉:昔日清澜港舟楫如云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16-04-21 09:51:59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千百年来,文昌以清澜港为中心,以铺前港为辅助,航线纵横四海,航达海内外疆域,长长的水道里有几多悲欢离合。

  从这里,人们乘船沿北海官道北上近达徐闻远抵北京。

  从这里,人们背井离乡抛妻别子下南洋“去番”谋生。

  在这里,可搭乘“琼沙3号”前往三沙市的永兴岛。

  在这里,新一代运载火箭将从天津港运抵海南航天发射场。

  水道长长

  文昌三面临海,海岸线长,天然港湾,古代文昌与近代文昌水路交通发达,清澜港、铺前港是琼崖东北部的水路交通枢纽。旧县志记载,县邑沿海水道,始于汉朝,兴于明朝。明朝罗盘用于航海后,邑境海道渐渐向远洋外疆延伸。环岛有航行四洲海路,北路往返于京邑之间,南及东南亚沿海,横涉太平洋彼岸。全县海道,以清澜为中心,以铺前为辅助,南北门户连接各条航线。而所有海路除北路旧道外,其余多由民间开辟,且历代俱增,至清朝后期航道,畅航海内外疆域,其规模居本岛各县之首。

  最为有名的远海海道有北、西、南三路。据记载,北路海道是官道,起于清澜港,近达徐闻,远抵北京。清澜港至京城9690里,途经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沿海,纵穿四海。

  76岁的文昌老作家谭显波说,相传明朝都御使兼十八省总督邢宥告老还家病逝时,朝廷追功厚葬,曾遣官船十艘自京都南航文昌,直抵水吼村前。现邢宥坟葬所遗之古雕马骡、碑坊系海运来琼之物。

  西路海道航程较短,是文昌到广西的唯一海道。南路海道涉海域较多,路途较远。明朝年间商船仅达东南亚沿海。清朝年间始经太平洋远达美洲彼岸,且有自马六甲海峡进入大西洋者,华侨“去番”均由此道。文昌港航管理局局长林绍英说,当时经常的航线有:清澜经西沙、中沙往菲律宾;清澜经南沙到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等南洋群岛;经南太平洋抵安南、柬埔寨和泰国。三桅帆船航程7至15日,到美洲需2个月左右,航行多选择每年中风顺浪平的3—5月间。

  旧时繁荣

  据旧县志称,文昌的水道港口,唐朝时已经有32处,其中内河港口7处,海道港口25处,而最大的是清澜港和铺前港。在诸多港口中,自民国时期至今,唯有清澜、铺前、文城三大港口较为发达。境内外水上的运输船只均集结在这三个港口内。

  1932年至1933年历时3个多月,上海民智中学文史地教员田曙岚骑车游海南,写成《海南岛旅行记》一书并出版。

  2011年5月新版的《海南岛旅行记》中收录有一张往昔的清澜港照片,这张照片是泰国侨领欧宗清的家庭珍藏相片。图片这样说明:“清澜港西距文城镇15公里,是一个景色优美、地理地质条件甚佳的自然港湾。港池宽阔,水深浪平,河面上舳胪相接,风帆如墙。”

  1932年12月22日,田曙岚曾特地骑车至清澜港实地考察。他这样描述清澜港:“既抵清澜港,推车至海边纵览,形势颇为雄壮。”《海南岛旅行记》记载:水路,沿海清澜、铺前二港,有大帆船来往海口、广州湾及南洋群岛一带。谭显波说,民国时期大多数船只在清澜、铺前两大港口。清澜内河水道航线比较繁忙,有清澜至东郊码头,东郊至文城、头苑、文教等,以小帆船为主载客运货。此外,文昌河上也有一些小船运货或渡客。

  清澜舟楫如林,南来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货郎等云集于此做生意,昔日的清澜港成为货物集散地。从海口及内地运来的有布匹、洋纱、洋货、盐、鱼、煤油、陶瓷等,从山里运出的货物有槟榔、椰子、木材、猪、牛、红藤、蜜糖及山货等。

  清澜港不但水上货运发达,更是文昌人“去番”最主要的港口。谭显波说,文昌人利用航线之便,随船到南洋谋生越来越多,男人“去番”女人留守家中,造成了众多留守新娘的悲剧。水道长长,而爱恨也长长。

  这位老作家为记者念起这首《码头送别》民谣———妻:送郎送到码头分,郎你去番侬心闷。眼汁滴到土落窟,日味看路夜看船。夫:爹姩相送码头分,回去看仔心莫闷。三年五载我欲回,年节也欲寄分文。

  轮渡终结

  12月18日上午,疏散完最后一批乘客,几名轮渡工作人员正在收拾工作摊子。大家都认真地解缆、拖地,擦拭机油、检查仪表,准备下船休息。聊起轮渡的黄金时期,工作人员唏嘘不已:“以前每逢周末,在港口车队排长龙那是经常的事。有的时候工作一天嗓子都喊哑了。”

  他们早早地结束了今天的工作。这是最后一班轮渡。

  轮渡船长老符说,大桥通了是大好事,作为东郊人当然支持,可是面临失业压力的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每天都很忙碌地穿梭于清澜湾东西岸的两艘客滚轮渡,如今落寞地静静停靠在码头。因为当天上午通车的清澜大桥取代了它们的位置,曾经乘坐轮渡过海的车辆与人们都从大桥上过海了。从今天起,肩负的9个年头的历史使命终结了。

  清澜港船只进进出出,一切如常。轮渡历史使命的终结丝毫不会削弱清澜港作为东海岸航运中心的功能。大桥通车,轮渡终结历史使命,谭显波说,这是社会在发展,是时代的进步。1950年代,刚刚中师毕业的谭显波曾从文城乘船近1小时到清澜去任教。那时他就想能有桥有路直通清澜就不必要这样费时费力乘船了。

  没有轮渡的参与营运,东郊码头的渡口显得很冷清。12月20日上午,51岁的东郊镇码头村村民曹盛彦正在挥斧拆自家的木质渡船。曹盛彦说,这艘渡船有10多年了,到报废期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桥通车了,客源少了。他开着渡船为两岸的居民服务了30年了。

  码头村的另一位渡船船主朱兴仍今年68岁了,从1960年代开始开船接送群众。他自豪地说,这里从来没有出过事故,这个渡口安全生产“零事故”。如今大桥通了,但现在仍有些居民坐他的船到清澜去买菜,每趟每人2元。他有自己的打算:如果政府支持,现有的26艘木质渡船船主愿意入股组成游船公司,打造渔家文化,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朱兴仍的想法颇为乐观。他并不认为大桥通车了他们就没饭吃了,相反机遇更大了。清澜、东郊好好发展起来,项目多了,人来多了,生意会更好。

  12月18日,文昌清澜大桥正式通车,令海内外文昌人为之振奋。这座全长1828米、双塔双索面结合梁斜拉桥,跨越清澜港连接东郊镇码头,是继海口世纪大桥之后海南第二座跨海大桥。

  因为大桥的通车,这个自古以来就很有故事的港口,现在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车了!通车了!”人们奔走相告,站在清澜大桥上自豪地向下瞭望,兴奋不已。昔日宽阔得难以逾越的清澜湾被“踩”在脚下了,不仅如此,千百年来,往来于文昌清澜、东郊之间只靠摆渡过海的历史从此改写了。

  而桥底下一览无遗的繁忙的清澜港,再次撞入人们的视野。因为大桥的通车,这个自古以来就很有故事的港口,现在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600岁高龄的清澜港

  清澜港位于文昌市东南部,距海口市90公里,目前港区主要处于清澜湾潮汐通道西岸,水域宽阔,港内风浪小,回淤较少,是自然条件优良的港口。

  据《文昌县志》记载,清澜港在明洪武前(1363年)已经形成港(时称陈家市),至今已经有649年历史。文昌市史志办主任符传昌说,这样算来,清澜港已经有600多岁了。

  自古以来,清澜港就是海南岛东海岸的重要商港,是海南东部水运物资集散地,沟通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重要枢纽,也是通往香港、澳门,通往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各地的水上交通出海口。它是近代文昌人乘帆船“去番”(下南洋)的最主要的港口。所以,人们用“琼州之肘腋”“文昌之咽喉”来比喻清澜港对于海南与文昌的重要性。

  正因为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清澜港不但是航运、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也是军队驻屯的军事要塞。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此设置青蓝所城于陈家市偏西。符传昌认为,“清澜”之名大概出于“青蓝”的谐音。清康熙元年(1662年),所城被大水冲塌重建,设青蓝巡检司驻署。

  两场抵御海盗海战

  古代文昌驻军,唐宋以前已无可考。从元代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挥桑昭复以军数目奏置清澜昌化守御千户所。置有冯家、杨桥两个军营。这一年,清澜驻军达到1000名。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防倭寇与海盗侵扰,在清澜陈家村南和东郊镇玉坡村西南的海边建造清澜西岸、东岸炮台。

  东郊镇码头村67岁的周经全是一位退休干部。他说,30多年前听东郊的老人说过,相传明代清澜湾东岸(即东郊)曾筑有所城、炮台等,有驻军。从村名就可以知道一二:有城内村(城内的居民),青头村(练兵的地方),马田村(喂军马的地方),保土村(种军粮的地方)等等。1970年代,生产队在东郊所城旧址上挖出大量青砖,用来建养猪栏。

  当年的清澜守御所城已经不复存在,湮灭于岁月的沧桑中。唯有杂草丛生的东岸炮台遗址,荒芜地诉说当年曾经的怒吼与战斗。12月20日,站在玉坡村海边的东岸炮台遗址上,我们从猎猎海风中还似乎能听到当年隆隆炮声。

  如今静静的清澜湾,明代曾发生过两次抵御海盗的惨烈海战。明嘉靖二年(1523年)五月,海贼林风驾大船120艘侵入清澜港。林风以停歇为借口,要求防守清澜港的官兵供给瓜菜。守御所千户丁其运大怒,向林风船只发动进攻。时逢大雨,城墙倒塌,海贼乘机攻城,杀死百户蔚章裂,并将死者五马分尸,被害人数达2000人。直至次年三月,明朝政府援兵赶到,林风闻风而逃。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6月,海盗侵入清澜,指挥李子照不敢与敌作战。停泊港内的商船客商、水手英勇无畏,与敌搏斗,杀死海盗几十人。海盗狼狈退走。

  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民国初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特别提出开发建设清澜港的建议。

  1921年,文昌乡绅林天嶷和华侨商人黄有渊、陈昌运等筹划成立“清澜商埠有限公司”,拟出筑港计划,7月报省督批准立案。紧接着,10月便开工建设。这些基建项目包括疏浚航道、填筑基堤、建仓库、道路和购置船只等,计划总投资额为100万银元。初期仅完成工程计划的17%时,因欧战爆发,南洋各地华侨经济受到影响,该公司各股东资金接济不上,清澜商埠建设工程中途被迫停建。

  1936年,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宋子文回到故乡文昌,与地方长官、家乡父老商量开发清澜港事宜,由于“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爆发而搁浅。

  后来历经战乱,直至解放后清澜港才真正焕发生机。从1953年开始,建成80米长500吨位的商业码头和一个103为长100吨位的渔业码头,最高年吞吐量20多万吨。1983年政府把文昌、琼海、万宁三县划为清澜的经济区,新建一个5000吨位和2500吨位的商业码头,先后增设不少库房和其他辅助设施,如冷冻厂等,并辟为工业区。

  海南建省后把清澜港列为省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又建成一个长135米的5000吨位码头和125米长的5000吨位码头。并设立了海关、金融、商检、工商、防疫检查等机构,使清澜港成为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一类进出口口岸。

  今天,清澜港正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已经全面进入大开发建设时期。文昌市港航管理局局长林绍英说,海南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后,清澜港已被定位为运载火箭的中转港口。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在天津总装,从天津港出发,到达海南清澜港,卸货后上岸经公路运输到达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林绍英介绍,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的清澜新港港区面积182亩,有5000吨级油气码头1个,500吨级杂货码头2个和简易旅游码头1个,年货物吞吐量50万吨。为了保障有关国家重点项目的设备运载,按照文昌市清澜港总体规划的要求,文昌清澜新港改扩建后占地面积为2136亩,岸线长875米,有5个5000吨级的码头,其中油气码头1个、通用码头2个、通用码头兼有关国家重点项目设备运载码头1个、港澳和西沙旅游航线旅游码头1个。项目计划分四期完成,一期工程计划投资约1.7亿元。港口改扩建工程完成后,预计2015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10万吨,2020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7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