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清吴元猷故居及墓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16-04-22 09:23:41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清吴元猷故居及墓

  故居位于灵山镇大林乡道郡村西约28米,为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清代,是清代一品武官建威将军吴元猷故居。故居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面阔外大门、前门、南楼、原拜祖厅、金库、总管家、麒麟壁、招待房、帐房、北楼共135米,进深军门第堂、书房、会客厅、后堂、伙房、后楼共84米。第一进的主体建筑为军第门,建筑风格奇特,典雅古朴,雕龙刻风,百鸟朝凤雕板抬梁组合。结构堪称一绝,面阔12.5米,进深11米。第二进的立体建筑为宴仪厅,面阔13米,进深9米。第三进的主体建筑会客厅;面阔13米,进深12米。门前有一条青石路,青石每块长60厘米,宽40厘米,厚6厘米,青石路南侧有马棚,北侧有门厅通往长厢房。总体布局合理,具有清代建筑风格。

  墓在三江镇排市村西北约800米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墓为一般土墓;高2.2,米,底直径3米,墓前有新立的墓碑,高3.1米,底宽l.7米,上宽70厘米,厚12厘米,碑上端阴刻“双龙朝日”图案,正中间刻直字“皇清诰授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军门封建威将军吴元猷祖公之墓”右侧刻楷体直字“一九九三年岁次癸酉至冬重修”,碑底刻有“建功粤海提督,威镇雷琼镇台”之对联。新碑左侧有一残断旧碑,高80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其上端也明刻“双龙朝日”图案;正中只残留“皇清授封”四宇,隐约可见“光绪”两字;右侧为“钦命吴军门第列祖列宗纪念碑”,高2米,宽70厘米,厚12厘米。再往前为一石龟,长1米广宽65厘米,高25厘米,龟背有一长方形缺口,用于竖立碑牌。石龟前边有一新建水泥案桌,上置1个石香炉、2个石烛炉、2个石花炉。再往前又有一新建水泥前供桌,其前有旧的大石供桌,旧石供桌前8米处为墓门台阶,共有三级台阶,均为水泥新建。台阶两边有栏杆,正中有新建石碑,正中阴刻“得胜虎将”,右侧阴刻“吴元猷墓园甲戍年仲秋重修”,左侧阴刻“琼山政协常委吴季泽敬书”。两栏杆外侧各有一新建上朝石鼓,直径60厘米。墓东约10米处有一土神石碑,高60厘米,宽40厘米;墓南约20米处有两石华表,高2.75米。

  吴元猷(1810—1880年),字敬圃,灵山镇道郡村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任海口参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崖州副将,咸丰元年(1851年)任雷琼总镇官,广东水师提督,咸丰三年(1853年)任广东虎门提督,同治二年(1863年),皇清诰封建威将军。同林则徐、关天培一起主张禁烟,抗击英国侵略者。

  清“建威将军”吴元猷墓:依山傍水大格局  

  晚晴海南“正一品”武将吴元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墓葬也颇有讲究。

  譬如,他自己所选的墓地,就非常尊重中国古代堪舆学的理论,墓园的五层土阶更是寓意深刻;最有特色的是,吴元猷的墓穴不像多数古墓那样位于墓碑的正后方,而是偏居于左后方,这一现象迄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沿着弯曲的山路一座肃穆、庄重地安坐着的古墓呈现眼前。

  古墓分为五层土阶,逐级升高。墓围前沿面临广阔的田塘,后依山而建。远眺有树木掩映下矗立着的石华表,近观有布满青苔的石狮、石鼓。在两米多高的墓碑上,镌刻的对联“建功粤海提督,威震雷琼镇台”,彰显出墓主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墓主是海南清代第一武官“建威将军”吴元猷。墓地位处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排市村附近,为当时清政府拨款一万二千两白银,并由道台、镇台督造。1998年11月,吴元猷墓被列为原琼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吴元猷墓及故居列位海口65处“海口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至今完整保存。

  死于虎门  归葬海南

  墓主吴元猷极具传奇色彩。从一个在琼山挑卖芋头的穷孩子到“正一品”武将,因征战外御洋夷,内剿海盗,战绩辉煌,清咸丰帝称其为“海疆镇将”。据称当年,吴元猷死后,其灵柩由广东水师用军舰护送回琼,琼州道台、镇台等文武官员和百姓在海口港迎接,吹奏海南八音,场面十分壮观。

  据史料记载,吴元猷1803年出生于琼州府琼山县张吴图道郡村(现属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幼时失去双亲,替财主放牛、捡柴草,后到海口参将署应募投军,命运开始发生了变化。

  民国《琼山县志》记载了吴元猷在海南的战功,从海口的白沙门、盐灶口,到文昌的铜鼓岭和铺前海面,从东方的感城到北黎,再从儋州到临高,打击了海上的倭寇、海盗和陆上的悍匪,对商民的安居乐业贡献很大。

  与生前的披靡沙场相比,吴元猷的死显得凄凉。1856年,英国侵略者制造了“亚罗号事件”,吴元猷镇守虎门失败,以此为导火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当英舰强行闯至虎门时,吴元猷因事先未加防范,又未曾接到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命令,故不敢下令开炮拦击。吴元猷被朝廷以“省城失事”等理由削职留任。这位曾经豪情挥洒“今生立志戍海疆,纵横骇浪惊涛间。愿将此身长报国,不悔马革裹尸还” 的“得胜虎将”,于咸丰九年(1859年),因被革职后郁郁寡欢,死于虎门要塞。

  吴元猷死后,两广总督黄宗汉将讣告报入朝廷。同治十一年(1871年),朝廷正式下旨追赠官职、世职、赐葬。

  “吉方则要山高水来”

  吴元猷之墓择地着眼于大格局,该区域位于琼州府东北二百里。“先祖吴元猷在生前就已经看好这块风水宝地了,后来后人就将他葬在此地。”吴元猷六世孙女婿陈鸿礼说。

  陈鸿礼所说的“风水”,是中国古代陵墓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而依山傍水则是海南大多古墓葬选址的通则,风水术中“吉方则要山高水来”则是基本核心。

  在当时,沿着琼山云龙镇陶公山的山脉正好有这样一个地方:东边是文昌铺前镇的七星塔,西边是海口演丰镇的铜鼓塔,双塔对称宛如一扇打开的大门;再放眼望去,东南部是文昌铜鼓岭,西南处是石山镇的马鞍岭,好比左有战鼓、右有战马庇佑;再顺着环三江湾的方向看,左边是龙窝山,右边是抱虎山,可谓有山有水、藏蛟龙出贤士之地。

  在吴元猷的墓地上,有着一处后人道不明的玄机:两米高的墓碑安置在右前方,而墓茔却在左后方,而一般的墓地设置为墓碑墓茔紧相连,显得非常奇特。

  “先祖生前杀海盗无数,或是怕被人报复、掘墓。”吴元猷五世孙吴日照推测。

  五层土阶处处精心

  从细处着眼,吴元猷之墓分为五阶土层,神道绵长,逐级升高,以求福荫后代、步步高升。在丛林掩映中,第一层土阶起步宽阔而平稳,左右矗立着石华表,表杆上有三个石斗,相传只有一品官才有三个石斗。土阶中间左右为一对镇墓石狮,第二层土阶也有一对石战鼓。据陈鸿礼介绍,以前此处还有石马、石羊,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据《海南古代墓葬》介绍,此类石质造型象征墓主生前的用物,被统称为“象生”。既是陵墓规格的一种标志,也是墓主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在第二层转第三层处,石阶中间斜置写着“得胜虎将”的方形石碑。据陈鸿礼讲述,此块石碑实则欲打造为清代官服补子状。在清朝期间,文官衣补饰禽,武职饰兽。吴元猷为正一品武官,补子为麒麟。“但由于八十年代初修缮墓地时资金不足及雕刻技术未能支撑,所以虽此处仍有补子的形状,但是麒麟处为留白。”

  第三层为主祭场所,有两个古典式的大石祭供床,为供放祭品所用。接着是五仕案床,即放五石雕香烛炉,花瓶的大案床。大石祭供床前方安置着一只长满青苔的赑屃,背上横向凿琢长方形凹槽,与明代大学士丘濬的墓地类似,是为“神道碑碑座”。据陈鸿礼讲述,凹槽处原是安放着墓碑,后因受损,再修缮时考虑到赑屃的承重能力,便将墓碑重立在赑屃的身后。而一般的墓碑则没有“神道碑碑座”,只有御赐制碑、神明圣贤碑才由赑屃驮住墓碑。

  墓碑的碑身上更是处处有门道。墓碑上顶方雕四爪“双龙朝日”,据介绍,在古代,五爪金龙为皇帝这一真龙天子所专用。四爪龙为“蟒龙”,为至亲皇族如亲王等所用,有时特许有功劳的一品大员所专用。双龙朝“日”在正中,日字外是浓浓的烈火,寓意皇恩浩荡。在“双龙朝日”图下,墓碑的两侧装饰有长长的图案,为许多对宝剑与葫芦,或许这又是一处与海南其他墓碑不同的独特之处。为何有宝剑?宝剑是武功的代名词,因吴元猷曾获朝廷恩赐“左臂将军”宝剑;葫芦则寓意“护禄”,有愿君千古长眠之意。

  拾阶而上,墓地的第四层为墓茔场所,有直径四米大的石砌墓,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绿色草皮。第五层为高坡森林,以三周树木为依靠。

  纵观明清时期邢宥、丘濬、吴元猷等海南名人古墓,这些印着时代烙印的墓葬,又像是历史摊开的手纹,向后人揭示墓主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