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省内新闻

省内新闻

琼中“富美乡村”探路全域旅游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4-13 17:09:46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琼中“富美乡村”探路全域旅游

美乡村 富乡亲 醉游人
白鹭湖里栖白鹭。 记者 陈元才 摄
游客徒步大氧吧,洗肺绿海行。 记者 苏建强 摄
琼中完善旅游设施迎八方客。 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朱德权 摄
“最美乡村”——琼中什寒村。 记者 陈元才 摄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脚村,蜕变不过几年光景。青瓦白墙、错落有致的新式民居,掩映于茂密的橡胶林和槟榔树中;蜿蜒架空在百亩桑田上的崭新仿木栈道,让人既不受泥泞困扰又能零距离接触泥土的芬芳。
  经过3年“富美乡村”批次打造,散落在琼中山峦起伏中的延绵村庄,撩开了面纱,不仅调动了农民改造升级家园的积极性,还在视觉和需求体验上给了游客全新感受。
  立足优势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偏、远、穷……”早年想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许多人的脑袋里大概会自动跳出这些词。2012年7月,刚刚走马上任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孙喆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一个国贫县、民族县、山区县、农业县,农村工作到底该怎样抓?
  为尽快摸清情况,理清思路,孙喆马不停蹄地走遍了琼中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经过一年的深入调研和摸索后,孙喆发现,琼中穷在“难通”——路难通、钱难通、策难通、人难通。
  “绿色是琼中最大的资本,生态环境是琼中最大的优势。”孙喆认为,解决“难通”的同时,应该结合优势资本。
  如何把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推进富美乡村的“生产力”?在认真研究分析调研成果的基础上,2013年底,琼中县委县政府基于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提出了升级版:立足生态、旅游、民族等资源优势,结合产业与乡村旅游同步发展,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银行支持、镇村创建,拟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富美乡村。
  琼中县长王琼龙说,琼中提出“富美乡村”的概念,就是要把第二、三产业引入到为农民增收铺路之中。
  本着最初的愿望,琼中一点点把农民带向了致富路,把农村带向了美丽路。富美之路,也奠定了今天全县全域旅游的实践基础,并形成了今天全民共建,全县共享的局面。
  农旅结合
  四笔勾勒“富美乡村”
  “涉农资金看起来不少,但若‘排排坐分果果’,只能是‘撒胡椒面’,难见明显效果。只有‘攥指成拳’,将资金向重点村庄、特色产业集中,才能发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孙喆说。在富美乡村建设中,琼中县委、县政府把整合涉农资金作为“富美乡村”建设的“重头戏”,打出一套资金使用的“组合拳”。
  “我们将围绕‘产业发展、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会和谐’的要求,推进产业富民、特色居家乡村、文化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等‘四大工程’。”琼中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长丰介绍,琼中将立足生态、旅游、民族等资源优势,深化绿色发展思路,书写“富、美”文章,打造一批集“富、美、趣、和”于一体,可游可憩、宜商宜居的新农村。
  2012年,琼中县委、县政府把长征新寨村委会什云村列为“富美乡村”试点村,引入本地企业营城红云湖农家乐进驻什云村投资,借力民间资本,积极盘活农村土地,建成云湖富美乡村度假区,探索出一条“农旅结合、以旅促农”的富美乡村建设新路子。
  琼中又深挖各镇各村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合理配置乡土绿化、乡俗建筑、特色项目等,将湾岭镇的大边村打造成“黎家山水”,湾岭村打造成“仿宋古镇”;红毛镇打造成红色革命文化共建村;黎母山镇的水上市村打造成“水会所城遗址”……一幅幅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交汇的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在开展‘富美乡村’建设时,琼中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遵循因山、因水、因林、因文化而制宜的原则,结合‘一心一园一带八区’的总体发展布局,高起点编制村庄总体规划,融入黎族苗族文化元素,让原有生态群落得到保护。”副县长冷毅介绍说。
  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借助建设“富美乡村”的强劲东风,琼中乡村散发出蓬勃朝气。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驱车来到位于琼中长征镇什云村的云湖农家乐,赏荷花、湖边垂钓、湖中划船、自行车游,享受田园式清新悠闲之旅。看着园中忙着拍照留念的游人,云湖农家乐老板蔡江满脸笑容。“自2013年初正式开门迎客以来,我们已经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什云村的村民收入更是3年翻了4番呢!”
  步履坚实
  “奔格内”铿锵前行
  云湖的蝶变,正是琼中大力推进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以促农增收为核心,琼中立足生态、旅游、民族等资源优势,在“奔格内”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奔格内”是黎语“来这里”的意思,现已成为琼中乡村旅游品牌),推进了大边、共建、罗马等55个“富美乡村”示范点初步创建。
  从2012年的22.05万人次到2015年的46万人次,琼中全县旅游过夜人数4年足足翻了一番多。2016年,琼中的目标是力争全县旅游过夜人数同比增长15%,旅游总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
  “今后,我们将按照全景区化的概念,将全县当成一个景区打造,用‘奔格内’把美丽村庄、精品乡村旅游路线和八大旅游景区串起来,实现点、线、面的融合。让奔格内‘奔’得更快!”冷毅表示。
  据了解,今年琼中将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工程,完成新寨村等28个乡村的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金妙朗、番道、便文和新寨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提质工程,改建、新建民宿320间,建成“奔格内”大本营(营根站)、乘坡河谷旅游服务中心。同时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休闲旅游重点项目开发,设立旅游发展资金,继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引导、扶持农民开办民宿客栈、农家乐等,鼓励社会力量研发旅游新产品,不断提升旅游承载能力。琼中“富美乡村”与全域旅游由此深度融合。
  琼中“富美乡村”三步走
  根据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按先期、中期、远期三步走战略,以五年(2014年—2018年)作为规划年限,确保实现“第一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两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两年完善提升成格局”的要求,拟定先期(2014年)、中期(2015年—2016年)、远期(2017年—2018年)的工作目标。
  先期目标(2014年):以中心镇和重点乡镇为纽带,以国、省道沿线和“一心一园一带八区”周边及经济、资源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为重点,总体完成18个富美乡村创建,初步打响琼中“富美乡村”品牌。
  中期目标(2015年—2016年):在打造第一批示范点的基础上,扩大范围,连线成面,总体完成50个“富美乡村”创建,基本完成“富美乡村”建设目标。
  远期目标(2017年—2018年):全面完成全县其他村庄“富美乡村”建设,构建完善琼中“富美乡村”整体格局。 (2016年04月13日海南日报记者 刘贡 实习生 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