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难以传承的冠盔戏服制作手艺

来源:海南文化网 发布日期:2016-05-23 11:36:17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海南琼剧,演员们常常身着靓丽的传统服装,金光闪闪的凤冠霞帔、威风凛凛的红盔硬甲、富丽堂皇的帝王冠冕等,夺人眼球。

冠盔海南俗话称帽,式样繁多、做工复杂,向来被认为是手工艺中最难制作的。在解放西路彰兴后街24号的一间民房,10平方米大的制作工艺间四周,放满了大小不一制作冠盔(帽)的铜片、“珍珠”“龙凤”配件和制作半成品的冠盔(帽)。制作间的主人吴江新今年46岁,是海口龙泉镇西街人,也是我省目前为数不多的手工制作民间传统冠盔、戏服的手工艺人。

吴江新祖辈和父亲世代以做冠盔(帽)、戏服为生,在行业里小有名气。“我从小就看父亲制作冠盔(帽),他每制作好一顶我就拿来戴上,然后穿上戏服,假装自己正在表演。”吴江新说,父亲见他对冠盔、戏服有爱好,便开始有意传授一些制作技艺。“后来我就慢慢地跟随父亲学习,学校放假时就回家帮父亲描图、剪辑铜片图案,逐渐掌握了这门手工艺的技巧。18岁之后我就跟着父亲来海口从事冠盔(帽)、戏服制作。”他说,因为工艺精湛有不少民间艺人界的前辈上门来订制冠盔(帽)、戏服,自己以能够得到前辈的认可为荣。

吴江新告诉记者,民间用的冠帽分盔、冠、巾、帽四大类,自己能做皇帝、皇后、太师、状元、公主等盔(帽)几十种,这其中的花样很多。“就说最常见的乌纱帽吧,帽翅就分圆翅、尖翅、方翅等好几种,分别代表做官的人圆滑、奸诈、方正……”吴江新说,戏台上看上去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的冠盔(帽)其实是用铜片剪、接、拼起来的,要经过刻板、拼图、掐铁丝等二十多道传统工序,一顶冠盔(帽)就要用7至9天的时间。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作为民间乡土文化精髓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在一定程度地受到冲击。“当年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手艺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吴江新说,九十年代自己专门去河南、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学艺取经,吸取东、西、南、北的民间文化艺术,学习绣纺工艺,现在也时常会翻阅古书,观看唐、宋、朝代的戏剧和有关图像,为制作冠盔(帽)、戏服寻找灵感。

不过,最让吴江新忧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冠盔(帽)、戏服手艺的传承。“要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太难了,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