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海南文昌,一个建置已有2100多年历史的中国椰子之乡、海南著名华侨之乡。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存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琼剧历史还要早的海南民间艺术瑰宝——海南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公仔戏,是由演员手操纵木头雕刻成的人偶“公仔”表演,与内地的“木偶戏”是同属传统戏剧类,它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于一体,是深受草根喜爱的民间艺术门类。1930年,人文学者陈铭枢《海南岛志》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出现手托木头班之演出。”公仔戏一般从海南元代出现手托木头戏算起,在海南岛已有有六七百年了。这种表演形式从福建传入被琼人吸收后,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演化成唱腔,溶入唱腔,溶入琼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演绎历史故事和本地民间故事,使它成为有海南特色的艺术品种,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叫做文昌公仔戏、三江公仔戏。实际上三江属于原琼山市现海口市的美兰区管辖,与文昌市的罗豆农场接壤,也有人称之为罗豆公仔戏。我觉得称之为琼北公仔戏比较确切。
说到公仔戏,会不由自主想到琼西北的临高人偶剧,那是人偶同台演出,而这个公仔戏,却是人在幕布后面操作。公仔即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头戴帽子,发簪,身穿长袍。公仔戏的演出舞台简便,用木板或桌子搭成一丈见方的戏台,用布幔围遮,台挂幕布,导演者在幕后一边唱戏一边操纵木偶在幕前表演,其唱腔,音乐,表演程式都与琼剧类似,当是琼剧艺术的前身和缩影。
据信,是三只眼的马王爷庇佑着公仔和艺人们。在小小舞台正中央的台案上,摆放着一张华光大帝的神像,两边还摆放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偶像。华光大帝,就是内地如雷贯耳的三只眼的马王爷。 马王爷是道教的神明,玉帝曾封他为“火部兵马大元帅”,成为民间普遍信仰的仗义执言、维护正义的火之神。旧时是搭棚业、陶瓷业、武师业等从业者所崇拜的行业神祗,更是粤剧艺人崇拜的祖师爷。由于琼崖原属粤地,琼北公仔戏自然就继承了拜华光大帝的习俗。
琼岛的华光大帝与内地的马王爷在性格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传说本地的马王爷比较调皮、诙谐,喜欢捉弄人。哪一场演出不拜祭他,他就会想法整出点事故来,比如说音响变调、灯光失明、乐器断弦等等。只要叩拜了他,马上恢复如常。海南岛的民间艺人信服得很。我看到不仅公仔戏,其他的如琼剧、斋戏等演出团队,都携带者华光帝的神龛随时供奉。只有这样,班主和艺人们才能够心宽体胖、怡然自得,才能保证演出万无一失。
“公仔戏”的全部家当,一辆“三脚猫”足亦。一个戏班带乐师也只七八个人。乡人如遇生日、结婚、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乐于请“公仔戏”班来热闹一番。“公仔戏”演出费用较低,尤受乡下百姓欢迎。
“公仔戏”班今天演出的曹华庙中供奉着写下“七步诗”的曹植、华光大帝二位公祖。曹华庙所在的罗豆西坡村,由韩阮两姓分而居之,阮姓偏文而韩氏重武。文武并立,相安无事。 传说,1907年华光大帝入相韩氏祖祠,而曹植公于次年降临西坡。阮韩两大姓共同发起募集资金,在村南建庙,塑造曹华二帝两尊金躯,于农历八月初四,集合全村人对二帝进行集体朝拜。
曹华庙自开光以来,可谓是有求必应,一时曹华庙在方圆几十里乡村闻名遐迩,香火鼎盛。曹华庙的两年一大庆的规制就这样传承下来了。每逢公期,乡亲们拖老携幼早早来到庙里,细心把供品摆上,只待司仪一声令下,全体宗亲刷刷跪倒,给二帝行叩拜大礼。
演出开始,演员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努力表演,乐手们也是把手艺发挥到了极致,而台前除了挤过一堆小孩子外,大人们都各忙各的,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他们演唱的是什么。
由于新潮文化的冲击,年青观众的流失,尚存的公仔戏团已经“青黄不接”,属濒危传统剧种,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专家建议,对公仔戏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一是偶像制作,二是征集和保护公仔戏的剧目,三是培养熟悉操纵导演偶像的艺人和演奏的乐手,使之代代相传,为农村培养文化艺术活动骨干,四是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并通过展演、比赛等活动,扩大公仔戏的影响,培养新观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