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调查报告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16-04-15 16:47:34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一、基本概况

  海口市是海南省省会城市,位于海南岛北部,地处海南最大河流南渡江出海口而得名。全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截200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79.45万人。下辖美兰、龙华、琼山、秀英4个行政区与海口保税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桂林洋经济技术开发区。

  海口市濒临琼州海峡,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琼台福地”、“宝岛明珠”。历史上曾设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海口商埠、琼州口,民国初期的海口镇。1956年,国务院将海口市划为广东省的地级直辖市。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

  历史长河,载述海口市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也记述海口市光荣的革命传统,展现丰富的人文史迹景观。有始建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古代军事遗址——明代海南卫所在地城门楼的府城鼓楼,为纪念明代琼籍名贤王佐而建于1567年的西天庙,为纪念“妈祖”天后娘娘而始建于元代的海口天后宫,为纪念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名人冼英而始建于1583年的冼太夫人庙,为纪念明代琼籍清官海瑞而始建于1589年的海瑞墓园,为传播文化、培养海南子弟而始建于1710年的琼台书院,为纪念被贬谪来海南岛、传播文化推动海南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唐代名臣李德裕和宋代名臣李纲、李光、胡铨、赵鼎而始建于1889年的“五公祠”。

  海口市地势平坦,有进入海南岛的重要港口——海口港。有海南最大的国际机场——美兰机场,火车通往全国各地,高速公路贯通东、西、南心,是海南岛交通的重要枢纽,属热带岛屿季风气温,年平均气温23.8°C,年平均降水量1639毫米,阳光、雨量充足,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热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先后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 

  二、资源分布

  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截止2008年底,普查工作覆盖本行政区域的所有乡镇,摸清和掌握了本市七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七大类资源项目分别是:民间音乐、传统戏曲、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习俗。七大类资源项目总计3908件。

  1、民间音乐

  海口的民间音乐分为八音器乐、民间歌曲和琼剧音乐三大部分。其中,海南八音器乐已收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南八音器乐是海南器乐的主要品种,它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八音的乐曲极为丰富,目前收录到经常演奏的曲目有24首。

  海口的每个乡镇都有自发组织的民间八音队,全市现有八音队伍74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传承人67人。乐手有农民、个体经商者、退休人员等,大部分的八音队伍都是业余性的自娱自乐,只有逢重大节日、结婚、祝寿、民间节庆时才举行表演活动。

  海口的民间歌曲都是汉族民歌,老百姓用海南话演唱,旋律优美,有自己的特点。从大的分类来看,海口的汉族民歌有山歌、小调、儿歌、斋调等。收集到的海口地区民歌都已经收录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的曲目,共有16首。

  琼剧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唱腔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的曲牌。一般分为中板、苦哭叹版、专用腔、杂调、创作小曲等,中板比较接近口语,通俗易懂,适合自由表达思想感情。苦哭叹板在表现人物哀伤悲痛时使用,演唱时时常带有哭泣哀叹气息,能催人泪下。专用腔是为特定内容或特定人物所用的,有走神腔、教子腔、太和腔、争辩腔、古腔等等。杂调分为民谣、南无经、吟诗调等。创作小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工作者新编的一些小曲。

  琼剧的曲牌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曲调相对固定,常用的曲牌有“程途”、“报春花”、“醒叹”、“哭流水”、“五回头”、“尾声”等。这次收集的14首琼剧音乐选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海南卷),曾由海口著名的琼剧表演艺术家陈育明、陈素珍、黄庆萍等表演艺术家演唱,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流传甚广。

  2、传统戏曲

  海口市目前普查到的戏曲项目有琼剧、三江公仔戏和傩戏三大类。其中琼剧、三江公仔戏收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琼剧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戏曲表演艺术剧种,海口市是琼剧的发源地,随后流布全岛,其历史悠久,颇具特色。

  在元代已经开始出现了曲艺形式活动,明正德年间(1506-1521),海口的戏剧活动已初具规模,到了清中叶时期,又出现了当地的“土戏”。土戏是在正字戏、潮剧曲调的基础上改用海口土音演唱的,期间又吸收当地民歌及歌舞八音乐曲,于清乾隆年间开始兴盛。琼剧在琼山、海口一带俗称“斋戏”,清末民初又名“海南戏”,因其形成于古称琼州所在地琼山,故琼籍华侨称之为“琼州戏”、“琼音”。

  琼剧分为专业、业余两类。专业团体有海口市琼剧团和琼山区琼剧团。业余队伍主要驻扎在大致坡镇上。大致坡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庄集中,人口密集,有广泛的观众群体等多种因素,逐渐发展成为全省各地业余琼剧团的聚集地,汇集全省各市县28支演出队伍,其中在海口注册的业余琼剧团只有12支。2008年4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大致坡挂牌成立基地,使之成为发展民族、民间戏曲的传习场所。目前在海口市注册的业余琼剧团共有24支。

  公仔戏也叫木偶戏,人在后台手持木偶,边唱边舞,音乐、唱腔、动作与琼戏没多大区别。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头戴帽子、发簪,身着长袍,演出舞台简便,用木板或桌子搭成一丈左右的舞台,用布幔围遮,演员在幕后唱戏,操纵的木偶在幕前表演,偶像表演程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剧情灵活运用。演出的剧目有历史戏、古装戏,也有现代戏,伴奏的器乐为海南八音。海口市现有公仔戏表演队10支,主要分布在三江镇、大坡镇和旧州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