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东西南北中
魅力海南:海南俗语里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八月十五,琼北地区的家庭就开始为春节忙活了:阉公鸡、填肥鸭、做年糕、置年货、贴对联……
琼北过年民俗集锦压岁钱忌“四、六、七”
过年长辈都得给家里的小孩分红包做利是,俗称“压岁钱”。文昌民间给小孩压岁钱忌讳“四、六、七”三个数字。“四”本来不查,但是文昌话“四”与“死”谐音,认为不吉利。“六”本来是吉祥数字,人们常说“六六大顺”,但因棺材板是六块,故忌讳“六”;“七”,因民间人去世后要吊祭七个七,叫“做七”,因而认为“七”不吉利。
大年初一不扫地
大年初一,琼北一带百姓是不扫地的,认为大年初一扫地,会把家里的财扫出去,全年就无财可发。在农村,大年初一上香奉公,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炮纸遍地铺红,非常壮观。如果认为屋太脏,要扫必须从门口往里扫,俗称“捞财”。
“采屋”过年
海口人过年,第一件事就是“采屋”(海南话)了,简单来说是大扫除。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为止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送穷”送走晦气
农历腊月初一到二十二或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室内室外的卫生,清洗蚊帐被褥,连箩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干干净净。然后把几件破旧的东西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为“送穷”。
大年初一吃“斋”不杀生
在海口,每逢大年初一,吃“斋”是较为传统的民间习俗。斋菜煲是海口民间的传统菜,原料包括腐竹、粉丝、黄花菜、冬菇、黑木耳等素菜,寓意来年不杀生。家住海口文明东路的符春花老人介绍说,海口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先分别浸发漂洗干净,在开水中过一下,滤干,再分别用热油炒匀,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别洗净切好,煸炒入半味;黄豆腐干切成长条状,热油略炸成黄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着净锅烧热,油热后将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调入适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后将煮好的斋菜分别按其原料的颜色间隔摆放入砂锅中,用中火煮开即可上席了。
在文昌,大年初一也流行“斋菜”,但是此斋菜为向财神准备的“贡斋”。此菜以豆油炸好的二碗米粉,一对金鯪鱼,两盘芹菜,三碗干饭,干饭顶上放上几粒谷,寓意新年农业丰收,一并陈列在神桌上。
填鸭填鹅备干鲜炮竹声中竞迎新
东西南北中
在海南岛东部的琼海有一句俚语:吃看过年,穿看嫁人。意思是吃得好不好,就看过年这一时;穿得好不好,就要看嫁人的时候了。可见,食物对于琼海人的春节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食物自然是过年要准备的最重要的货品。
而在琼海不同的地区,春节的必备食物也有所区别。
琼东过年民俗集锦 “搬年货”
地处岛东的万宁和陵水一带,人们所购置的年货与琼海没有太大差异。阉鸡、干鲜以及适当的马鲛鱼都是必备的桌上食物,而万宁和陵水在初一则有吃斋菜的习俗。
万宁的斋菜主要由茄子、绿豆芽、豆腐、芹菜等烹制而成。这些配菜都有着各自的含义,茄子意为“一年比一年强”,绿豆芽和豆腐意味着健康长寿,芹菜则意味着勤劳致富。
而陵水的斋菜则显得更为隆重。在陵水,人们管吃斋菜叫“搬年货”。陵水的斋菜配菜一般为金针菇、粉丝、茄子、腐竹等。大年初一,家人们会团团围坐,一人一碗米饭,一起共享温馨的斋菜。大人们总会招呼孩子们多吃一些,意味着把各种丰富的“年货”全搬进肚子里,这一年就会财源广进、生活富足。
南洋风
万宁的兴隆由于归侨众多,这里的人们所准备的年货则独具东南亚风情。兴隆归侨的年夜饭以东南亚口味为主,口味较重,菜肴中常加入椰浆及胡椒、丁香、咖喱等各种香料调味,餐桌上常备有辣椒酱,像咖喱鸡、巴东牛肉、烤沙嗲、印尼凉拌“加多加多”之类。而在屋宅装饰方面,兴隆的归侨们也极少购买春联,而是更多地选择中国结,并搭配红灯笼以及印尼的装饰品,中国传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在兴隆归侨的家里融合出别样风情来。
食槟榔
作为槟榔的盛产地,万宁和陵水人素来喜食槟榔。万宁是中国的槟榔之乡。万宁人吃槟榔用槟榔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而对陵水人来说槟榔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因此,在万宁和陵水,槟榔会成为春节期间人们待客的上等礼品。在过年之前,这一带的人们会备置槟榔,过年用槟榔敬祖,客人入门,也敬请客人吃槟榔,晚辈也会捧上槟榔孝敬长辈。
春节临近,琼海嘉积镇老居民曾兴民刚刚和家人完成老家的清扫工作。琼海人为春节的准备,从打扫屋宅清洁开始。细致的,甚至要将家具一并搬出全部掸过灰尘,扫除一年的“晦气”。
在打扫完清洁后,从腊月二十开始,便要置办年货。“最开始自然先给家里人买些新衣服、添些新被褥。”曾兴民告诉记者,待到进入廿五后,他才开始真正为春节里一家人的吃和用置办货品。
禽畜海鲜满桌香
在琼海有一句俚语:吃看过年,穿看嫁人。意思是吃得好不好,就看过年这一时。穿得好不好,就要看嫁人的时候了。可见,食物对于琼海人的春节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食物自然是过年要准备的最重要的货品。而在琼海不同的地区,春节的必备食物也有所区别。
曾兴民老家所在的嘉积镇南堀村一带,鸡鸭鹅是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虽然说海南人的春节餐桌上总少不了鸡,但对琼海人来说,同样重要的还有鹅。“鹅的个头大一些,一家人如果人口比较多的话,光一只鸡是不够吃的,而一只鹅就足够全家人吃了,甚至还可以吃剩到第二天。”曾兴民说,一只大鹅,会让餐桌显得更加丰盛。
鹅肉的肉质好不好,就要看这只鹅养得肥不肥。为春节准备的鹅都要提前填料,如此鹅肉才够香甜,肉质才不会涩。
“我们这里过年还一定要吃茄子、芹菜、大薯。”每年,曾兴民的购物单里都不会漏掉这些食材,因为它们对新一年来说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茄子,在海南话的发音里与“强”字同音,寓意着一年更比一年强;大薯寓意着大富大贵,来年收获更好;芹菜则同“勤”字同音,寓意着一家人勤勤恳恳。
虾米和鱿鱼干也是琼海人过年必备的海产品。鱿鱼干炒荷兰豆、虾米炖白萝卜丝、鱿鱼干炒芹菜……在琼海人春节的很多菜肴中,虾米和鱿鱼干是极为重要的配料。
除了购买餐桌上的主菜,零食和饮料也是不可缺少的。“年糕是肯定要备的。年糕可以煎来吃,也可以煮软了吃。还有京果、花生糖等等。饮料就一定是咖啡、牛奶和可可。”曾兴民介绍。
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如塔洋镇一带的琼海居民,在大年初一则一定少不了咸马鲛鱼炒茄子这一道菜。马鲛鱼也意味着年年有余。最上乘的马鲛鱼来自潭门镇的近海,因为这里是河水和海水交汇之处,马鲛鱼拥有十分充足的食物,因此也更为肥美。
“过去人家都说春节是‘小孩欢喜新衣,老人欢喜猪脚’。但现在生活好了,大家对吃的似乎也没那么兴奋了。”曾兴民笑着说。
灯笼纸花扮屋宅
春节中,琼海人们的吃穿用会显得尤为讲究起来,而对于装扮屋宅和祭祀祖先、神明的用品,也十分重视。
灯笼、年桔、对联是春节装饰屋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每年进入腊月廿五、廿六,曾兴民就会开始采购这些年货,“过年就图个喜庆。挂上灯笼,摆上年桔,贴上对联,年的味道自然就浓了。”
祭祀需要用到的金银纸、香烛,也是在这期间购置的。在琼海,人们一般会购买纸花来装饰祖先牌位。这些纸制成的花被用铁丝穿成串,插于祖先牌位旁。“现在也有一些人用塑料花或者鲜花来替代了。”曾兴民说。
琼海人也十分重视鞭炮。过年,哪怕再穷的人家,也会尽量省下钱来买上足够长的鞭炮燃放,寓意红红火火。在琼海话中,鞭炮如果声音响亮,则被称赞为“吉”(音),与“吉”同音。因此,谁家的鞭炮放得最响时间最长,那么这家新一年的意头也就最好。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放鞭炮,很多人家还开始购买烟花燃放。晚上大家都出来看烟花了。”曾兴民笑着说。
烧香柴点新炉过红火年
在海南乡土文化专家蒙乐生的记忆中,岛东的年首先是香的。“过去,这一带的人们每逢过年都会买上一个红泥小火炉,意味着‘新’和‘红红火火’。”蒙乐生说,自大年三十开始,人们便用这小火炉烧起香柴,一直烧到大年初三。这些香柴就是沉香木的树根。
“琼海、万宁一带都是沉香的产地,因此这一带的人们也有过年烧沉香木的习俗。”在蒙乐生看来,这体现了海南的香文化,“沉香是贵族才能买得起的奢侈品。但这一带的人们,无论再穷,也会在过年的时候买上一箩筐沉香木的树根,也过一回贵族生活。”而现在,也许是由于沉香木愈加罕见而名贵,这样的传统几乎已经很少为人所知。
蒙乐生印象中的年,还是甜的。岛东一带的人们过年必制作年糕,海南话称之为“甜粿”。制作甜粿要用最好的山兰糯米和籼米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加入姜汁和红糖,做出来的甜粿要软糯香甜,意味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和和美美。
传统琼海过年三部曲
琼海人的年隆重却不过分浪费。旧时,传统的琼海人过年有三部曲——第一部曲:每年的八月十五过后开始为过年准备食物,根据春节的需要播种,为年的餐桌准备蔬菜。开始饲养鸡鸭鹅等家禽。因为一般家禽要经过养上个百来天才最好吃。第二部曲:冬至过后开始育肥,要填鸭和填鹅了。这样填出来的鸭和鹅肉质才甜美,肉质滑。第三部曲:进入腊月开始清扫屋舍,购置年货。腊月廿四、廿五便购买金银纸钱、香烛、炮竹等,腊月廿八、廿九则开始购置食物。年货物品繁杂多样,人们往往需要跑上3趟才能备置齐全。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切年货都可以从市场上购买,人们也不再需要早早便开始为年做如此长远的准备。
古镇中和今夕年更浓
东西南北中
岁月的年轮在一圈圈地拓展。古镇中和,今夕是何“年”?春联、响枣、米酒、扎龙……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不但成为儋州人必不可少的年货,而且烘托出喜庆吉祥的新春气息。
琼西年俗集锦除旧布新迎除夕
儋州:人们杀猪宰鸭,张灯结彩,家人团圆过年。在农村,家门常插上“桃符”,以驱邪。
东方:除夕前一两天,出嫁的女儿同丈夫一起回娘家度新年。除夕五更雄鸡报晓,人们开始进素食,但禁食肉类和油腻食物。
临高:先祭祀神明和祖先,然后吃“围炉饭”。过了午夜,择好时辰和方向开门,大放鞭炮。
昌江:零点时刻摆香案,供糖果点心、香火、酒,以及燃放炮竹除旧迎新,俗称“接神”。
春节不杀生、互拜年
儋州:正月初一零时放鞭炮,谓之“开门”(接禧),当天不许杀生。初二,出嫁之女回娘家贺年。春节期间,舂粉做馍,也称为“不老馊”。
东方:正月初一称为“岁首”,俗称“过年”,与儋州一样,这天也不杀生。黎胞在大年初一清早,要给牛栏、猪舍、谷仓、果树贴红符,表示财物有主;还要在河边或水井边放一个铜钱和一块年糕,祭祀河神后方可挑水。
临高:初一进餐,一般吃素,不吃鱼,但海边的人不忌。出外相见时,互说“恭喜发财”。初二开始外出拜年。
昌江:大年初一,进早餐、穿年衣,人们拜年恭喜,领用长辈给的“压岁钱”。初二,亲友互相拜年。初三,家家户户钉赤口(禁言)。
舞龙舞狮庆元宵
儋州:元宵节也称为“灯节”、“上元节”,俗称“小年”。家家户户煮汤丸,晚上小孩可“采青”,即偷青、摘青,以示惜春、平安、向荣。中和、白马井等镇,有舞龙、舞狮活动。元宵后的正月十八“封年”,春节活动结束。
东方:对元宵节的称呼与儋州相同。白天抬公神游村、荡秋千等,夜间张灯结彩,人们在街上游灯。
临高:也称元宵节为“小年”。县城及一些墟镇乡村,夜晚舞狮,尤以新盈港有“闹元宵”习俗。
昌江:元宵节里各家各户蒸糕包果,杀鸡宰鸭庆贺。有的村庄举行“踩火山”和“求雨问安”等仪式。近年来,多数村庄开展文艺演出、民歌对唱等活动。
儋州市中和镇是底蕴厚重之地。早在公元546年,巾帼英雄冼太夫人率军收复海南,将郡治迁至中和,从此开启了长达1300多年的“州城”基业。公元1097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谪居中和,为儋州乃至海南人民带来了文化火种,“琼之有仕始于儋”的历史记载即为明证。
四合院里祭祖
推开平常紧闭的大门,就像打开记忆的闸门。走进屋里,双手擎起点燃的一柱香,在袅袅青烟中对着仙逝的祖上遗像深深地鞠躬。良久,从缅怀中抬起头来,虔诚插上点燃的神香。这是儋州市第二中学教师范学强,春节前夕专程到中和镇老家祭祖的情景。
范学强的旧居是一个古朴的四合院。祭祖礼毕,他在院落里巡视了一遍。来到正门,他与记者一起品读张贴着的春联:“盛世昌隆喜事临门添富贵,新年好运财源入户增荣华。”
走出四合院,范学强恋恋不舍地驻足回望。他说,由于工作很忙,平时去中和镇的机会较少,不过春节前到老家祭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老家是他的根。
在中和镇祭祖后,又用了半天时间走亲访友,范学强带来特殊的年货——一桶40斤重的花生油。这是农家自产的原生态食用油,分送给那大镇的4户亲戚,每户10斤,象征人生“十全十美”和四季“财源不断”。
作坊赶制响枣
一块悬挂着的木牌上镌刻有六个古色古香的繁体字:“乐乐香糕点厂”。这是中和镇一个规模不大,但已有数十年历史的糕点厂,两名工人正在生产被称为“京果”的香饼。据介绍,这种香饼由于吃起来清脆有声,又被称为“响枣”。
生产这种产品的不止一家,中和镇居民潘国煊与三姐潘国怀也在赶制响枣。潘国煊介绍,他们生产响枣已有很多年了,中秋和春节前为销售高峰期,因为当地人有吃这种食品的习惯。尤其是农历腊月二十以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响枣过年。
元宵节前扎龙
在中和镇,还有一种最为器宇轩昂的年货——人工扎制的龙。
宽敞的院子里,一棵大树迎风而立,横伸出来的树枝上,挂着一个竹结构的龙头模型。今年65岁的钟世彪,正拿着工具作业。
“我每年元宵节前都要扎出10多条龙,不光是中和镇有我扎的龙,昌江、临高、屯昌等市县也有不少人来购买。”住在中和镇集镇上的钟世彪自豪地说。
钟世彪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名的扎龙人。耳濡目染,钟世彪从小就接触到扎龙的技术,现有多个弟子。
当记者问到扎龙有什么特殊讲究时,钟世彪虔诚地说,扎制每条龙之前,要在门外放鞭炮,把龙送出去后才能作业。
记者随钟世彪走进屋内,里面放着已经扎好的三个龙头和待用的龙鳞材料。那明亮的龙眼、长长的龙须、张开的龙角,使三个龙头显得威风八面、气度不凡。
“元宵节舞龙,更能体现一种‘龙马精神’!”钟世彪语调铿锵。
崖州过年:年货备足“飞马”迎春
东西南北中
作为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不同地区的过年习俗和新年筹备各具特色。
地处海南南部的崖州(包括今天三亚、乐东、陵水一带),其先祖多来自闽粤或中原各地,春节文化自然与中华主流文化一脉相承,过年习俗与内陆各地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具特色的地方。
崖州年俗集锦 “妆军”
《崖州志》记载:“元旦以爆竹开年,内外称贺,酌酒相庆。初三日,书帖,钉赤口于门,谓之禁口。八日,城中迎神赛会,谓之妆军。远近男妇,入城聚观。三日方止。”其中的迎神赛会就是“妆军”。当地百姓用仪仗、萧鼓、杂戏迎神,给神还愿,酬谢神一年来的守护,并祝来年安康。古崖州赛神活动多由戍守边陲的军士来表演,所以谓之“妆军”;如今,则由村里较有威望的人组成队伍,一路鼓瑟齐鸣,围观者倾巢而出,热闹非凡。
“昼打秋千,夜放天”
《崖州志》记载:“元宵前后,都里迎神张灯,扮演故事,谓之迎灯。自元日至此,昼打秋千,夜放天灯。或扮狮子麒麟为戏。”所谓的“昼打秋千”是指元宵节前,当地百姓用四木两分相叉为架,其中高而下垂的秋千木为女子秋千;二木为如柱,两孔横架,短而翻转的秋千木则为男子秋千。
至于“夜放天灯”的习俗,则已从崖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崖城西移到黄流,因此,近年的黄流元宵花灯闻名遐迩。早年的黄流花灯一般都是以油灯饰和灯笼为主。随着百姓花灯的制作水平日渐提高,人们也不满足于单门独户地悬挂灯笼,于是便出现了先是以家族、后来是以村坊为单位的精致元宵灯笼、灯车(早年是牛车运载)环村游。而灯车与灯游,也成为黄流花灯区别于其它地方元宵灯的两大特色,并逐渐发展成为元宵灯节中极富地方特色的独特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正月十五游神”
南部独特的年俗活动,疍家“正月十五游神”颇具特色。游神活动从元宵节早上7时便开始。游神队伍由三亚南边海的神庙出发,神庙的信徒或工作人员扮演包括观音、龙王、童子等诸位神灵。诸位神灵高置在四轮车上,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一条长龙。左右两旁的游神人员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燃放鞭炮,热闹非凡。同时,懂唱疍家咸水歌的疍民引吭高歌,沿路吸引信徒。游神队伍沿三亚港区一路走来,经潮见桥、三亚桥,过水居巷,最后停留在凤凰岛。一路过来,疍民争着把香插到诸位神灵跟前,希望沾上各种喜气。在形似扬帆的凤凰岛桥头,疍民设置好香案,供信徒和疍民祈福。
腊月二十三必备“飞马”
崖州人的新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揭幕。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送灶神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与中原地区很多地方一样,三亚崖城地区也十分重视送灶神。居住在三亚崖城镇拱北村的卢冠奔至今还对儿时与小伙伴们上街叫卖“飞马”的场景津津乐道。“用仙人掌果的红色果汁涂抹在纹有飞马形状的印版上,然后在一张张纸上盖印,每5张作为一份,在街上叫卖,‘卖马、卖马’,卖得的钱留着买零食吃。”卢冠奔说。
已是70岁高龄的崖城区保平村的村民张远来儿时也有同样的“卖马”经历,他介绍,腊月二十三在灶台上贴“飞马”,用肉、鱼供奉灶神是必不可少的。
张远来说,“民间贴飞马送灶神,有让其乘坐飞马‘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意,即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灶神要上天庭面奏玉皇,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因此民间要祭拜灶神,让他说好话。同时,民间也会将灶台里的炉灰清理干净,并将炉灰倒掉,寓意‘送穷’,即告别污秽和不吉利。”
年夜饭鱼茄虾蚌 “满堂红”
热热闹闹的春节中,最为期盼和重要的莫过于那顿合家团圆的年夜饭。与北方地区必备饺子、长寿面等习俗不同,崖州地区的年夜饭必备菜肴有些独特。
“崖州地区过年鱼和茄子少不了,鱼寓意‘年年有余’,不仅年前家家户户必备,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茄子与海南话‘行’谐音,因而年前人们会购买茄子在年夜饭中制作,以图‘一年出行顺利’之意。”张远来介绍道,除了鱼和茄子,人们一般还会在年前提前准备虾和海蚌,虾有“满堂红”的寓意,海蚌则有“满堂笑哈哈”的好彩头。
与许多崖州人年夜饭离不开鸡和粉丝一样,崖城人陈进良也会在年前备好这两样物品。“海南有句俗语‘无鸡不成宴’。过年过节有鸡吃,是所有海南人的根深蒂固的情结。另外,鸡与‘吉’同音,吃鸡,代表着一种祝愿。而且,过年前,家家户户还必须准备一只大公鸡,供奉祖先。粉丝寓意细水常流,会持家兴业,也是年前必须采购的物品。”
过年要吃“包饭菜”和“炒粉”,也是崖州地区过年的习俗。和村里的很多家庭一样,节前备好生菜和米粉,是崖城区城西村村民黎明智家的必修课。“菜包饭是把肉、菜、饭、炒粉混在一起,用生菜叶包着用手捧着吃的一种吃法,这种吃法独特,又保持了饭菜的原汁原味。而且,全家团聚吃菜包饭,有拢住家财不流失之寓意。而炒粉也是供奉祖先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过年当然少不了甜点,在崖州地区,最重要的甜点莫过于年糕和白馍。“年前就要买好用于制作这些甜点的糯米、椰子、芝麻、花生和黄砂糖。年糕是过年时女婿回娘家时必带的。”张远来说。
走亲访友携槟榔
与很多地区过年需贴对联的习俗一样,崖州百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需贴新的对联。不过与市场上千篇一律的对联不同,崖州百姓家的对联都是自己写。
“我们的对联都是每家自己写,如果不识字,就会邀请村里的文化人来书写。与市面上求发财、福气的对联不一样,我们的对联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自己对来年的期许创作而成的。”张远来透露,对联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素养,在节前,大家一般都会备好用于写对联的毛笔、墨水和红纸。
海南产槟榔,槟榔文化已深入海南百姓的生活之中。在春节这样的传统活动中,槟榔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年三十供奉祖先需要槟榔,年初一小辈为表示对长辈的敬重和祝福,也需要递上槟榔,过年时走亲访友,也需要携带槟榔表示祝福。”黎明智说,虽然很多崖城人家自家栽有槟榔,但过年时节,已过了槟榔产果的季节,所以很多家庭会到市场提前买好槟榔,除了购置槟榔,一些家庭也会买好铝制圆形、装饰有“福”、“龙凤”、“寿”等吉祥图案和文字的“槟榔盒”,以备过年走亲访友时装槟榔果。
与很多地区一样,崖州地区的百姓在购置年货时,香烛和炮竹也是必备之物,与此同时,用于祭拜祖先的“青果”——柚子、青色的香蕉也是必须置办的。
购年货,迎新年,接喜气,又是一年新春佳节,祈福吉祥如意幸福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