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海南临高人偶戏:曲艺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来源:魅力海南 发布日期:2016-11-01 15:20:07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魅力海南: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临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人偶戏,以人偶同演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我国曲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海南独有。

源于宗教祭祀

据传,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清康熙修《临高县志》记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偶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曰驱魔妖,习以为常。

《海南省志》对清康熙年间临高人偶戏的盛行也有记载:清康熙年间,土剧班子最盛行,浸淫全岛,妇孺老少,几无不识土剧。

在临城镇文澜江边有一座文庙,里边保存着由民间老艺人陈和成捐献的几个木偶,其头像造型生动、雕刻细致,有4个木偶的脑后还刻有康熙字样。这也佐证了临高人偶戏曾存在于清康熙年代,至今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人偶同台表演

早期的偶像,夺取神、佛之形,大小如拳头,故又称佛子戏,之后偶像逐渐增大并人形化。其表演最大的特点是人偶同台。

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看不到演员。而临高人偶戏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布,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人偶交叉表演,自成一派,是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今天的人偶戏依然是临高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逢年过节和遇喜事,临高人都喜欢唱几晚人偶戏增添喜气。

临高人偶戏以本地民歌调阿罗哈朗叹为主要唱腔,伴奏以双唢呐为主,另备有三弦(或秦琴)、椰胡、低音竹笛,打击乐器有中鼓、镲、锣等,地方特色浓郁。

1962年,戏剧大师田汉曾到临高视察,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的临高生产多。

百姓喜闻乐见

文革期间,临高人偶戏曾被禁止演出。1978年,当临高县人偶剧团恢复演出时,出现了万人空巷争看人偶剧的盛况。之后,临高各地的业余剧团尤如雨后春笋,越办越多。1981年和1992年,临高木偶剧团还曾两次进京,分别演出剧目《海花》、《闹钟爷爷》和《莲花仙女》,均有获奖。

如今,临高人偶戏虽面临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但仍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共有近10家人偶剧团,演职人员300余人,每年演出2000多场次,观众上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