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魅力海南:我国内地的庙会活动,在海南岛北部地区有着更接地气的叫法——“军坡”或“公期”。每年春节过后,直至农历二月期间,正是琼北庙会最为集中的时段。琼北地区的庙会,更多的是人文、习俗色彩,有意思的是,庙会的主角——庙里的那些民间祭祀的木雕或石刻偶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大多在历史上都真有其人。
琼北庙会的公祖婆祖——关于军坡与公期的人文话题
春节刚过,琼北庙会便拉开了帷幕。
年初三,羊山腹地的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儒成村“庙会”就急不可待地敲打锣鼓,燃放鞭炮,尽情喧闹,乡土社会用这种方式释放蕴积整年的社情民意。
年初四,永兴镇东儒村“抬公巡村”,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围观客人摩肩接踵;年初六,永兴镇博任村往常畅通无阻的村道被堵得水泄不通……
这就是琼北庙会:每年此刻,它应时而至;到了正月中旬,庙会更加热闹。进入二月,庙会高潮迭起,乡土琼北奏响了民俗大狂欢的进行曲。
这就是琼北庙会: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锣鼓声、鞭炮声、喧闹声此起彼伏,一村比一村强,一浪比一浪高,天地为之增色,乾坤为之增威。一千多年来,琼北乡村一直以如此狂放、如此狂烈、如此狂欢的声势掀起传统的庙会狂澜。
“军坡”与“公期”
琼北庙会,有人叫“公期”,也有人叫“军坡”。
这是祭祀移民神灵的公期。移民来自中原,随迁神灵不少,庙会形式多样。尽管各种叫法不同,祭祀的神灵也各不相同,但岛民大狂欢的内涵相同。
闹军坡,过公期,意愿是民生熙和,愿景是时和世泰。唯其如此方能安居乐业,唯其如此才能肆意狂欢。庙会狂欢,游人熙然而笑,儿童嬉然而闹,一派熙熙攘攘的欢乐图景。这是民望所归,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生活追求。
闹军坡,过公期,展现醇厚的海岛风情。以军坡与公期为平台的传统节日,集中展示丰厚的人文历史,展显乡村习俗,展陈风土人情。《琼山县志·坛庙》载:每逢冼庙盛会,“数百里内祷祈者络绎不绝,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墟几无隙地”。
军坡与公期,扎根文化沃土,富有鲜活的乡土元素。庙会祭典,“公祖”巡村,孩子和孩子般调皮的大人做起了“钻公肚”(钻公祖屁股)游戏,“子孙”居然与公祖开玩笑,而公祖也喜欢子孙,神灵威仪与童真乐趣成了一幅动人的庙会画卷。
军坡与公期是一年一度的乡村大赶集。集市在山野荒坡,摆摊在坡上坡下,交易在村前村后;路边人头攒动,道旁嗡嗡嘤嘤,好不热闹。卖香烛的,贩杂货的,收山货的,挑小吃的,摆百货的,各种货色,林林总总,应有尽有,盛况空前。
军坡与公期是乡村美食大比拼。自古至今,美食一直是社会纽带。庙会以吃为纽带,以情为纽结,把乡土社会的亲情、友情、人情紧密联结起来,把平时冷冷清清的村寨搅得红红火火,把往常平平淡淡的日子搅得油水十足,把乡村搅得富足。
军坡与公期激活了节日经济。各路客商,四方小贩,走江湖打拳卖药的、算命卜卦的、耍猴子戏的、舞狮舞龙的、卖箫笛卖儿童玩具的都赶庙会;于是,猪行牛市、山珍海宝、日用百货、竹器木具、蔬菜果品、饮食小摊等汇成乡村经济洪流。
军坡与公期使寂寞乡村成了喧闹的舞台。村民喜欢戏剧,庙会使戏迷过足戏瘾。这时节,琼剧、斋戏、公仔戏争相登台亮相,竞相唱响土腔俚调。不管琼剧、斋戏或是公仔戏,那都是海岛农耕文明的文化余烬,都在展现乡土文化的“野性活力”。
闹军坡最狂热的场景是“装军”。那一时刻,鼓角喧天,旌旗飘扬,鞭炮雷鸣,欢声雷动。走在前面的“兵勇”高举“回避”“寂静”牌匾,随后是狂热信众簇拥的公祖与婆祖。这么多“公”、“婆”出巡,有的乘鸾辂,有的骑骏马,他们一同巡乡野,一起穿村巷。与其说这是神灵巡境,毋宁说是世俗民众对“境主”仪仗的大检阅。
“公祖”与“婆祖”
闹军坡是纪念冼夫人的民俗节庆,这是普遍性的介绍。客观地说,闹军坡是以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为代表的纪念冼夫人的民俗庙会。冼夫人辅助丈夫驻军海南,平乱安民,结束了“久乱不统”的局面,是民众崇拜的巾帼英雄。冼夫人逝世后,海南百姓于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二在冼庙集聚,模仿当年她出征誓师场景,时人把庙会称为闹军坡。
冼夫人是值得尊敬的,故有人把军坡叫婆期,称冼夫人为“婆祖”,也叫“圣母娘娘”。海岛民间称婆祖的不少,叫娘娘的很多,还有“天后娘娘”、“水尾娘娘”、“巡海娘娘”、“精卫娘娘”等等,难怪有人说海南民俗文化是以女性为主流的文化。
有婆祖,也有“公祖”,而且对海南贡献很大。公祖的文化级别很高,数量也很多。公祖、婆祖一律称为“公”。他们随中原移民辗转飘泊,落户海岛,大多是“有功于国,有益于民,有利于世”的历史精英。这些“公”,有的被尊为“境主”,有的被敬为“社神”。千秋万代,他们受村民顶礼膜拜。“公”的诞辰,就是庙会的日期。
公期有大公期,有小公期。大公期是几个村共同认定的公祖诞辰,小公期是一个村认定的公祖诞辰。琼北地域辽阔,移民来自五湖四海,随迁公祖来自四面八方。虽然同是公期,但叫法五花八门,诞期也千差万别,所以民俗庙会几乎延续整年。
同是闹军坡,不同地方各不相同,所祭祀的“公祖”、“婆祖”也大相径庭。海口市海甸岛沿江二路不足3公里长,沿路“八庙一寺”分别供奉关公(关羽)、康公(保裔)、鲁班、冼夫人、张天师、蒙恬、郭子仪、泰华三仙、南天火雷娘娘和懿美夫人、天后娘娘以及观世音等“公祖”“婆祖”,形成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成了集中体现海口历史文脉的民俗盛会。
万泉河上游琼海市的石壁、龙江、会山等乡镇的军坡节与海口相差很大,它所展现的是一幅民族大团结的欢乐图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石壁军坡,汉族、黎族和苗族同胞会聚一起,村镇狂欢,如痴如醉,把闹军坡的庙会活动推到了极致。
那是一种文化景致,一种文化认同。一个“闹”字:热闹,热火朝天;喧闹,人声鼎沸;哄闹,声势浩大——仪式启动,圣母出巡,先声夺人。
这就是琼北庙会,它体现多元的文化生态,岛民的文化认同,空前的文化溶汇,博大的人文精神,是乡土社会的宝贵财富。军坡与公期联结海岛文脉,反映浓重的移民情怀和浓郁的生活情调,具有独特的乡土特色和丰厚的文化价值。
灵山祠与六神庙
琼北庙会既是乡村大狂欢,也是乡情大检阅。很难相信,庙会居然有那么大的情感冲击力,使寂寞的乡村活力迸发。所以,提起闹军坡,人们就会奔向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冼夫人庙感受“装军”时那气魄宏大的场景。而“过公期”,过得土味十足的则是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的“灵山祠”和咸东村的“西堡庙”。
“灵山祠”又名“六神庙”,原名“珠崖神庙”。该庙在珠崖神岭下,所供“神灵”与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灵山祠供奉的6位神灵同姓同名。据说,“灵山”原叫“黑山”。南陈(557~589)之际,冼夫人部族6人进山剿匪,不幸遇难。隋朝初年,黑山平靖,村民认为乃6兄弟显灵,便建庙祭祀,号称“六神庙”。到了宋代,琼管司将黑山更名灵山,扩建“六神庙”,改名“灵山祠”。《琼台志》记载:“灵山,俗名黑山,在县南15里那社都。乔木阴翳,卓有佳趣,自北渡海至中洋即见。及抵其所,势不甚突兀,中有神祠。”这是琼北历史最久远的神祠。如今,神祠门联仍在:“六神褒封源流自宋,神通广大名传列朝。”
相传,明朝初年废除无名寺庙,琼州知府据实上奏,朱元璋恩准“六神庙”列入祀典,还御封“六神”为“灵山”“香山”“琼崖”“通济”“定边”和“班帅”。传说,朱元璋废革野庙时,“六神”曾托梦,说朱氏进军琼崖,兵不血刃,乃“六神”助力。朱氏半信半疑,正要令人查访,恰好琼州知府奏疏呈上,“龙颜大悦”,立即“御赐封号”。
得皇上诰封赐号,有州官推波助澜,又有乡绅捐资建庙,“灵山祠”显赫一时,但并未因此遍地开花,只是沿南渡江向上游延伸,包括海口的灵山、龙桥、龙泉、遵谭等村镇及定安县的龙州、龙门一带,也就是说,“六神”的虔诚信徒基本集中在这一地区。
也有人说,“六神”另有其人,是“程、张、包、谢、王、李六大天王”,即“程灵山”、“张香山”、“包琼崖”、“谢通济”、“王定边”和“李班帅”,此说理由,以庙前石碑为据。从现存碑体来看,石碑由两截残碑拼贴而成,顶镌刻“伏魔院”三个大字,两旁还有“南無陀弥佛”和“地极驱□院”等小字,实在无法证明这石碑与六神有什么关系。
从故事,到传说,从神化,到狂热祭拜,并非海岛乡土社会所独创,九州大地自古皆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们对历史英雄的崇敬及其功业的推崇。今天,珠崖“公期”祭拜的衮衮诸公,除“珠崖侯王”与“班帅”实有其名外,其余的都是神化人物。
班帅公姓甚名谁?为何被奉为公祖?
走进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儒学村班帅庙,可以看到一新一旧两块石碑,新碑上面镌有《重建儒学坊班帅庙宇序》,序曰:“儒将班帅,忧国虑民,立兴国安邦之凌云壮志,投笔从戎。远征匈奴,立功西域;威光凛然,律令严明。为汉室除强暴,为黎民求祥和。护国佑民,御灾禳祸,丰功伟绩,永垂青史,英名铭刻后世。儒学坊绅民于……”碑文说明了重修的原因和经过。旧碑已文字漫漶,但依稀可以看出“乾隆三十一年(1767)立”的字样。
班超(32~102),东汉名将。《后汉书·班超传》载:永平16年(73),班超率36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的使者,废除亲匈奴的疏勒王,先后平定莎车、龟兹、焉者等地贵族叛乱,击退月氏入侵,保护西域百姓安全及“丝绸之路”畅通。
有明一代,移民增多,村庄拓展,可是寇患也逐日加剧。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慑于官军围剿打击,流串海疆,化整为零。草寇集聚,海盗猖獗,风高放火,月黑杀人,村无宁日,民不聊生。人们盼望社会安定,于是羊山苍英村单独建起了“定远庙”。
建得更多的是“班帅庙”,既因朱元璋御封,也因丘濬的杂剧《投笔记》。
丘濬撰写的杂剧传奇有《投笔记》、《罗囊记》、《五伦全备记》、《举鼎记》等,尤以《投笔记》影响大。羊山村民受《投笔记》影响,奉班超为“公”,自有渊源。
在六神庙附近有一座五神庙,正殿供奉李公侯王、冯公元帅、关圣大帝、冼太夫人和水尾娘娘五位神灵。
据查,李公侯王姓李名复,官居岭南节度使。和两伏波将军一样,他曾出兵收复海南并上《收复琼州表》。
韩愈被供为“土地公”
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西堡庙所供神灵不少,但最引人瞩目的是“土地公”。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西堡公期,土地庙前都会张贴写在红纸的《颂本堡土地福德正神诗》:诗曰:“本是韩文进士身,堡城崇祀保乡邻。土能阜物家家足,地善人灵处处新。福报山川光秀色,德流士庶庆芳春。正无谗匿馨香远,神妙通天百祉臻。”
这是一首藏头诗,第一个字连着读就成了“本堡土地福德正神”。首句“本是韩文进士身”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羊山百姓真聪明,让“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的文化大师韩文公统领“财富之父”,目的是“耕读传家,诗书续世”。
韩愈一生,为民立命:政治上,他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朝廷上,他刚毅敢任,直言进谏,虽然“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人格伟岸,令人钦佩。
作为文坛领袖,韩愈“手持文柄,高视寰海”,其间“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他开风气之先,其文其诗,气势磅礴。作为文化官员,他特立独行,藐视权贵。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大旱,灾民逃荒,饿殍遍地,京兆尹李实却谎报灾情,说关中粮食丰收。查知实情,韩愈奋笔疾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直达圣听,使灾区租税得以减免。
韩愈体恤民情,忠于职守,反遭权臣谗害,被贬连州。三年阳山令,韩愈深入乡村,躬身耕作,德礼文治,政绩卓著。他任国子监祭酒期间,亲授学业,论说师道,教诲弟子,业精于勤。《新唐书·韩愈传》称他“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相传,韩愈死后成了“文曲星”,所以羊山人让他既掌管土地,又督促子孙“读圣贤书,干国家事”。
古时孝子成“灶神”
每年二月十四日,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儒友村公期在文昌阁前举行,那里原是村中私塾。
儒友公期,所祭文昌帝君梓潼神,既是全村公祖,也是守土“社神”。
与儒友村一样,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道贡村梓潼庙也供奉文昌帝君梓潼神。其庙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与吴氏宗祠并排而立,全称“道贡祠堂学宫”。文昌帝君梓潼神端坐学宫正殿,“吴公帝君”位居其右,排位比入村始祖显要——羊山古村大多如此排序。
梓潼神原名张亚子,道教尊之为主功名的禄位之神,叫“文星”也叫“禄星”。《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
梓潼神既主功名利禄,也是慈惠孝亲的道德楷模,是文明社会的行为典范。
无独有偶,道贡村也有慈惠孝亲的道德典范,而且还得到朝廷褒扬嘉奖。如今,村民吴庆友家仍悬挂一方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钦赐的“三世一肩”牌匾,那是广东提督奉圣命表彰吴家先祖母陈氏“孝敬公婆,抚养儿女,含辛茹苦,肩挑三代”而赐予的。
梓潼神慈惠孝亲,道高德重,历朝历代称颂。陈氏心地善良,任劳任怨,虽然力量微弱,但是人格高尚,所以官府表彰,朝廷褒奖,宗族推崇,家庭荣耀。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和谐乡村,需要这种典范。也许,这就是奉文昌帝君梓潼神为公祖的深刻含义。
不管是先祖还是后裔,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慈惠孝亲的思想品质。所以,不管是闹军坡还是过公期,也不管是祭祀公祖还是祭拜婆祖,弘扬的就是这种人文精神。
班帅公:护国佑民的东汉英雄
一位东汉时期投笔从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为何成为海南琼北民间祭祀的对象?又为何演变为“班帅”?
就在新春伊始,庙会一个接一个之际,记者与文史专家一起走进羊山地区供奉班帅公的庙宇,探访这些古物遗珠,体味历经风雨的岁月痕迹,寻找关于班超的古老记忆。
近期是海南省琼北地区的一年一度的“公期”、“婆期”高峰期。其中,羊山地区的“公期”民俗最为特色。
由于羊山地区普遍建有班帅庙,班帅公亦是当地香火最旺的“公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庙会,周边2区(龙华、秀英)3镇(遵谭、永兴、龙泉)40多个村庄的民众以及海府地区的信众汇集于此,村民端上全羊集体拜祭班帅公。
“班帅公是汉代大英雄班超!”随意询问羊山地区村庄内设有班帅庙的村民,他们都会如是回答“公祖”的身份,并能向来人介绍班超的故事,如拥有伟大志气,投笔从戎,驱敌寇于国境之外,收复失地。
海南乡土文化专家蒙乐生介绍,作为琼北地区供奉的多个“公祖”之一,班超是少有真实存在的历史英雄人物之一。虽然史料未记载到他与海南有任何的关联,但因为丘濬的戏剧创作等影响,不管是东谭“灵山祠”,还是咸东“西堡庙”,六神中最受尊崇的是“班帅公”。
经常移驾村民家的“公祖”
近日,沐浴着太阳西沉的金黄色余晖,记者驱车前往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委会的儒缪村,这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文明古村,是汉代珠崔郡治遗址,建有六神庙,供奉着六神,班帅公就是其中一位。
“不凑巧,班帅公神像今天刚被请走了,改天再来。”正在乘凉的村民吴渤华说。一般来说,村民家里有升学、中奖等喜事时,一定会将六神中的一位请回家拜祭,班帅公是较为频繁被请回家的“公祖”之一。
初次寻访未遇,我们开始辗转他村,毕竟羊山地区供奉班帅公的公庙数量极多。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建群村委会专门供奉班帅公的儒学庙,记者遇到了刚刚送回庙的班帅公神像,它早上被村民请去拜祭,刚由看护者用摩托车送回来。
看护者吴多焕介绍,班帅公是我们的“公祖”,而“公祖”的实质是一种“境主”地域管辖神,这是因为当年海南的汉人移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下来,且自冼太夫人后再也没有军队来保护海南的汉人移民。在没有军队保护的情况下,这些“境主”便成了古人的精神依托。
村民们说,大家对班帅公祖的敬重体现在祭拜的风俗上。在公期,众人不仅在庙内燃香火,还在全村所有的古井、古门、古祠和其他祭公处的入口或门的两侧,放置“丫”字形写有相关术语的木质“祭符”,老人会在现场或古榕树下休憩时给年轻后生讲公祖志向远大、不拘小节,实现立功异域梦想的精彩故事。
逢年过节如清明、中秋时,以及每个月的农历初二、十六甚至其他平常日子,也常有人虔诚拜“公祖”,祈愿平安、发财、幸福等。
走进儒学村班帅庙,可以看到一新一旧两块石碑,碑文上讲述了庙宇重修的原因和经过,还记录了庙宇的历史。虽然旧碑已字迹漫漶,但依稀可以看出“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立”的字样。
新碑上面镌有《重建儒学坊班帅庙宇序》,序曰:“儒将班帅,忧国虑民,立兴国安邦之凌云壮志,投笔从戎。远征匈奴,立功西域;威光凛然,律令严明。为汉室除强暴,为黎民求祥和。护国佑民,御灾禳祸,丰功伟绩,永垂青史,英名铭刻后世。儒学坊绅民于……” 。
班帅原型是汉代将领班超
“班帅公亦称班超公,村民们拜祭的是汉代守护边疆的将领班超,而非有些人认为的班固。琼北‘公祖’很多,但是有明确历史名人原型的不多,足可见其特殊之处。”蒙乐生解释道。
班超出生在今陕西咸阳,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其父班彪、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史学家。
《后汉书·班超列传》记载,因家境贫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写文书,奉养老母维持生计。后来,相面者说其先辈虽是平民百姓,但他“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意思是说他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样的头颈,燕子会飞,虎要食肉,这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
汉代之时,西北方匈奴的不断入侵中土,是两汉四百多年来在边境上一直存在的隐患。如何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关系到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
班超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西域驻守的三十一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不仅维护了祖国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投笔从戎后,凭借智勇,成为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曾以三十六骑平西域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诵。他是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创造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经典,也以传奇般的经历成为一个时代的剪影。
由于班帅公的原型是将领班超,村民对“公祖”班帅的“正气而富有神韵”的相貌非常看重。
以儒本村的班帅公雕像设计为例,由于该庙的班帅公神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烧毁,虽然后来刻制了一个,但众人一致认为手艺不好,面相无燕子和老虎的气质,遂给塞在了供桌下面。
羊山人独崇班帅的历史缘由
在海口市及周边市县,民间供奉班帅公的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羊山地区更是多见。不少人到羊山地区走访后大惑不解:社庙里为何供奉的是班超?村里人也回答不清楚,很多信奉班帅公的村落并非“班”姓后人。
按理说,“珠崖神庙”供奉的前伏波将军路博德和后伏将军马援,前者“首开九郡”,海南从此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后者“复立珠崖”,海南重归一统,他们功勋业绩巨大。可是,两伏波将军只是“兼祀”,而班帅公却是“主祭”。
据儒本村退休老师吴万寿介绍,海口羊山地区居民大多数是从内地入琼的汉族官宦后裔,推崇儒学和班帅的爱国思想,并兴建庙宇,将其遗风传承。因此,在琼北羊山地区,很多村庄都是用儒字来命名,古代就建有众多的班帅庙,既是中原文化的传承,也形成海南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蒙乐生对于这一现象则另有一番理解,经过研究众多班帅庙的碑文,他总结出村民所祭祀的是“护国佑民,御灾禳祸”的英雄。
“论英雄,汉两伏波将军挥鞭遥指,把海南纳入了中华版土,使边陲得以安靖,百姓得以庇护,他对海南的作用更为重大。而唯独羊山人将班超供为神,这与海南乡贤丘濬密切相关。”蒙乐生说。
他进一步解释,人们都知道丘濬是“理学名臣”,都知道明《名臣录》评价他:“本朝大臣律己之严,理学之正,著述之富,未有出其右者”。
但是,丘濬是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家,他曾撰写《投笔记》、《罗囊记》、《五伦全备记》、《举鼎记》等杂剧传奇,这些却并不广为人知。
例如,丘濬的《投笔记》影响深远,其中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激励当时一批青年学子“效法汉族英雄班超的伟大志气,投笔从戎,驱敌寇于国境之外,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蒙乐生说,班超因丘濬而成为“羊山公祖”,被海口2区(龙华、秀英)3镇(遵谭、永兴、龙泉)40多个村庄的民众以及海府地区民众信奉,这并不广为人知。
李公侯王:收复琼州的岭南节度使
唐代岭南节度使李复曾出兵收复海南失地,并上《收复琼州表》。李复的功绩不仅在于收复了海南岛,更多是助力打通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在其任职期间,为加强对海南岛这个海上丝绸之路上咽喉地带的控制,李复建议唐朝廷在隋朝基础上,对海南的行政建置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加强。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李复因为“收复”之功,不但受到朝廷的褒奖,永远留在了史册上,也得到民间的祭祀,留在了琼北人民的心中。
在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东潭村委会儒逢村村口,一棵百年大榕树静静地树立,旁边是一座社庙,正殿供奉李公侯王、冯公元帅、关圣大帝、冼太夫人和水尾娘娘五位神灵。
李公侯王到底是何方神仙,为何他位居前列,排在冯公元帅和冼夫人之前。作为“境主之首”,这种“英雄排座”表示民众对李公侯王格外敬重。史载,李公侯王姓李名复,官居岭南节度使。和两伏波将军一样,他曾出兵收复海南并上《收复琼州表》。
不过,由于供奉李公侯王的庙宇目前仅存一间,很多人已不了解李复其人以及他与海南的故事。
神灵选择与当地历史密切相关
从海口市区出发,在东线高速公路驱车15公里,于十字坡、翰香公路出口,右拐进入谭山公路,行驶约七公里,见右侧路标,进去步行没几步,就见到一棵参天古榕半掩着的五神庙。
不知从哪里出来的一位白发阿婆,笑着相迎,指着让看榕树一块尺许古石,上刻“冯公庙”三字,随即她还告知,这庙是村里祖上所建,是建村不久即有庙,至于在哪朝哪代没有人说得清了。
该庙大门上写有“五神庙”,院内几块重修五神庙石碑上记载,较远一次重修在清朝,最近一次修整是在2006年,结合“万古流芳”等石碑内容发现,该庙原先的确是冯公庙,为冯氏后人捐资修建,当初只为祭祀冯公元帅(冯宝)、冼夫人夫妇,后增祀李公侯王、关圣大帝、水尾娘娘(妈祖),庙就自然改名了。
看了五位神灵,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这里远离大海,为什么要立一个与“水”有关的水尾娘娘为神呢?不只是这里,离儒逢村不远的大叠村也专修建一庙,供奉水尾娘娘为神。还有,数里之外的龙桥三角园村也设有精卫庙,在这方土地演绎“精卫填海”的故事。这都是与水有关的故事。到底是为什么呢?
“五神庙可读出当地的历史。”海南乡土文化专家蒙乐生称,“水尾”二字,很有意思。“尾”是相对于“头”而言,虽然忝居于尾,虽然是水尾,但是毕竟也与水密切相关。
他进一步解释,可以说,五神庙门前的对联对此做出了解答,联曰:“五神临门,景泰时和占富岁;神光普照,风调雨顺庆丰年。”根据水尾娘娘的人文历史,还有其他众多的史实都在说明,这一带以前不仅并不缺水,而且是一处不平凡的土地。
据了解,蒙乐生等专家于2007年进行海南西汉古城研究,在历时7个月对珠崖郡治遗址进行调查时,除了查阅史志,实地探访,考察人文历史,还对遵谭的人文和水文地理也进行了考究。认为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东潭一带的自然环境从古至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400多年前的叠里、今日的东潭,曾有“水漫金山”的骇人景象,村民还在洪水漫溢时,“村之水路,用笱装鱼,每获海大毛蟹”。
李复有功被供奉为神灵
五神庙中,李公侯王居五神之首的神灵。这李公侯王是谁呢?为什么在遵谭一带他被尊为境主,享有盛誉,位居五神之首?
了解这段历史,有利于了解遵谭镇东潭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历史地位。李公侯王是唐代人,名叫李复,官居岭南节度使。和两伏波将军一样,他曾出兵收复海南,并上《收复琼州表》。为了追述那段往事,不妨简单回忆东汉至中唐700多年的历史。
蒙乐生介绍,东汉建武十九年,马援抚定珠崖,时局渐趋稳定。可是没多久,汉末大乱,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冼夫人平定岭南,长达680多年风雨岁月,海南一直游离于中央政府的统辖之外。唐乾封二年(667年),琼州(州治在今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境内黎民起义,占领琼州城达122年之久。
直至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10月,岭南节度使李复派遣官兵悉力攻讨,累经苦战,终于收复海南。
这是一段许多海南人不曾了解的历史。然而,东潭人熟悉这段历史,与东潭毗邻的里仁人也熟悉这段历史,他们把李公侯王排在冯公元帅、冼夫人夫妇的前边,排在显要位置,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李公侯王的无比敬重。
收复海南打通海上丝绸之路
李复的作用不仅在于收复了海南岛,更多是助力打通我国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和鼎盛时期。据《唐方镇年表》卷七《岭南东道》载:贞元三年(787年)李复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贞元四年(788年)为江陵少尹,复任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三载;贞元六年(790年)至八年(792年)复为岭南节度使。
在其任职期间,为加强对海南岛这个海上丝绸之路上咽喉地带的控制,李复建议唐朝廷在隋朝基础上,对海南的行政建置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加强。
据了解,唐初,沿隋旧制,海南为三个州;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拆崖州之琼山为琼州,海南增至四州;从唐玄宗至肃宗时,海南又增至五州,并一度将州改为郡,从而建立起了一整套对海南进行有效控制的行政管理体系。
唐中叶以后,这套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唐岭南节度使李复派遣将领孟京,领兵讨伐琼州不服从唐政权管辖的俚洞酋豪,在海南“建立城栅,屯集官军”,使海南岛及周边的广大海域都纳入到唐朝军队的控制之下。这一举措,使得航行在南海海域的中外商船的安全得到了更加有效之保证。
此后,随着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国重镇——广州,在唐代初年一跃变为南方沿海的中心港口城市和国内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开元二年(714年),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以加强对广州港的管理。
海南岛作为自广州港出发驶往东南亚和阿拉伯航线的必经之地,其重要性愈加显现。据贞元年间(785—814)贾耽所记的“广州通海夷道”,就详细记载了广州经由海南岛到阿拉伯各国的航线“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岛岛石(今海南东北海域七洲列岛)。又南二日至象石(今海南东南海域独珠石)。又西南三日行,至不劳山(今越南占婆岛),山在环王国(即占城国)东二百里海中。……小舟流,二日至末罗国(今伊拉克巴士拉)大食重镇也。又西北陆行千里,至茂门王所都缚达城(今伊拉克巴格达)”。这条航线最后一直延伸到东非海岸,全长14000公里,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考证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因为收复海南,李复永远留在了史册上,留在了海南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