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海南已发现近千种蘑菇
魅力海南:蘑菇,是人们熟悉的一种植物,其中不仅有经常吃到的食物,还有可以治病的药物。那么蘑菇究竟是什么?它们与真菌有什么关系?海南有多少种蘑菇?其中可以吃的蘑菇、用做药物的蘑菇又有多少呢?带着一系列问题,海南日报记者专访了我省真菌专家、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曾念开。
海南已发现近千种蘑菇,但估计总数有2万多种,还有大量的蘑菇有待发现。
曾念开说,植物界中有一类特殊的类群,它们没有花,没有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分,靠腐生、寄生或共生的方式生活,这就是真菌。在真菌中,有一类比较大,容易被人用眼直接看清楚的种类,就叫做“大型真菌”,俗称“蘑菇”。“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灵芝等,都属于蘑菇。”
在人们眼中,蘑菇是一类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物。它们仿佛总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然后又很快地神秘消失,生命如花儿般短暂,因此西方谚语用“just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样”)来形容某些事物快速发展或迅速涌现。但实际上,人们所看到的通常是蘑菇的子实体,它们的寿命都非常短,其实蘑菇还能以菌丝体的形式生活在基质,如土壤中或腐烂的木头中,其寿命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在热带雨林中,生长着色彩纷呈、形态各异的大型真菌。”曾念开说,一般一个地区的真菌至少是该地区维管束植物的6倍,海南维管束植物约有4456种,那么海南的真菌估计有26736种。遗憾的是,现在已知的种类估计不足真菌总数的10%,尚有90%多的真菌无人知晓。海南的大型真菌也不例外,许多种类还未被认识,现在已知的还不到1000种,还有大量的大型真菌有待去发现、认识、命名、描述、研究和开发利用。
在海南发现的近1000种大型真菌资源中,许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首先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食用真菌,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常被称为人类的健康食品,除含有20多种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之外,它们还是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K、E等的良好来源。正如民间的说法“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单条腿的”,这里说的“单条腿”就是蘑菇。
海南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在已知的种类中,可供食用的有100余种,如著名的香菇、蜜环菌、鸡油菌、金黄喇叭菌、蚁巢伞、红菇、乳菇、牛肝菌、毛木耳、奥德蘑、翘鳞韧伞等。
在海南民间,特别是中部地区大型真菌丰富的地方,当地老百姓有采食野生毛木耳、蚁巢伞、翘鳞韧伞、灰肉红菇、鸡油菌等的习惯,这些野生菌或炒食、或煲汤,美味可口。
大型真菌还能做药,一般都是因为能产生各种营养和药用的物质,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对疾病有预防、抑制和治疗作用的真菌。它们在降低胆固醇、改善高血脂、提供机体免疫力,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癌症等方面都显示出重要的作用。药用真菌的药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
“海南已知药用大型真菌有100余种。”曾念开说,如灵芝、紫芝、树舌灵芝、喜热灵芝、热带灵芝、黄边灵芝、毛蜂窝孔菌、硫磺菌、云芝栓菌、银耳、杂色竹荪、裂褶菌等。人们不仅直接利用其子实体或孢子供药用,同时还以这些药用真菌为原料,制成真菌制剂及菌类保健食品,如“银耳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裂褶菌多糖”等行销市场的种类。另外,从真菌中寻找抗癌药物已为世界瞩目,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自然宝库。
在海南,各种各样的野生灵芝科真菌,如喜热灵芝、紫芝、黄边灵芝、热带灵芝等,被当地百姓用于泡酒、炖汤或煮水服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此外,生长在老龙眼树上的毛蜂窝孔菌,也可用来治疗胃气痛。(根据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报道稿件整理)
我省发现一奇特真菌新属
“害羞”的蘑菇 一碰就变色
左图为变色蘑菇记者单憬岗、通讯员曾念开摄
“这种蘑菇太神奇了,一碰就变色!”今天,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曾念开博士兴奋地告诉记者,2014年8月,他的团队在我省中部山区发现一种可以变色的大型真菌(蘑菇),这意味着我省发现了又一真菌新属:橙牛肝菌属。
最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林业部门等单位的支持下,曾念开及其合作者在中部山区鹦哥岭、五指山、黎母山等地发现了一个真菌新属,即橙牛肝菌属(Crocinoboletus),并在国际主流的分类学杂志Phytotaxa(Zengetal.2014)上发表。
“这种真菌新属的主要特征是通体橙色,其最大的特点是一碰就能变色。”曾念开说,这主要是这种真菌内含有一特殊的色素成分——牛肝菌藏花素。该属真菌的菌盖表面、菌柄表面、子实层以及内部的菌肉在手碰触后,均能很快地变为蓝绿色。
藏花素是一种在鸢尾科植物番红花和茜草科植物栀子中发现的类胡萝卜素类天然色素,最早作为红色染色剂,之后发现其具有抗氧化、神经保护、调节血脂和抗癌等活性。牛肝菌藏花素与藏花素有相同的骨架类型,且在自然界呈现出美丽的橙色。据此曾念开认为,该新属的发现,对于天然色素以及新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
据悉,橙牛肝菌属现已知包括了2个种,即金红橙牛肝菌和橙牛肝菌。其中的金红橙牛肝菌在东南亚地区分布广泛,在海南也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种类,它除了分布于鹦哥岭、五指山、黎母山等地,最近曾念开还在尖峰岭、俄贤岭等地发现了该真菌的踪影。该种真菌能和热带雨林中的壳斗科植物和松科植物等形成菌根关系,这种生物学特性对于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深入认识这些真菌,并在海南各林区开展森林外生菌根菌的资源调查,将对于热带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积极的意义。”曾念开说。
我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形成了复杂的植被类型,生长着色彩纷呈、形态各异的大型真菌。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已经发现了许多种类,但仍有大量的真菌有待去发现、认识、命名、描述和研究。(根据2014年10月23日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报道稿件整理)
“灭绝”百年海丰莕菜再现文昌
一直被植物科研界认为是已经“灭绝”的水生植物海丰莕菜,102年后再次“复活”,出现在文昌市龙马地区。
发现者为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肖克炎。据介绍,肖克炎是水生植物生态领域的专家。2013年底,他考察海南岛水生植物时,在龙马地区采集到一种莕菜属植物,并将4株活体植株带回武汉。该植物在当地池塘或水沟沿岸湿生或者浅水浮叶生长,基壤为沙土,周边为低矮丘陵或者沙丘,距离海岸约10公里,种群较大,在周边湿地或池塘很容易找到。
肖克炎带回的莕菜属植物,经与香港标本馆保存的一份残缺标本对比,这种水生植物正是被人们认为已“灭绝”了102年的海丰莕菜。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王青锋、周亚东等随后对海丰莕菜的植物类群进行了重新描述,并将结果正式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日前,他们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对物种濒危等级的划分标准,确定它为中国特有的水生植物极度濒危物种。
周亚东告诉记者,海丰莕菜的再次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水生植物多样性和世界莕菜属植物系统关系具有很大意义。同时,海丰莕菜花期长,叶片浮水,花挺出水面,黄色色彩鲜艳,可作为园林绿化植物。
这种植物叶全部浮于水上,花挺出水面,黄色,花冠5裂,边缘有细丝。花柱有两种形态,长花柱柱头二裂,呈薄片状或流苏状,短花柱柱头指状。果实球形,种子小,约20粒,椭圆形。
据介绍,这种水生植物1912年在我国广东被发现,并被命名为LimnanthemumcoronatumDunn。但此后102年,国际植物界再无相关发现资料,《中国植物志》和《FloraofChina》等权威植物著作也无记载。2000年,《广东植物志》编纂者在没有见到活体及标本的情况下,依据相关资料,将其列入莕菜属,处理为疑似种(未正式发表的物种)——海丰莕菜。(根据2014年11月10日海南日报记者杨勇报道稿件整理)
科学家在海口发现珍稀植物水角
为时隔至少30年后首次采集到,国内仅分布于海口羊山地区
水角花。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水角在国内仅分布于海南(陵水、三亚),生于湖边、沼泽湿地或水稻田中。凤仙花科水角属下一年生水生草本,国内仅分布于海南的植物,由于生境变化,其分布范围十分狭窄。目前能查到的最新的水角标本是1932年和1933年在三亚、陵水采集到的。 记者单憬岗、通讯员卢刚摄
“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总算找到水角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昆明植物所种质资源库采集员张挺说,这是他们第四次来海南省寻找水角,终于在海口羊山湿地找到了这种植物,“这种植物目前国内只在海南海口有分布,而且是时隔起码30年有人再次采集到这种植物,非常珍稀。”
张挺介绍,2014年4月至8月,他与该所种质资源库采集员刘成和亚吉东历时28天,3次进入海南岛,进行野外采集工作,但都没有找到水角的踪迹。2014年10月,他们又来到海南。经多方寻找,最后在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保育主任卢刚的带领下,在海口南郊的一火山岩涌泉湿地,找到了美丽的水角。
“找到水角,真是意义重大。”卢刚告诉记者,水角属于凤仙花科,该科植物具有观赏价值。另外,凤仙花科仅有水角属和凤仙花属两个属,其中水角属为单种属,寻找到水角,对研究凤仙花科学术价值比较高。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海南岛的很多植物生境已经消失,原采集地很多已被开发。“这次能够在羊山采集到水角,充分说明了这里生态保护的良好,但是对这部分生境脆弱的物种保护迫在眉睫。”(根据2014年10月17日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报道稿件整理)
从海南保亭乡村蚊子身上分离出的M1天然病毒, 能杀伤癌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
海南蚊子:癌症克星?
核心提示
“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正常细胞”这个困惑了全球癌症专家的怪圈,又有了新的可喜进展。
这种从海南保亭乡间库蚊身上分离出来的M1天然病毒,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体外培养的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
当中山大学教授颜光美课题组向世界宣布这一消息时,也将“海南库蚊”——来自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毛岸村的蚊子,推向了人们视野。
M1天然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们与海南的蚊子有什么关系?这一研究过程与海南有什么关系?它的发现真的会让癌症消失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了颜光美课题组核心专家。
M1病毒能有效抑制这三种癌细胞
(癌细胞含有的ZAP蛋白含量越低,受到M1病毒攻击概率越高,被抑制的可能性就越高)
颜光美课题组辟谣
1.与任何上市公司没关系
近日,网上有传颜光美课题组发布病毒M1可抑制癌细胞的消息是为一家上市公司造势。对此,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辟谣。
记者搜索发现,在某贴吧中有帖子称“达安基因:中山大学发现病毒M1,专杀癌细胞唯一受益标的+正宗埃博拉+登革热概念”。也有媒体称颜光美课题组发布的消息客观上为基因概念和肿瘤概念股造成了利好。
就此,颜光美课题组成员胡骏副教授对海南日报记者表示,“至今我们和任何上市公司都没有利益关系,包括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在内。”
2.海南蚊子叮咬治癌不靠谱
近日,在网上疯传到海南进行“蚊子游”治疗癌症的旅游线路,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胡骏也进行辟谣:“我想提醒大家,不要没事跑到海南去抓蚊子咬自己,以为可以治癌症。这样非但不能治疗癌症,还可能因为蚊子身上的病原体非常多,而感染上登革热、疟疾等病。”
3.M1溶瘤病毒不是“仙丹”
M1溶瘤病毒能治疗癌症的消息已经发布,被不少人鼓吹为“仙丹”,效果真是如此神奇吗?颜光美谨慎表示:“M1溶瘤病毒只不过是治疗癌症十八般武艺中的一种,还不能用‘攻克’两字。肿瘤单靠一种方式治疗不现实,一定要联合治疗,而M1溶瘤病毒为癌症病人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可能。根据设想,届时癌症病人接诊时,先用ZAp基因进行检测,观察是否有效,再决定按照何种方式对症治疗,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癌症疗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不会耽误治疗。”
能“狙击式”杀灭癌细胞吗?
正常细胞因为含有ZAP蛋白,因此有一道防线,病毒M1无法攻陷,而一些肿瘤细胞因为缺乏这种蛋白,就容易被病毒M1杀死,治癌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M1病毒治疗癌症是一场长跑,10公里我们才跑了1公里。”颜光美和胡骏在接受采访时都反复强调这句话。
2014年10月7日,颜光美课题组的论文称,在全球内首次发现,源自海南的天然病毒M1具有选择性杀伤多种肿瘤细胞的特性。他们在小鼠和人体肿瘤组织上进行的实验显示,M1对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最明显,对黑色素瘤、脑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细胞也起作用。
课题组从近70种癌细胞中筛选出12种常见的癌种,包括全球病发率最高的肝癌、肠癌、膀胱癌、脑癌等10大癌症,以及胶质瘤和广东地区高发的鼻咽癌。每个癌种选5株肿瘤细胞系,实验后发现M1病毒溶瘤效应明显。2012年春,在历时大半年的小鼠和大鼠动物实验上,课题组发现,M1病毒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实验发现,M1病毒对体外培养的部分人类癌症细胞,抑制率高达90%;对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的癌细胞,抑制率达50%-60%。
更让课题组开心的是,小鼠体重没有减轻,而且在对小鼠体检,包括血常规、体重、饮食等指标检查后,都没有发现明显的病变,对小鼠器官进行病理切片也没有发现异常。“这初步显示了M1病毒的安全性。”论文作者之一、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张海鹏兴奋地说。
论文发表后,媒体的报道将之称为“精确制导”杀死癌细胞。对此,胡骏有自己的解释:“精确制导?要看前提是什么。如果是缺乏ZAP蛋白的肿瘤细胞,我们确实可以说是精确制导。但如果说所有肿瘤细胞,我们确实做不到。”胡骏说,M1病毒能够选择性识别并杀死癌细胞的原因,目前看来就在于其对ZAP缺失的识别。
所谓ZAP,是课题组找到的M1病毒靶向杀伤癌细胞的特征物——锌指抗病毒蛋白。颜光美介绍说,研究显示,69%肝癌组织、52%结肠癌组织、61%的膀胱癌组织表现出ZAP的低水平。这意味着,若新药成功研发,病人可以先通过检测,确定体内癌细胞缺乏ZAP,便可以进行病毒溶瘤治疗,提高药效的可能性。
而寻找到ZAP抗病毒因子的历程也是一波三折。
为此,课题组采用了最新的基因芯片技术,从人类整个基因组所有2万-3万个基因的表达量中寻找差异,经过逐一排除后剩下了56个候选基因,再对56个基因进行小规模的RNA干扰实验,最后终于发现,“锌指抗病毒蛋白”(ZAP)的效应是最明显的。这意味着,M1病毒能够选择性识别并杀死癌细胞的原因,就在于其对ZAP缺失的识别,而人类癌症广泛缺乏ZAP蛋白。
“正常细胞因为含ZAP蛋白,因此有一道防线,病毒M1无法攻陷。而一些肿瘤细胞因为缺乏这种蛋白,就容易被病毒杀死。”胡骏说。
用于临床还需迈过几道坎
M1病毒研究要进入临床阶段,其花费将是数以亿计,最快也需3年才能结束临床前研究。而下一步将要进行的灵长类实验,可能考虑用海南的实验用猴。
2014年10月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颜光美介绍,M1病毒将于下周注射到猴子身上进行动物实验,为临床前阶段研究做准备,争取3年时间获得一期临床试验许可证。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新药研发需通过科学研究、临床前、用于人体的一、二、三、四期临床试验等阶段,才可以上市销售,用于临床治疗患者。“若科研条件顺利,尽量争取用3年时间结束临床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获得一期临床试验的许可证。到时M1病毒就可以试用在自愿参与试验的患者身上,尽可能地缩短时间。”颜光美说。
“任何研究工作者、做任何研究都有困难。”胡骏表示,未来研究的困难主要在几个方面:资金是否充足、能否找到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仪器设备是否到位等。
首先是资金问题,这是最大的难题。支持课题组走到今天的仅仅是国家自然基金的一个面上项目,经费缺口很大。
下一步将进入的灵长类实验阶段,属于高等级安全性研究,目前预期的困难在于需要制备大量M1病毒供实验用,以及可用于实验研究的灵长类动物实验基地,这是在技术上要克服的两个困难,此外研究经费也是要克服的。
“一只实验用猴就要一两万元。”胡骏说,为了确保实验的质量与效率,他们要求的是按照国际标准来使用高质量的没有携带病原体的实验用猴。而进行一组实验就要十几只猴子,还需要一个对照组,这又是十几只猴子,也就是说仅仅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几十只猴子。因此,光是实验用猴这一块需要的经费就以百万计。“M1病毒研究要进入临床阶段,其花费将是数以亿计。”
他表示,听说海南的实验用猴大量出口,如果有需要会考虑用海南的实验用猴。但目前还是优先考虑广州附近的实验用猴,这也是从成本等方面来进行考虑,但是未来的相关实验肯定还会再来海南。
关于下一步最重要的科研方向的问题,在2014年10月19日的发布会上,颜光美进行了阐释。
颜光美表示,课题组正在同步研发M1增效剂和M1复燃剂。M1增效剂可以增加病毒效果同时减少剂量和毒副作用,他透露,目前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而M1复燃剂则可让尚未被机体清除的病毒重新开始复制,一定程度上克服耐药性问题。
“我对未来研发出新药很有信心。”胡骏说,新药研究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多,而且与其它领域的研发不同,药品研发还有安全性、有效性等门槛,一步跨不过去便悉数归零,因此是高投入高风险的研究领域。“研发药品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海南研究者有望分一杯羹
我省科学家也正在做类似的研究,郝新宝专家就正在用选择腺病毒来对肿瘤进行基因治疗,可能会向颜光美课题组求助。
郝新宝表示,颜光美课题组的研究其实是肿瘤基因疗法的一部分。目前,我省科学家也正在做类似的研究。郝新宝就正在用选择腺病毒(ASV)来对肿瘤进行基因治疗。
“但是我们用来攻击癌细胞的病毒是人工改造的,而不像颜教授他们那样是天然的。”郝新宝说,虽然如此,但是大家的研究殊途同归,方法类似,采用的是不同思路。例如,今年郝新宝在热带生物学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他们通过将慢病毒载体介导靶向某种融合基因的体外的RNAi,旨在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他表示,自己实验室经费充足,今年已经申请到1000万元的肿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经费。本周他们实验室将进行讨论,如果认为可行将向颜光美课题组求助,请求获得有关病毒M1的实验材料;或者向最初获得病毒M1的单位进行求助。同时,他们还准备到中部山区寻找病毒M1的寄生库蚊,自己来进行分离,“说不定能够分离到更好的抗癌病毒。”
而颜光美团队也对海南籍学生发出了邀约,胡骏表示,虽然现在团队中没有海南籍的同学,但是他希望未来有优秀的海南学子报考他们实验室的研究生。他们将有望参与到病毒M1的研究中去,“因为海南人民都是很有热情的,相信他们能够在科学上做出好成绩。”(根据2014年10月20日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报道整理)
《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发布
全国仅存的14株红榄李全在海南
红榄李(资料图片)
记者2014年10月16日从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近日发布《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称,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目前国内仅剩余14株,全部分布于我省。东寨港保护区虽曾移植成功,但其后因气候原因被冻死。
《报告》称,红榄李是一种濒危红树植物,是使君子科榄李属常绿小乔木,有时灌木状。国内仅分布于海南,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濒临灭绝。
目前,红榄李在国内仅分布于三亚铁炉港和陵水大墩村,分布区域面积分别为60米×20米和20米×10米;与榄李、正红树、木榄等其他红树植物混生;数量稀少,仅剩14株红榄李,其中铁炉港9株,大墩村5株,亟待关注和保护。现存的14株红榄李均处于老化或退化阶段,林下基本无红榄李幼苗,种子严重败育,已丧失自我繁育能力,无法进行有性繁殖;枝条扦插、空中压条和组织培养的无性繁殖的实验尚未取得成功;生境破碎化,并且退化或恶化。
《报告》建议:在现有管理和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濒危红树植物的保育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从严执法,违法必究,依法治理;将大墩村红树林建立保护小区或归入附近的保护区进行管理,退养还林,还原生境,对仅存的红榄李进行就地保护;加强保护力度,加大对铁炉港和大墩村红榄李保护和管理的投入,建立长期巡护和定期监测的机制,完善保护设施,杜绝人畜随意进出及破坏;加大红榄李繁育研究的投入,在嫁接和组培等无性繁殖方式上寻找突破口,同时可尝试从国外红榄李分布区进行引种,改变我国现有的种源结构,实现自我繁育的目标。
东寨港保护区科研人员钟才荣介绍说,东寨港红榄李为1980年代从陵水引种,当时共成功引种14株,但在2008年遭受寒害全部冻死,“有机会我们还是想继续引种。”(根据2014年10月16日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报道稿件整理)
海南生态好山野多瑰宝
海南的山野里、小溪边、河沟旁,生长着种类丰富的野生植物。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在海南野外发现新的植物种类或海南新记录种,甚至另外一些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野生植物:水菜花、南洋石韦、海南金星蕨和海丰莕菜等,又出现在野外。
海南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小波教授表示,海南是中国第二大岛屿,地处热带北缘,雨量充沛,地形复杂,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特别是1994年禁伐天然林以来,海南生态环境进一步向好发展,被认为灭绝的和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
杨小波说,以早前出版的四卷《海南植物志》为基础,加以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海南大学研究团队在对海南有记录的植物种类资料整理中发现,海南现有记录的维管束植物有6036种,隶属于286科、1938属,其中海南岛本地野生种4622种(含海南特有植物491种),栽培植物1244种,各类珍稀濒危植物513种,逸生及归化植物170种(含外来入侵种63种),较《海南植物志》收录增加2000多种。
海丰莕菜研究者之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周亚东对发现野生海丰莕菜兴奋不已。他说,《中国水生植物》中收录的水生植物有700多种,部分已多年未在野外发现。造成野生水生植物难觅踪迹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江河湖泊众多,研究人员调查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也与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和生境破碎化等有关,尤其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湿地的破坏较大,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他代表研究团队建议海南可组织相关人员对发现海丰莕菜的文昌市龙马地区附近相关区域展开全面调查,摸清该物种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讨论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的可行方案。
对此建议,杨小波持支持态度。他说,植物资源是人类未来在粮食、纤维、药用及能源等多方面的安全保障,植物多样性研究不仅是为植物学研究提供系统全面的基础资料,还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和变化、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评价、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杨小波说,海南生态系统有农田、湿地、森林、灌丛草地、城镇、乡村等,类型多样和复杂,仍然保存有中国较为完整的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以及多种类型的人工林等,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包含了许多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和特有的植物物种,是国家的优先保护地区。
杨小波认为,近年来海南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充分说明了海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相关法律的健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保障。他希望海南能进一步在湿地保护方面,在《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的基础上,出台“海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定”等,为保护与科学开发海南湿地生态系统资源提供法律支撑。(根据2014年11月10日海南日报记者杨勇报道稿件整理)
海南龟鳖半天下
海南的龟鳖类十分丰富。我国有现生龟鳖类动物36种,分属6科18属,海南岛分布有18种,分属6科14属,占全国龟鳖总数的50%,是我国龟鳖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3个省份之一。由于海南龟类种类多而特,早在18世纪就开始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瞩目。
龟类养殖古已有之。海南的环境和气候优势对于养龟,非其他地方所能比及。尤其是近年来,海南龟类种苗产业越做越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龟类种苗供应基地。
——编者按
2014年9月2日,1只重达152斤、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级别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海龟,被陵水公安边防支队官兵联合志愿者,在新村港海域成功放生。这是1只命运多舛的海龟,1年前被渔民误捕后送往“911国际海龟救助组织”开设的海龟医院,经过1年的精心治疗与照料,海龟逐渐康复,达到放生条件。
绿海龟是海南18种龟鳖动物之一,而在整个海南,有多达18种龟鳖动物,是我国龟鳖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3个省份之一。
“海南的龟鳖类十分丰富。”《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谱》一书作者、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所长李丕鹏介绍说,我国有现生龟鳖类动物36种,分属6科18属,海南岛分布有18种,分属6科14属,占全国龟鳖总数的50%,可谓“华夏龟鳖海南半天下”。
海南龟鳖生物多样性高
龟鳖是海南各地居民最为熟悉的动物之一。这可以从我省知名两栖爬行类专家史海涛的一次经历看出来。
史海涛教授曾撰文回忆,他曾在1997年参加了全国野生动物普查海南省的工作。由于专业关系,每到一处他都利用各种机会打听当地龟的情况。
“当你拿出单个照片来他们都说有分布,但在摆出许多照片后,他们便开始抓耳挠腮感到为难了。”史海涛表示,由于海南岛龟的种类丰富,因此许多当地人并不能把这些龟类分清楚。让他为难的是,这些龟的当地土名他不熟悉,当地人也不能准确描述它们的典型特征,这给他的调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龟鳖动物是一群古老的特别、特殊、特化的爬行动物,经历数亿年沧海桑田变迁,龟鳖动物自成一支,且种类多样,繁衍至今。”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专家、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周婷介绍说,世界龟鳖现存400余种,主要包括曲颈龟类和侧颈龟类两大类,中国龟鳖均为曲颈龟类。海南龟鳖物种在中国龟鳖物种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在世界龟鳖动物领域中也具有较高地位。
她认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龟鳖动物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有着异乎寻常的适应力,使龟鳖动物的生态类型产生多样化,包括淡水栖龟类、半水栖龟类、陆栖龟类、海栖龟类和底栖鳖类5种。海南的龟鳖动物包含了所有的生态类型,水栖龟类6种、海栖龟类4种,半水栖龟类3种,底栖鳖类3种,陆栖龟类1种,以水栖龟类和海栖龟类为主。
省野生动物保护局调研员莫燕妮介绍说,我国龟鳖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3个省份,除了海南还有另2个省区为广东和广西。就淡水龟鳖的物种多样性分布而言,华南地区占有我国80%左右的份额,海南岛则约占有华南地区的三分之二。海南岛不仅淡水龟鳖物种多样性高,而且由于其较小的陆地面积使得单位面积物种数在我国最高。因此,海南岛在我国龟鳖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南的龟鳖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五指山、黎母山等和沿海海域,资源丰富。”
百年前已成标本采集地
据复旦大学教授李致勋介绍,最早从1870年开始,外国学者就纷纷到海南岛进行掠夺性的龟鳖类标本采集工作。1922年,美国生物学家坡普(C.H.Pope)带着中亚调查团,在海南岛的那大附近作了为期近半年的大规模采集。5年后,胥弥德(K.P.Sehmidt)著《海南岛爬行类》(TheRentilesofhainan),才第一次对海南岛包括龟鳖类在内的爬行类动物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整理与总结。1935年,坡普在整理中国爬行类动物的时候,又作了一些补充。1956年11月到1957年5月,李致勋率团到当时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区域内作了6个月的调查采集工作,共获得标本860多号,其中有2种龟类是我国的新记录。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对海南岛的两爬类动物进行专项调查。
对海南龟类的研究迄今一直是国内两爬类研究的一个热点。例如,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繁育与生态研究中心主任龚世平研究员和史海涛曾对海南的平胸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曾采用走访调查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平胸龟在海南岛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走遍了全岛18个市县,包括103个乡镇进行了走访调查,尤其对黎母山、尖峰岭、霸王岭、南茂岭、湾岭、万俄岭和文教河上游7个研究点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平胸龟在海南岛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南部山区,除了海口、文昌、临高、定安和澄迈5个市县没有分布外,其他13个市县均有分布。平胸龟栖息于山区溪流环境,在平原、台地、滩涂地区以及比较大的江河、水库和湖泊没有分布。分布区内平胸龟种群密度非常低,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史海涛曾经回忆自己发现四眼斑水龟的经过。那是1998年初放寒假的第一天,他就带着3个学生进驻琼中湾岭镇罗马村,一个向导每天带他们上山。但十几天过去了,他们却毫无收获。那些天气温低至10℃左右,让他们担心的是,天冷龟鳖活动很少,更加难以发现。
龟鳖是变温动物,活动受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当温度低于10℃左右时,大多数龟进入冬眠,温度15℃左右,一部分龟便开始活动,有的已能进食;也有的仍处于冬眠状态。温度25℃时,龟鳖摄食、活动定为正常值。而温度28℃-30℃则是多数龟最佳适宜温度。每年4月-10月是摄食、活动期;11月到次年3月则是冬眠期。
史海涛还记得,经过多次变换捕捉方法,在捕了大批螃蟹后,有一天黎明时分,“当提起笼子时,一只美丽的水龟如天外来客般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四眼斑水龟。”
特色养殖自古有之
2013年12月11日,儋州市荣获“中国金钱龟之乡”的称号。
据儋州中投特种养殖种苗基地经理王永军介绍,近年来儋州大力扶持龟鳖特色养殖业,龟鳖养殖业发展迅速。中投龟鳖养殖种苗基地每年可产仔龟4000多只,产值逾2000万元。而在整个儋州,从事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龟鳖的养殖户达360多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100多亩、2万多只,养殖品种也从最初的金钱龟和石金钱龟两种发展到金钱龟、石金钱龟、黄缘龟、中华草龟、东方巨龟、大鳄龟、苏卡达龟、斑点龟、巴西龟等多品种。
其实,养殖龟类古已有之。
据周婷介绍,早在清代康熙年间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中关于毛龟的纪事多达20多处,说明古代的毛龟数量较多。绿毛龟是藻类生长在龟背甲、腹甲和其他部位上形成的,是当今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动物。古人已发现了毛龟形成的成因和饲养方法,认为毛龟的毛是久久生毛而出,非与生俱来的。明末《广东新语》载:“毛龟出韶州,大如钱,以水养之,其毛披放色碧绿,置之几案可辟蝇。”可见古人对毛龟观察得非常细致。
由于海南丰富的龟鳖资源和良好的生长环境,被诸多养殖者和投资人看中,大力发展龟鳖养殖。
海南龙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蔡荣健认为,海南气候温暖,非常适宜龟类种苗的繁殖。“在内地有些省份,龟还在冬眠,而在海南龟从1月份就开始产卵了。”蔡荣健说,不仅龟产卵的时间早,而且产卵周期也有所延长,产卵量也有提高。“所以,海南从事龟类养殖的,大多是繁殖种苗,不养商品龟。”
据了解,海南省每年供应龟类种苗近3000万只,占全国龟类种苗市场的60%。仅2012年3月,海南繁育基地先后为北京市免费提供龟鳖1.1万只,现已成功落户于朝阳、通州、大兴、顺义等郊县,形成“繁育在海南,养殖在北京”的新模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条致富途径。(根据2014年9月15日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报道稿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