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海南社科名家·曹锡仁专栏||“中国问题”论②

来源:曹锡仁 发布日期:2018-07-02 16:18:27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中国哲学致思倾向的两种实现方式

  繁杂异趣流派众多的中国哲学,何以表现出同一的致思趋向?这一问题的确让人费解。但是,透过其外表,我们看到,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哲学同一致思趋向,主要通过两种基本的方式来实现。

  第一种是求本的方式,以道家和佛家为代表。尽管道家以“道”作为自己体系的最高范畴,但是,严格来说,“无”却是它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范畴。虽然老子对它的“道”曾作了无与有的统一的思辨规定,但是,他仍把无看得比有更根本、更能反映“道”的本质。

  所以,在道家看来,无是本,有是末;无是体,有是用。以无为本的道家思想,后来被魏晋玄学家更加强调,少年王弼自以为悟出了老子的真谙,他说老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曰:“崇本息末”!

  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是,道家崇本、崇无、崇道,是否主张离开现实人生世界去孤往天体自然呢?显然道家没有这么做。

  道家反复强调“道常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体无”、“道常无为”,不过是为了论证“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三十七章》),为了“身先”、“身存”、“成其私”,从而使人“与天地合”,“同乎大顺”(参阅《老子•七章》,《庄子•天地篇》)。即使在魏晋时代,谈“自然”也始终为了确证“名教”的价值。

  可见,道家崇无求本,其立足点在现实社会,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现实人生。也因此,道家所求之本,并不是什么自然之本,而恰是人之本性。

  中国佛学所以是中国宗教,而不同于印度佛教和西方基督,根本点在于中国佛学并不否弃生灵,这以禅宗最为典型。

  什么是佛?在禅宗里,不是神灵,也不要超越,佛性即是人性,人性也即佛性。惠能说过:“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因此,他主张要成佛,就是“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外来的佛教不能解释和圆融中国传统的人性与佛性之间的矛盾,唯有禅宗贯通两全,所以禅宗不但战败了佛教其他宗派,而且作为真正的中国佛教而深入积淀在华人的意识体系中。这样,求佛的精神本体便与人性这一人的本质统一起来。

  所以,表面上,道、佛两家,前者崇无求本,后者成佛求本,相去甚远,实际上,两者求本的结果,都在人性中得到了同一。

  道家要人们切莫丢弃人的原始质朴本性,以抗拒体现为末的现实社会对人性的扭伤;佛家劝慰俗人不要为尘埃所染,以防止精神自由实现的甬道被阻塞。道、佛两家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求本,表现了人的问题、人性获得的问题始终在他们各自学派中占主导地位。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称儒家的学说是“哲学一人学”,同样也可以认为道佛两家同样体现出“哲学一人学”特点,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另一种是求末的方式,这以墨、法两家为典型。如果我们硬要在墨家的思想中寻“本”的话,当然也可以说它的“天志”说是其“本”。这样的假定使我们看到,墨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宗教迷信成分的确不能回避。

  但是,综观墨家学说,不能不认为他更注重现实功利,所谓“兼相爱,交相利”,所谓“趋利避害”,都说明了这一点,而“天志”、“明鬼”不过是为了推行其思想更方便更有说服力的借助。这样看,墨家的旨趣并不在于求本,而是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效应而立说,是求其末。在这里,无须追根溯源,也不必探寻人性之本,

  墨家把人的世界中已发生的现实状况当作既定的前提,从而提出种种“不能那么办”,“必须这么办”的问题,正体现出其对人的思考是舍本而逐末的态势。

  这一方式,与法家不谋而合。我们从“法出于礼”、“礼出于俗”的演变过程已可确认,法家体系在春秋战国产生,本身已表明它是发展的结果,而非产生的原因。没有什么迂远的争论,也无须追究道体系原理,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变化发展、从今而非古正是事物的原有道理。很显然,法家几乎完全站在已成事实的基地上去建立自己的学说,这就不能不体现出与道、佛相异的思考人的问题的方式。

  值的注意的是,无论求本或者求末,都凝结在以人为中心这一致思趋向之上。求本,提醒人们不要为现实干扰诱惑丢弃人性之本;求末,则要求人们必须面对现实而不溺于空论。从逻辑上说,求本是讲“必要性”,从末是讲“可能性”。两者各执一端,莫衷一是。

  诚如黑格尔揭示的那样,如果求本是正题,求末是反题,那么,体现合题的应属儒家的方式。如果只从形式上看问题,很可能得出儒家也是求末的结论。其实不然。我们故然可以依据儒家注重礼治,主张从政,要求积极人世的思想判定它是求末,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儒家坚持孝悌仁义,不为钱物所动而认为它是求本。

  其实,儒家的真面目倒是既求末又求本,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孔子把“天下归仁”视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把“仁”的实行实现看作一个人的最根本的人性完成,不正是这种鲜明的“哲学一人学”的本体观念么?

  而且,我们时下通用的本体论观念,仅是西方移来之词,假若我们从东西方哲学形态两别的角度考察问题,孔子儒家所开创的“仁——礼”结构体系,不正是把本末揉合而成的结果么?也许因为儒家充当了合题的角色,所以他的学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占居了主导地位。

  从哲学上看,求本比之求末,似乎更具深厚力,所以,中国宋明时期的哲学合流,不是墨、法、儒,也不是墨、法、佛,而是儒、佛、道三家归一,从哲学史自身的发展逻辑看,此三家合流倒是顺理成章的,而理学则作为新的合题而替代了旧的合题——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