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冠南书报社传承近百年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16-04-20 09:31:45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10月17日上午10时,在文昌市会文镇冠南村,刚逛完集贸市场的村民严崇标照例来到“老地方”转转。

  这“老地方”,不是喝茶的老爸茶店,也不是寻“牌友”的包厢。这里书香浓郁,是冠南村无人不知晓的、传承了近百年的“冠南书报社”。

  这是一个普通的乡村书报社,每天都有村民来读书看报。可它又是那样不普通,历经近一个世纪仍然免费为村民开放。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在50平方米大小的冠南书报社,一则显眼的牌匾书法作品悬挂在墙壁上,墙上还挂着捐资重建书报社的20多位华侨的画像。

  书社里,摆放着《人民日报》、《海南日报》等10多种报纸,书架上清晰地将书籍分类为“工业技术”、“文学艺术”、“医学卫生”等。

  “除了大年初一、初二,这里每天都开门。”每天清晨六点半,冠南书报社的管理员黄宏川就将这里打扫干净,将大门打开,迎接一拨又一拨的农民“书友”。

  在书报社墙上镌刻的“冠南书报社筹建新楼序”中记载: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当时,冠南村先进人士及爱国华侨,为了发展新文化教育事业,捐资创办冠南书报社。后遭日寇蹂躏及“文革”破坏,使社址被占,书籍丢失。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华侨还曾靠卖书来筹资,支持抗日。”黄宏川说。

  1982年,当时冠南籍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王茀诚先生,继承华侨先辈支持家乡文化建设,牵头发动21位冠南籍华侨,捐资4万元重建书报社,并购买了2000多册图书。从1919年开始,书报社的免费开放一直延续至今。

  “村里就这么一个书报社,大家若想找个地方相聚,选在这里肯定能找到人。”黄宏川介绍,这里已渐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村民们的另一个“家”。“节假日,冠南村的老少妇孺就挤满书报社,尤其以青少年居多。平时,在附近劳作的内地农民工干完活累了,也会来到书报社看看报纸,有的要坐到晚上10点钟才肯走。”

  小小的书报社,之所以能传承近百年,与村民们爱看报的热情离不开,而背后冠南华侨们的关心以及书报社科学的管理体制也成为重要支撑。黄宏川说,冠南书报社常委会每年都定期开会,商量书籍更新以及管理资金筹措。

  在冠南村,记者看到村里挂着的“某某同学”考上某某大学、文昌中学、文昌华侨中学的贺语。黄宏川告诉记者,以前从书报社走出很多将军名人,现在从书报社走出了许多大学生,村里每年都有几十个孩子考上大学。

  在冠南人看来,冠南书报社已经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