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海南教育史上的“第一人”

来源:文化海南 发布日期:2016-04-20 09:34:17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机会创下“第一”性质的事迹,甚或影响深远,直至今日。

  在海南的教育史上,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时势使然,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际遇中,成为某个故事中的主角———第一人。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就流传着“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而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世代敬仰。

  回首海南教育发展的历程,那些不曾专门设立节日的历史上,一批曾经活跃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先贤,理应同样受到世人的瞩目和敬仰。

  第一位来琼办学的官员:王义方

  大约在1300多年前,祖籍泗州涟水(今江苏涟水县)的王义方被贬来琼,担任儋州吉安县(今昌江县)县丞。上任之初,他便召集地方首领,商量办学事宜,之后集中学生门徒,亲自讲授四书五经,并举办祭祀先贤孔子的礼仪,让学生们懂得老少尊卑有序的道理。清歌短笛合奏的声音还时常从学堂处传出来,当地人深受感染,史书上的记载说“黎酋大喜”、“人人悦顺”。

  “这是史籍明载的第一个来琼办学的官员,比‘五公’之一的唐相李德裕还早200多年,比苏东坡更是早了400多年。”据多年搜集文史资料的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介绍,在《唐书》、《资治通鉴》、《琼州府志》和一些地方县志中,均有记载王义方在琼办学的史实。

  当年,王义方是因刑部尚书张亮获罪而受牵连,被贬来琼时正值盛夏,海面上风大浪急,王义方的船只被困在海上,直到天气慢慢转为晴和,他才安全抵达昌江。

  在昌江开堂授课的短短3年一晃而过,因为各种原因,当年的情况史籍中并没有过多详细的记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王义方开创的文化传播事业如春风化雨,对海南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被贬来琼的文人贤士大多也都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为海南教育事业夯定了基础,为海南留下了久远而深厚的文化积淀。

  王义方北归时,次子王承休落籍海南。王俞春先生多年来在搜集海南各姓迁琼始祖的史料时发现,王义方的后裔现主要分布于琼海、万宁等地,其中琼海居多,并且,在琼海一带的王姓家族中,有一本《王氏家谱》成为研究学者考证王义方在琼办学的重要史证。

  2003年11月,在琼海市塔洋镇仙寨村,王义方的后裔们还集资修葺了一座仿古风格的建筑作为纪念。

  第一位共产党员女校长:陈玉婵

  在海南文化教育史上,开创出新局面,或对今后文化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还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位尤其与众不同:她毕业于海南最早的女子中学———匹谨中学;她创办了琼山地区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年代里,为琼崖妇女的解放奔忙;她的生命短暂,牺牲时年仅28岁。她就是海南文化教育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女校长———陈玉婵。

  “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女子进学堂读书是很少见的,尤其在海南,女孩子更是几乎没有书读。”王俞春说,直到一位外国传教士在琼山出资筹办了匹谨女子学校,开始招收女学生,和陈玉婵一样的女孩子才有了进学校读书的机会。在清末民初,全岛的中学、师范学校一般都不招收女生,女子想要读书,只能到匹谨女校就读,所以当时能在府海地区机关、学校做事的女性,多数是由匹谨女校毕业的。

  据记载,陈玉婵原是琼山旧州美岭村人,1899年出生,幼年丧父,靠母亲和舅舅养育长大,青少年时在匹谨女子学校读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一段时间。1924年,陈玉婵考进广东省立工科专业学校,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陈玉婵受党的派遣回琼参加革命活动,并在琼山县府城创办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

  “她不辞劳苦,日夜奔波,深入府城大街小巷和农村地区,宣传发动职业妇女参加革命。”王俞春说,陈玉婵以女子职业学校为据点,在府海地区和琼山县的广大农村开展妇女运动,先后担任琼崖妇女解放协会主任、共青团琼崖地委委员兼妇女部长,以及国民党琼山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等职务。

  1927年,琼崖国民党在府海地区发动了“四·二二”反革命事变,包括陈玉婵在内的2000多人被捕。“在狱中,她不畏强暴,坚贞不屈。5月间的一个深夜,陈玉婵被敌人杀害于琼山五公祠西边的米铺村,牺牲时年仅28岁。”王俞春介绍。

  第一位大学校长:颜任光

  在王义方之后,自南宋开始,海南岛开始逐步脱掉“蛮荒”的帽子,文化教育渐渐兴盛起来,尤其到了明代更是文化鼎盛、人才辈出,出现了丘濬、海瑞、邢宥、钟芳、许子伟等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当时,海南不但有官办的府学、县学,还有各种社会团体或文化名人兴办的社学、私学、书院等。

  可惜,到了近现代,由于日军侵犯,海南教育遭到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不仅起步晚,而且规模小、数量少。据《海南省志·教育志》记载:海南第一所大学———私立海南大学,创办于民国36年(1947年),由一群海南籍精英酝酿筹办,第一任校长是颜任光。

  颜任光,提起这个名字,可能物理学领域的人士会感到十分熟悉。因为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界物理研究领域有两位泰斗级人物,声名显赫,素有“南胡北颜”之称,“南胡”指的是主持东南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第一位研究X射线的科学家胡刚复,“北颜”指的便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现代试验物理学家颜任光。他是我国现代实验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对发展我国的仪器仪表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1946年6月9日,时任广州市市长的陈策邀请海南籍人士集议,决定成立“私立海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公推陈策、黄珍吾、曾三省、朱润深、云照坤、韩汉藩、梁大鹏等12人为筹建委员,并又联络了445位政军学商界名人共同创办私立海南大学,并成立了私立海南大学董事会,并邀请在学界颇有声誉的颜任光回琼任首任校长。

  当时,颜任光已在上海成功创办了“大华”品牌,拥有厚实的家产和富有影响力的学术地位。然而,未曾犹豫,心系乡土的他立刻选择了接受私立海南大学的邀请。出任校长那一年,颜任光已年届60。

  当年,在海口椰子园私立海南大学内,聚集了一批颇有建树的杰出人才,校董事会15人,除了张发奎是广东人外,其余皆为海南籍,例如宋子文、陈策、王俊、韩汉英、黄珍吾、郑介民、颜任光、陈序经、梁大鹏、云竹亭等,而颜任光正是当中学术地位最高、资历也最深的一位。

  谈及颜任光,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曾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这位从海南西海岸走出来的杰出物理学家,他的成长经历、他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爱国爱乡的精神,应该成为鞭策海南人、激发海南人文化自信力的难得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