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海口老戏院的柔软时光
戏里戏外戏院人生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这座城市里伴着民众“精神游走”的,不仅仅是即将于年末重建的“和平影院”。连日来,海南日报记者寻访海口老戏院的变迁足迹,一间又一间,倒了的或重建的海口老戏院,它的前世今生像是历史老树上的枝桠,连接着海口市民文化生活的过去与未来。
说不清,老戏院承载着海口多少柔软的旧时光,那段时光,如此地让人怀想,让人留恋;道不明,曲终人散后,或零落成泥,惟有香如故。
11月13日下午,正在破土动工,准备修建成旅游商业步行街的海口市解放东路上,推土机热火朝天的轰鸣声,让绿树掩映背后光华褪尽的和平影院显得如此平和。早已没有了半个世纪前的喧嚣,仅存的热闹来自一楼的老爸茶餐厅。二楼影厅斑驳的石板走廊上,贴满了过期的电影海报,透过紧闭的锈铁门,是阳光照射不进来的阴暗与潮湿。
这样的局面或许将很快得到改变,据相关报道,这里将重建一座大型综合性电影院。连日来,海南日报记者寻访海口老戏院的变迁足迹发现,一间又一间,倒了或重建的海口老戏院,它的前世今生像是历史老树上的枝桠,连接着人们过去文化生活的唏嘘,又吐露着未来的新芽。
永乐戏院:
练兵地建起竹戏院
故事要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当年,海口市解放东路和平影院的这块土地,曾是一片空旷的荒草地。但就在这里,海口第一家戏院———永乐戏院诞生了,并在多年后,又在原址上修建了如今的和平影城。
据《海口文史资料》记载:在海口地区,光绪年间建有永乐戏院,由当时各个琼剧班主集资,吴世恩牵头组织,1897年建成。虽为竹结构,较为简陋,却为海口第一家营利性演出场所。
吴世恩何许人也?他是清朝海南第一武官吴元猷的儿子。从史书的记载看来,他是一位正二品武将,但在其后人看来,他更是一位爱看戏、会做生意的“大商贾”。
吴元猷第六代后裔女婿陈鸿礼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是老海口的四条主街道,其中几十间店铺都属吴世恩的“大荣华”、“大昌祥”铺号,可谓富可敌“市”。
他的生意覆盖长堤港口、餐馆、旅店各个行业,生意经纬度跨越广州、福建、天津、越南等地。有时与客人开船去广州做生意,一坐就是两三天,便请戏班到船上唱一两出戏,聊以解闷。有戏听,客人们当然更愿意坐他的船去谈生意。
吴世恩自幼年起,便跟随父亲吴元猷。吴元猷曾任广东水师提督,因镇守南海有功,清咸丰帝称其为“海疆镇将”,道光帝赞叹“削平海盗皆卿之力”。1853年,英国侵略者制造了“亚罗号事件”,吴元猷镇守虎门失败,以此为导火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吴元猷被朝廷以“省城失事”等理由削职留任,后郁郁寡欢而死。
过后,清廷惦念吴元猷的功劳,对吴氏一家多加“关照”,并赐其遗孀“左臂将军”的宝剑。而作为吴元猷的独子,吴世恩后来也可说是“平步青云”。
吴世恩曾任海口水师守备、参将,清代海口水师营参将衙设在西门街(现海口妇幼保健院址)。“虽然官途顺利,但看到父亲晚年官场生涯,吴世恩后来开始将重心转在从商上。”陈鸿礼说。
牵头筹建
不受天气影响的戏院
牵头建戏院,或许只是吴世恩看到商机的一种可能。
明末清初,有“闽班”和“潮班”到海口演出,其表演和唱腔的某些部分被琼剧所吸取。清咸丰、光绪年间,粤剧团经常到海口演出,琼剧吸收了粤剧的梆子等表演形式,丰富了琼剧的内容。光绪二十至三十年(1894—1904),琼剧开始在海口府城一带繁荣兴盛,各种琼剧班纷纷成立,戏台也在府城、海口各乡坊、村庄、会馆、公庙间纷纷建立。《琼山县志》记载:“光绪年间,甚至时非中元,任意建蘸(还愿酬神的仪式),自七月至十二月,无月不场做戏。”
由于当时戏台多是临时搭建的台子,一遇到寒冷、下雨天气,看戏的好心情也被“糟蹋”了。“吴世恩和定安、琼山一些琼剧班主都非常熟,想看戏时一请就来,但是一下雨,大家都看不成了”,陈鸿礼曾听吴世恩的孙子吴开清讲述,吴世恩自小爱听“八音戏”,很早就想建一个不受天气影响,能让大家一起看戏的场所。
第一家收门票的“永乐戏院”毁于台风
吴世恩看中了海口水师营参将衙对面的荒草地。这片荒地,是海口水师平时练兵的场所之一,由于地势较低,遇上暴雨便积水,练兵之地经常转往现海口市公园处的大草地。既然练兵不成,何不如用来建戏院?
在吴世恩的牵头组织下,清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894-1897年)间,由彩文、梨园、琼顺、福堂等几个大戏班琼剧班主及其他豪绅共同出资建设。受限于当时的建筑水平,这家剧院只能全部使用竹子搭建,后人又称为“竹子世界”。建成后,由各个出资者承包出售门票,吸引了不少海口城区居民和达官贵人的光顾。
遗憾的是,建成仅4年多,因为一场突来的台风,海口市第一家营利性演出场所“永乐戏院”便结束了它短暂的“从艺生涯”。倒是因其得名的“永乐街”(现海口市解放东路),名字一直沿袭使用了多年。
琼剧与粤剧“背靠背”唱戏
而在这片旧址上,从戏院到影院的演变,还有一段悠断悠续,并未留白的“小插曲”。
1952年,曾有商人在此旧址上建了一间“集新戏院”,以演琼剧为主,同时在这间戏院的旁边,隔着薄薄的木板,建了一间以演粤剧为主的戏院。恍惚之间,戏台之下,琼剧粤剧不绝于耳,穿越了多年。
今年70岁的“老海口”钱汉堂,曾是集新戏院的“小演员”。
1954年3月,不到12岁的钱汉堂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去集新剧团面试琼剧武打演员。主考官海南戏曲改革会副会长林松轩、集新剧团团长王文提问:“你们为什么要来当演员?”其他两个小伙伴都低头不语,这时钱汉堂大声地回答:“为人民服务!”结果,只有他被顺利录取了。
当时,钱汉堂参加出演的琼剧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之后,他每演出一晚就获得1.2元的报酬。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仅22元,伙食费只需7元。
据钱汉堂讲述,在这个戏院里,和同一时期的其他戏院一样,出售三种门票:对号票(一等票)、超等票(二等票)、普通票(站票),儿童票另售约1毛钱。“当时身高超过1.2米就要收钱,很多小孩进门时都曲着腿,混进去的。”钱汉堂笑着回忆。
在集新剧院这边,咿咿哦哦地唱响琼剧,一板之隔的另一边,则奏响粤曲,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因为种种原因,1954年底,集新剧院及粤剧院一并拆除。至此,到解放东路“听戏”,成为了“老海口”们尘封的回忆。
老照片上的和平影院
余音未绝。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1954年底,在永乐戏院的旧址上,和平影院拔地而起。
据《海口市志》记载,1954年底,海口市政府拨给一部分资金,以公私合营方式,在解放东路兴建和平电影院,建筑面积为4800平方米,占地面积3614平方米,座位1600个。
在海口市城建局档案馆收藏的老照片中,不同时期的和平影院,面貌随着时代变迁。
摄于1972年炎夏的那张最有时代烙印:影院的外墙挂着醒目的“文革”标语。照片上,一名车夫头顶草帽,身着短袖从和平影院门前骑过。影院像一本舒展开的书籍,外墙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条纹,总共三层,透过三两株椰子树的绿叶,依稀可看到“和平影院”四个大字。
摄于1979年11月的和平影院,对比1972年的照片,其外观变化不大。此时的影院,主体建筑由四根团圆柱撑起,原来将影院包围起来的低矮的栅栏已拆除,影院门前是两大整齐的花圃,并在一楼入口处修建了时兴的环形楼梯。或是刚看完一场电影,清一色身着的确良、头戴草帽的市民,三三两两走出影院。有的则踏上自行车,或是准备回家吃上一碗热饭,这一刹那,被摄影师抓拍。
时间转到1990年8月,仅从衣着上,就看得出时代车轮在加速。年轻的姑娘们穿着蓝衬衫、白长裙,撑着一把小花伞从影院经过。“和平影城”四个大字高挂在三楼的外墙上,二楼是落地玻璃设置的“玛斯酒吧”,一楼大门口则有小黑板张贴着热映电影的大字报。据《海口市志》记载,1988年,和平影院进行装修,安置中央空调,改装后除了放映电影外还有歌舞厅、咖啡厅、电视录像放映厅和茶座等,形成具备多功能的影城。电影厅设有座位800个,高档影视座位100多个。
1999年5月所摄的照片上,影院前彩色的电影海报《下辈子还做母子》赚足眼球,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也拉出红色宣传大横条……
“老海口” 的戏院欢乐时光
在电影院线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今,这座没有3D电影放映,没有新鲜出炉的爆米花售卖,仅用于“学生电影教育基地”的影院,似乎已成为“没落的贵族”。然而,曾几何时,这里也曾承载着“老海口”们几多旧时的欢乐时光:或是在某个有风的黄昏,悠悠地骑着自行车,与情人一起来看一场《冰山上的来客》;或是在发工钱的当日,迫不及待地一路小跑,将七分钱紧紧地捏在手心里,对着售票员底气十足地说一声:“买张晚上七点的票!”
在影院附近的一条叫人和坊的小巷子里,一群六七十岁的“老海口”正喝着老爸茶晒太阳。老街坊罗老伯今年72岁,回忆起五六十年代的观看“胶片”的日子,露出一口豁牙唱起了“翻过千层岭,爬过万道坡,谁见过水晶般的冰山哎……”
发现记者没听懂,罗老伯挥了挥手说,“这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男主角和女特务的对唱曲目,哎,你们年轻人不懂了。”
罗老伯说,那个时代,晚上的和平影院非常热闹。连定安、琼山的影迷都骑着自行车赶来看电影,若是来晚了,前面的广场根本没地方停车。《上甘岭》、《董存瑞》、《南征北战》等影片,看着实在“太过瘾了”,“一发工钱我就想去,我记得是7分钱看一场!”
和平影院就这样从历史中,亦步亦趋地向我们走来。在“老海口”们的心中,影院未曾远离。( 2012年11月26日海
多少戏院烟雨中
戏里戏外戏院人生
沿着昔日海口老戏院的兴建足迹,从“竹子世界”到木瓦结构,从琼剧、粤剧的吟唱到无声影片的放映,从看一场最纯粹的电影到在影院里品一杯小酒。多少戏院烟雨中,在这些舞台上演绎一个多世纪的戏里戏外人生与历史……
大同戏院:
能容千人的双层戏院
自从永乐戏院被台风摧毁后,海口民众们想建一座新戏院的想法从未停止。
清光绪末年(1903年-1908年间),由陈若农、吕大统等人集资,在海口龙兴坊创建了一座大同戏院。
陈若农是清末秀才,是永乐戏院创始人吴世恩最赏识的乘龙快婿。继其岳父吴世恩牵头组建永乐戏院后,陈若农接过了办戏院的“接力棒”,在当时一度传为佳话。
据吴元猷第六代后裔女婿陈鸿礼讲述,陈若农是清末秀才,他体格魁梧、常勤练武功,还擅长书法,是当时海口著名的书法家、商人和慈善家,曾任海口商会会长、民国时期的国会议员。在当时,他还兴建了海口石板路。
与被称为“竹子世界”的永乐戏院不同,大同戏院当时已建设成为较为理想的木瓦结构大戏院,耐得风吹雨打。戏院的风格、造型模仿西营(现湛江市霞山)一家戏院设计。戏院里,主柱很少,外墙窗户较多,院内外空气流畅,阳光充足。中间设有对号、超等座位为贵客和嘉宾位,舞台的两侧和对面,均设楼上楼下座位,可容纳1400名观众。
大同戏院建成后,各地的琼剧班子争相在这里演出。一直到海南解放后,这里仍是一间以演琼剧为主的戏院,河南豫剧、广东粤剧、潮剧也曾在此演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南办戏曲汇演,多以此为主剧场,召开各种大型的戏曲界、文艺界大会,也在此举行,俨然成为当时的“文化地标”。
据“老海口”钱汉堂回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同戏院由被誉为“海南梅兰芳”的琼剧旦角林道修、韩文华等人买下来,成为股份制戏院,作为新群星剧团的演出基地。1956年,新群星剧团改为海口市琼剧团,后受海口市文教卫生局委托,将戏团旧址改为现海口市第十三小学。
当时,大同戏院由于地处海口中心城区,票价便宜,非常受海口市民欢迎。演员们在工作日期间只演夜场,但逢周日或者春节期间,群众看戏热情高,便从下午2点演出日场至4点结束,到晚上7:30又开始演夜场,11:30结束。“演出的剧目有《鸦戏凤》、《三娘教子》等,几乎是场场爆满的。”
1970年,政府将大同戏院拆除,改建为海口市第十三小学。
幻真戏院:
第一家放映无声影片的戏院
亦俗亦雅,亦真亦幻。20世纪二十年代,文昌旅泰华侨林树兰夫人李女夜赛在海口西门(今新民西路57号)创建了海口第一家影剧院,取名“幻真戏院”。
这也是海口第一家放映无声影片的戏院。在这个两层的戏院里,可以想象,影片随着放映员慢慢的摇放,在精彩的片刻,还要稍加解说,声音抑扬顿挫;影片间歇时刻,影院还为观众表演节目。
但由于当时放映的影片比较少,有时也上演琼剧或者杂技,是一间两用的影剧院。戏院设有座位512个,起初戏院内的座位没有编号,观众可以择位而坐。后来,改为对号入座。
“幻真戏院”创建两三年后,商人钟英材在该戏院隔壁兴建了一间新新戏院规模比幻真戏院稍大,也是兼电影、琼剧、杂技的两用戏院。
1926年,由于当时海口医疗设施极其匮乏,李女夜赛将自己的积蓄和幻真戏院捐赠给海南医院作为妇产科医院所用。如今,此地已改建成西门古玩城。新戏院原址如今也已改成新民书店。
而直至海口中华戏院建成,新新戏院也歇业关闭。
海口老戏院的变迁
民国二十年(1931年),越南归侨文昌人吴乾椿先生投资50万银元在海口市得胜沙路兴建海口大厦,又名“五层楼”,是当时海口城区的最高建筑。据陈鸿礼讲述,这50万银元来之不易,是吴乾椿向银行贷款借来的,后因官司缠身,将五层楼以低价卖出,家里七八个子女,一人才分了4000多银元,“十分可惜”。
当时,“五层楼”除开设旅店外,还设有舞厅、餐厅和戏院等。为当时海口城区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服务场所。
“五层楼”建好第一层时,便开设临时剧场“冠海戏院”,放电影也演琼戏。待“五层楼”全部建成后,才在第三层楼开设了一个固定的戏院。当时主要以放电影为主。解放后,“五层楼”被政府接管,冠海戏院改成海口市饮食服务公司办公室。
民国十四、十五年(1925-1926),新加坡归侨王某(文昌人),在海口市新华路兴建中华戏院(今新华北解放电影院)。戏院分为楼上楼下,楼下为戏院,楼上为旅店。中华戏院建成后,便开始放映有声电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口市的粤剧曾盛行一时,粤剧班子互相争着在该戏院演出,中华戏院成了粤剧在海南的演出基地。
解放后,中华戏院改名为解放戏院,初期仍以演粤剧为主。1957年以后,这里专门放映电影,改名为解放电影院。如今的解放电影院已成服装卖场,旧时老戏院的欢乐时光,成了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