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吴贤秀墓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16-04-22 09:14:11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日前,记者邀上海南省史志办退休干部、82岁的吴运秋先生,一起驱车前往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的龙窝坡,造访其祖坟———吴贤秀墓。在一片地势较高的红土坡上,那座古味十足的墓葬煞是显眼,由于四周有高大的橡胶林,墓园显得无比静谧。

  墓园由拜亭、墓碑、刻有楹联的一对石旗杆,以及石坟等部分组成。石坟在地上的平面为六边形,自下而上垒了9层玄武岩长方体石块,边长逐渐变小,每个立面都是梯形,墓顶填土,长着几株兰草。

  “除了坟墓本身没有受到破坏和发生变动,其他部分都是最近20年间新建的。”吴运秋说。如此说来,吴贤秀的石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遗迹。那么,墓主的身份是什么呢?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琼州《吴氏族谱》记载,吴贤秀字敬之,号壶邱,福建莆田人,生于唐代天宝元年(742年)。乾元二年(759年),吴贤秀考中进士,曾官至户部尚书,后致仕还乡。永贞元年(805年),由于莆田发生兵乱,吴贤秀便带上顺宗皇帝李诵敕赐的4面铜牌,与3个儿子来琼,居住在南渡江东岸的都化村(今海口市灵山镇桥东村委会张吴村)。元和二年(807年),吴贤秀去世,终年66岁,葬于牛栏坡,即现在的龙窝坡。

  吴贤秀墓原貌应是怎样的,今人已不得而知。按清光绪三十三年《吴氏族谱》的记述,其墓多次“历久崩坏”,到了明代,吴贤秀的三十世孙、进士吴会期重筑石冢,重立墓碑,墓前还列有石牛、石马、石人,后来又再次毁坏。

  清代嘉庆年间,吴贤秀裔孙吴大任邀集各县兄弟重修祖坟,在墓的四围砌石,左右置有两尊石狮,前方横列石栏杆,外竖一对石旗杆,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竣工。

  海南省博物馆考古专家王育龙说,由于尚未对吴贤秀墓进行科学的发掘,它的形制、布局、埋葬规格以及随葬品状况等,目前仍不清楚,还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