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仁——礼”结构作为其基线使儒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起作用,说明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乃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合理不等于积极,然而积极作用却包含在其合理性之中。
孔子以“仁”释“礼”所创建的“仁——礼”结构在儒学中地位的确立,使传统的神学观念动摇了。不像周公那样,借天之命,行人之道;也不像墨家那样,以借天之志,明鬼之灵,行唬人间之实。
它既没有传统的一切听命于神的宗旨,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又没有使“礼”只停留在外在的约束力之中,用“仁”把“礼”的规范从外拉向内,从而使“仁——礼”结构取得了建立在亲子之爱基础上的人性化特征。
说儒学反神是不妥的,而承认儒学与以信仰为主的宗教有别是事实。正因为如此,儒学不是宗教,不同于宗教,由于“仁——礼”结构在儒学中的主宰作用,使得儒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不仅自己不能成为宗教,而且具有排斥一切宗教神学的潜在能力。正是这个方面,使中国在过去终于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统治。
“仁——礼”基线的有机构成,使得等级制与血缘关系及其所含的人道精神,都不能单方面地发展到极顶,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干涉,从而有力地保护了为时久长的血缘宗法制,并且使这一政治制度总是相对地处在一种温情的气氛之中。温和的基础产生温和的理论,而温和的理论又维护温和的基础。中国社会相对于欧洲,基本上处在一种振幅不大的变化之中,人心平和,社会安宁,国家在秩序严整的状态下前进,这当然有其弊端,然而它对于安稳民心、发展生产、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民族精神,种类名目是很繁多的,然而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建立在亲子血缘基础之上的“爱”的精神,“仁——礼”正是突出了这一点,故而它在民族精神的形成中,作用就非常之大。千百年来,华夏诸族,不断融和,从而使这个民族人数之多、范围之大,构成世界之最。
并且,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爱国主义和向心力,在国家团结统一中,也起到毋庸置疑的作用。多少流离海外的侨胞,不是每每思念故土,希望黄土埋忠骨?就连与共产党政见不和,晚年隅居台湾的于右任等一批国民党元老,在垂暮之年,也无不表达出“望大陆兮思故乡”的情怀。
物质的力量是根本性的,然而精神作用也常常叫人震惊。凝聚在民族精神之中的诸如宽厚、忠诚、互助、友爱、人道、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为钱物所动、崇尚道德情操等等,难道不是与在“仁一一礼”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儒学体系长期的陶冶、培育、弘扬有关吗?
“仁——礼”结构为基线的儒学,毕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它与封建体系相适应,就不但有合理积极的一面,也有其缺陷和消极的一面,从而形成儒学传统的重大局限。
如大家公认,儒学对于延缓封建制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其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旨在以温情脉脉的姿态来维护宗法等级制的“仁——礼”结构。
同时,这一“仁——礼”结构基线在对人的规定中,不是以物质而是以所谓道德作为价值尺度,使人与人的关系始终维系在血缘传统习俗之中,在数不清的“非礼也”、“不仁矣”、“仁乎哉”的规范中,人的个性被抽象的道德所吞噬,人的自由本质湮没在无个性的共性之中。
“忠”、“孝”观成了全社会的普遍道德,所谓“孝之始”、“孝之终”,所谓“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所谓“修身养性”,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饿死者事小,失节者事大”,等等,虽然这一切不全是“仁——礼”结构本身的,但也确乎是它的发展、展开形式和具体化。
在“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犯”(《朱子语类》68)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中,从严格意义上讲,除皇帝一人外,人的利益、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等等都被“忠孝”之网束缚了。“人”这一人的最高本质,完全消失在隶属和依附的外化关系之中了。
说“仁学”发现了人,首次重视了人,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说“仁”就是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仁”中对人的承认和重视,其主要之点乃在于屈从于血缘关系和在此基础之上的依附关系,它决不是今天人们理解的“平等”观。
不注意这一点,就会夸大其词,吹涨了“仁”的意义。历时数千年,中国人固然在“仁学”的影响下,曾经享受过人世间的脉脉温情,但是,有的时候也曾在“仁义礼智信,链枷锁子棍”的迫害中受尽无穷的苦难。
然而,孔子的“仁——礼”结构为基线的儒学中,毕竟吹进了新的精神,这一基线中所包含的原始人道精神、崇尚精神情操、原始平等观等等,经过千载沉积,已经构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