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第三对
堤绿林响,潋江淞江南渡江
水利功成,赣州三州琼崖州
解析:学术界有“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的说法。农耕社会,乃至建国初期几十年,水利工程都是“一号工程”、国家命脉工程,特别在无机械动力的工业革命之前,其难度不仅在科技上,更难在财力上。所以,大禹因治水之功被禅让王位,面对海瑞疏通吴淞江之功,海瑞政敌都说“非海公莫能成”。
海瑞在赣州兴国任县令,兴国城潋江环绕县城,但又形成水灾的局面,通过发动群众,筑堤种竹林,化解水灾,即江西兴国县的“海公坝”。
海瑞任应天巡抚时,通过亲自勘探,在“治太湖”还是“治吴淞江”的争议中,确定采纳比海瑞大20多岁的明朝散文家、水利学家归有光系统提“治湖不如淞”方案,同时吸收前朝夏元吉主持治水方案的优点,又修正了其缺点。但海瑞的政敌污蔑海瑞治水不久又堵塞(见明朝顾炎武纪录某县令的说法)。如我们知道,200多年后清朝名臣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对归有光理论和海瑞的治水功绩赞扬的对联,所有这些攻击海瑞的谣言将不攻自破。明朝长江下游水患,根本原因都来自太湖,明朝之前都是都是治理太湖,“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东吴(苏州)、中吴(徐州)、西吴(湖州)。
而且,学术界有“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因海瑞彻底解决了当时每几年就发生的吴淞江水患泛滥问题,上海“内联五湖外通四海”的港口优势才发挥出来,否则一个水患频繁的地方,无法建成存储转运物资的港口。
海瑞罢官回海口后,第二年同琼州分巡道唐可封发起,梳理当时琼州府城军事民用主干河流南渡江美舍河。琼山甲子镇还有海瑞带头疏浚,几百年一直发挥灌溉功能的“海瑞沟”。
笔者完成并发于《中外管理》自媒体文章《也说“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被近今日头条、新浪、网易等近十家权威网媒转载。
中外管理杂志
百家号17-11-0611:36
海南省新农村建设研究所李长茂
有学者提到,“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理由是海瑞按照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夏元吉水利方案上改进,将江面缩窄,增加水流 冲刷速度,同时增加曲折阻挡潮水,一方面技术方案比较先进,另一方面就是海瑞治水的结果奠定了今天大上海的发展之“地利”位置。
海瑞任应天巡抚期间,亲力亲为地筹集资金,秉烛夜灯地翻阅历代名人治水的资料、记录,来往于荒村野水的实地考察,在集成多人智慧的基础上,最后明确疏通吴淞江、白茆河的治水的技术方案。关于技术方案,以及海瑞治水延续到今天的历史作用上,不同学者有不同争议,但是绝大部分学者对海瑞治水的功劳是全面肯定。海瑞应天巡抚的短短任职期间,通过疏通河道,解决了太湖的泄水不畅引发水患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容置疑的。如《明史》记载:“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江、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但是,可能海瑞自己也没有想到,由于太湖之大水,不再轻易引发水患,由此孕育了位于长江出海口位置的上海县日后的繁荣。由于上海县地处江海交界处,一旦水害被治理,其江海陆的枢纽位置的功能就很快显露出来。于是商贾很快云集并这里开埠设城,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大上海。
大上海从远离中原的荒凉泥沙沉积地,开始变得有活力,缘于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就是热播电视剧《芈月公主》的主人公之一黄歇。黄歇是否和芈月公主有生死恋似乎无可考证,但是作为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为“春申君”黄歇对上海的发展功不可没。上海至今的简称之一的“申”字就是取自“春申君”的“申”字,而上海足球队很长时间都名为“上海申花队”。因为当时黄浦江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河,但是由于泥沙淤积,常常会出现河水泛滥的灾情。而“春申君”黄歇带领百姓对河道进行开浚,筑起了堤坝让封地之人免收水患。为了纪念“春申君”黄歇的功绩,就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在三国时期,与上海地区再度发生关系的历史名人是让关羽败走麦城的孙权大将陆逊。陆逊也因为有战功被吴王孙权封为华亭侯。而跟海瑞有错综复杂关系、曾任内阁首辅的徐阶也称“华亭相”,就是因为徐阶出生在松江华亭县。
海瑞在隆庆三年六月“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统管十府一州”,这十府就是包括松江府在内的、以太湖为核心的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广德等十府。正是海瑞主持治水,通过翻阅历任官员的治水资料记录,并秉着“治水必躬亲”的工作习惯,坐着小船跑遍的荒村野地,不断验证调整优化治水方案。而且当时的上海县据学者考证,海瑞认同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夏原吉的治水方向。曾经搞过一个水利工程:他把太湖之水从吴淞江引至一条叫黄浦江的支流,顺黄浦江注入大海,称为“黄浦夺淞”。海瑞认为,夏原吉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力度不够大。海瑞在《开吴淞江疏》提到:“原江面阔三十丈。今议开十五丈”。有学者认为,海瑞这种方案是将吴淞江面缩窄改深,增加水流冲击,避免河沙淤而使河床变高,导致河道重新淤积。当然,海瑞采用的这个“束水冲砂”方案并不是海瑞原创发明的,都是海瑞在查阅历朝历代治水记录、文献,特别吸收与自己同一年代的水利专家归有光、潘季驯多人智慧而定夺的。
可能有人认为“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这种说法有点牵强附会,有意夸大海瑞的作用?我们知道,哪怕已经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速度呈几何级变迁,但一个地区的发展,古老的标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要素并没有发生变化。就像前些年“地球人都知道”地铁修到哪一个位置,这个位置的房价往往会暴涨一样。因为,交通工具更新换代,可以把不利因素变为“地利”因素。同样道理,在上个世纪末21世纪初,面对海上运输的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如果上海固守自己曾经的优势,不与时俱进地发展深水良港,很大部分功能和经济发展的要素,就会越来越多地转移到韩国的釜山、台湾的高雄,以及香港、新加坡。事实证明,上海市与浙江省合作,利用大小洋山的地利优势,在港口建成之后的十年,洋山港就超越香港、新加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反过来,洋山港之所以在不长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集装箱码头,既有洋山港的地利优势,同时又有上海腹地的经济相辅相成。以此类推,追溯到封建社会年代,如上海一直水患频繁而没有在历朝历代的有效治理,也不可能拥有今天之经济地位。当然,明朝海瑞当初治水,如海瑞在《开吴淞江疏》:“浙江杭嘉湖三府与苏松常三府,共此太湖之水,吴淞江开则六府均蒙其利,塞则六府同受其害”,即海瑞主要目的是治理水患,保证农耕经济,而不是为了今天上海都市的发展。而海瑞在《治水必躬亲》中描写他上海县等考察是“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而且从理论上讲,当时明朝实行海禁,来上海上的贸易分量不多,相反,太湖地区的大明王朝“米仓”,同时大运河才是交通运输大动脉,当时上海县是“荒村野水”应该符合事实。在海瑞《开吴淞江疏》中有:“臣于旧岁十二月巡历上海县,亲行相视,旋委上海县知县张顶率领沿江住居父老,按行数里,量及淤塞,当浚地长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七丈二尺,原江面阔三十丈。今议开十五丈。……委松江府同知黄成乐,督率上海县知县张顶,嘉定县知县邵一本分理兴工之中,兼行赈济,千万饥民,被安戢矣。”可见海瑞治水的重点确实是如今的大上海位置。·
但是,海瑞疏浚吴淞江之后,上海县由于水患减少,地方经济才稳定下来,后来西方列强入侵而变身为江海交汇的交通枢纽。就像如今大小洋山深水码头的建设,更多的出发点的满足日益增大大集装箱、大货轮运输需要,但由于港区功能区外迁,让日益不负重荷的苏州河治理的负担大大减轻。而苏州河水质恢复,上海市才能持续保持地区文化中心的作用一样。据学者考证,现在上海市内的苏州河是开埠后洋人发现沿这条水路可直达苏州取名为苏州河,这条苏州河其实就是原来的吴淞江。可以这么说,没有海瑞的治水,就没有上海今天的地位。学者考证:“在海瑞主持下,从嘉定黄渡至上海县宋家桥(今上海市区福建路桥附近)八十里河道的疏浚,两个月便告竣。从此,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新河道,自今外白渡桥入注黄浦,成为其支流。对于海瑞的治水之功。”还有,如有学者认为,目前吴淞江上海市区段河形,基本为当年海瑞主持疏浚时正式奠定。如有关资料描述,“昔日吴淞江下游改道后,故道称旧江,因其‘屈曲如虬’又叫虬江;在清末地图中尚可见虬江流经今上海市区中部自虬江码头入注黄浦江,后仅存部分河段,现虬江路即填河而成,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江湾均因位于其转弯处而得名。”
有人说,海瑞治水对几百年后的上海发展确实发挥一定作用,但那不过海瑞偶然地在那一个时间段做到巡抚的位置上而已。也许在那一个历史时间段,任何一个应天巡抚都要做这件事情!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项工程的重要性。仅海瑞生活的明朝,明洪武二十三年七月因为水患,来自太湖的洪水,就让一千多户人家瞬间葬身鱼腹。如有资料记载“七月昆山海风,峻阜高陡皆为漂没,三州一千七百余家,尽葬鱼腹;太仓庚午海溢,漂没民田;吴县七月大风拔木,扬沙,埠邱园皆坍没”;明弘治四年,“吴江大水,平地如江湖,不得稼”;明正德五年大水,苏州、江阴、常熟、吴县、太仓各地在不同时间段都遭受大水祸害,导致“饿殍满路,积尸盈河”;明嘉靖元年,常熟海潮、太仓飓风、吴江太湖水高丈余,造成“民漂死无算”、“昆山舟行漂没者无数”、“滨湖三十里内人畜屋庐漂溺无算”;明嘉靖四十年太仓大水“民饥,僵尸满野”,昆山、新阳“郭门外一片白际,老幼避水入城者多饿死”……。也许,这些灾害是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人无法想象的。而且,海瑞应天巡抚所辖地区是大明王朝的主要“粮仓”,一旦这些地区发生水灾或者旱灾,对整个大明王朝国家财政都会造成很多冲击。如学者所考证,永乐元年至三年,由于苏州府、松江府等地年年水灾,由此造成以永乐2年,公、侯、伯、驸马等高官的俸禄,粮米供应不足,原来部分米由“米钞”来代替。所以,如明成祖曾对夏原吉说:“两京供亿多出於此,比年水旱相继,民罹饥寒,朕深忧之。”
再来看这项工程实施的难度。如果说实施这项工程没有难度,很多问题早就解决,不至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水患造成大量老百姓在洪水中丧生或者饿死的局面。如明初五朝元老、户部尚书夏原吉在永乐年间主持治理治水的《苏松水利疏》提到治水不容易成功,因为疏通不久又容易淤塞【《苏松水利疏》:“前代屡疏导之。然当潮汐之冲,沙泥淤积,屡浚屡塞,不能经久。”】。海瑞的侄女婿、官至兵部副使、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等的梁云龙说,围绕这疏浚治水讨论的频次很多,但是一直没有最终的结果【《海忠介公行状》:吴故有淞江,汇震泽入海。滨江田亩灌溉,宏多已被潮啮淤为陆。议浚者屡,迄无就。】。也就是说,从技术角度来讲,一个长治久安的治水方案不容易确定。当然,治水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资金问题。不说古代农耕社会,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就是建国后,就是解放初期,无论是技术含量、重要性和财政统筹能力都是“一号文件”的重点。特别在无机械动力年代,治水工程不但重要,而且技术含量在民生工程当中可能最高的,因此,大禹才会凭借治水之功,被禅让王位。隋炀帝修大运河,绝对不是仅仅为了好大喜功的“游江南”,而是当时保证南北统一的交通运输保证。当然,隋炀帝也是在历朝历代开凿的运河基础上,对关键地段进行开凿贯通和疏浚。但是,包括开凿大运河,加上隋炀帝的东征高句丽,由此导致老百姓负担过重,国库空虚,从而动摇了当时政权的根基。同样道理,海瑞在筹集治水资金方面,很大的压力就是资金压力。
最终,海瑞能够“知难不难”,在主持治理吴淞江和白茆河之后,终隆庆一朝,再没有发生水患!如对海瑞颇有成见的大地主何良俊也不得不承认海瑞力挽狂澜之巨大作用,如何良俊所说:“即开吴淞江之力也。非海公肯担当,安能了此大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海瑞不但要面对治水的技术困难、财政困难,同时还要应付来自“自己堡垒内的政敌”。当时一名按院,开始因为海瑞秉公执政而认为自己受打击、受压制,所以不愿跟海瑞合作,在海瑞治水的这件事更是有意跟海瑞唱反调,而且一直想抓住海瑞的“小辫子”以报复海瑞。但海瑞对此没有放在心上,独自承担大部分工作,包括筹集经费,招募民工。乘着小船来玩于不同工段,现场监督工地。没几个月就竣工,而且费用很节约,参与兴修水利的老百姓也不觉得这些工作很艰苦。想打击报复海瑞的按院也只能惊讶地感叹:“万世之功被他成了”。【《海忠介公行状》:按院某者,先是恶公压己,每事不与之商议,乃于此举,故为相左。且欲按剑寻其后。公不顾,毅然独以身任之,措处公羡,召募丁作。秉轻舸往来江上,督畚锸,不旬月报竣,计费甚省,且役成而民不知劳。按院某惊讶窃叹曰:“万世功被他成了。”】
尽管如此,不是现在才有人说海瑞“清廉而无用”,从明朝海瑞的年代起,就一直有人海瑞“清廉而无用”。如有人提到,海瑞修白茆后十几年后就淤塞了。甚至顾炎武的文章也提到,一个县令说海瑞治水没几年又重新淤塞了。诚然,水利河道除需要一定维护维护和疏浚,才能保证其正常使用。所以海瑞在《开吴淞江疏》才会说水利官员“旷职不修”,导致河床的泥沙“日有积累,月有继嗣,通道真淤”。姑且不论海瑞主持疏浚的河道是否重新淤塞,但是这里敢确认,海瑞疏通吴淞江的大部分设想、设施在设计方案所允许的寿命之内,都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如史料记载,隆庆四、五年都大洪水,如果没有海瑞在隆庆三年的疏通吴淞江,也许可能又会造成大面积的庄稼受淹,农民发生大面积饿死的现象出现。所以,即便大地主何良俊对海瑞不满,但也不得不说真话:“前年海刚峰来巡抚,遂一力开吴淞江,隆庆四、五年皆有大水,不至病农。”
而且,《琼州府志》记载,海瑞在被罢官年间,看到如今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美舍河河口多年失修,河床淤塞,便向琼州分巡道唐可封提出疏浚河口河的建议。唐可封采纳了海瑞的建议,在广泛征求对疏河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海瑞和唐可封亲自率领民众疏河,终于疏通了府城出海的水上通道。哪怕到今天的21世纪,很多时候水路交通的成本往往都大大低于陆地交通的成本,更不用说在无机械动力的明朝年代,保持水路交通通畅的积极作用。而且,有关资料提到,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青草村有一条“海瑞沟”,据说是明朝嘉靖年间海瑞年轻时帮助开通的。当时,这条沟渠蜿蜒10余里,灌溉水田上千亩,特别是让地处高处的水田能够出产粮食。此后,这条沟渠在明代又经过了两次疏浚,其中一次就是海瑞回乡“候用”的第二年。为此,青草村修了一座“海忠介公庙”以纪念海瑞的功绩,至今记述关于“海瑞沟”事迹的庙、碑至今尚存。而且,青草村名士、琼台掌教王承烈撰写了《海忠介公庙碑》已经是近300年之后的清朝嘉庆年间。换句话来说,这条逶迤一十余里,宽一弓、深一箭(约宽1.2米、深0.6米)的渠道在300年间一直发挥很好的灌溉作用。海忠介公庙庙门楹联:“青青后代遗世泽,草草真心抱海恩”,充分证明了海瑞绝对不是很多人所想当然的“清廉而无用”!
有人说,历朝历代,都有官员例如比海瑞早的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夏言等都在疏通吴淞江等水利工程,凭什么说“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
较早研究太湖治水的经典是宋朝单锷撰《吴中水利书》。单锷科举进士得第之后,不当官,却一心关心太湖治水问题,而且三十年如一日,乘着小船在苏州、常州、湖州之间等地一线现场考察地形地貌,为写下《吴中水利书》。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时曾建议朝廷发挥单锷的才能。我们注意到,相对于单锷重点考虑如何治理太湖相比,归有光应该是第一个提出“治太湖不若治松江”水利专家。当然,后人并不认为单锷的治水思路有误,只是因为随着时间流逝,宋代的山水地形延续到明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迁。而且,单锷的治水主张当时并没有得到采纳施行。同样,归有光虽第一个提出“治太湖不若治松江”,在当年同样没有得到施行。恰恰是二十年之后,海瑞采用了归有光的建议对策,在隆庆三年用短短几个月时间疏通吴淞江,并奠定后来治理吴淞江的治水模式。
为什么说海瑞疏通吴淞江奠定了后来吴淞江治水的模式?因为,据有关专家学者汇总,在海瑞之前的年代,被承认的中国古代水利经典书籍约有十本,其中海瑞之前的明代有两本,一本是归有光是《三吴水利录》,另外一本是明朝潘季驯编撰的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河工专著之一的《河防一览》。潘季驯是什么人?他跟海瑞有什么关系吗?潘季驯虽然比海瑞小7岁,但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而潘季驯一起治理黄河就是海瑞的“伯乐”——一直提拔并在关键时刻守护海瑞的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太子少保兼左副都御史的朱衡。对于潘季驯在水利史上的地位,如世界水利泰斗、德国人恩格斯教授所评价:“潘氏(潘季驯)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中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创始人沙玉清在德国留学期间就是师从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世界著名河工专家恩格斯教授。海瑞治水这样大的事情,不可能不请教恩师朱衡,也必然得到潘季驯的真传。据学者考证,海瑞把在治理吴淞江的过程中,“原江面阔三十丈,今议开十五丈”,借以达到“束水冲沙”的目的,就是把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成功经验,第一次应用到吴淞江疏浚工程当中。
另外,从海瑞去世之后的200多年后,清朝名臣林则徐的对联当中,也看出林则徐从侧面肯定了海瑞治水的功劳。林则徐在江苏任职时,曾经留下这样的楹联“儒术岂空谈,水利成书,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犹如七子也心降”。当时,面对西方列强的长枪大炮,很多国人也失去了中国文化的自信,认为儒学“空谈误国”。林则徐用这首对联对应这种说法,认定儒学并不是空谈,包括水利工程建设,都在儒学的经典著作当中。如今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中学、原震川书院,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幅楹联。但林则徐及这幅对联和海瑞有什么关系?因为林则徐在这幅对联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归有光表达敬意。归有光针对当时吴淞江下游的水患和旱灾,实地考查并撰写《三吴水利录》、《水利论》、《水利后论》等考察报告和对策建议。而归有光的设想变为现实,却是这些策论完成的20年之后,即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经过对比研究之后,海瑞采纳了归有光的建议对策。所以,后世有“南海海公(海瑞)用其(归有光)言,全活江省生灵数十万”的说法。林则徐在江苏治水,同海瑞一样,更多参照归有光的著作和思路,所以才会在现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中学的归有光祠写下颂扬归有光的对联。林则徐在江苏任职超过13年,先后担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而林则徐与海瑞一样,承担治水的重任,而且治水思路一脉相承。林则徐与海瑞一样,同样采取“以工代赈”之策,而且林自己带头捐一千两,与众官员捐资疏浚白河,娄河由官府借支兴修。工程数月完工,“太仓之水道无不贯通,以达于尾闾”。当地人把林则徐与海瑞相提并论,认为林则徐“用心远继海忠介”。如果海瑞治水很快就淤塞,后人赞扬林则徐治水的话怎么会使用“用心远继海忠介”这句话?
也就是说,海瑞并非我们很多人想当然的“清廉而无用”,最起码在古代技术含量很高的水利工程方面,海瑞是具有很高历史地位的实干家。并且因为奠定吴淞江的治水模式,保证吴淞江下游水患大大减少,这是上海后来持续稳定发展,也是成就今天大上海的一个重要条件。